資訊
  • 視頻
  • 焦點
  • 娛樂
  • 文化
  • 財經
  • 首頁 > 旅游 > 游記 > 正文

    salzburg是什么意思—salzburg是什么意思啊

    說到慕尼黑,可能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聯想,喜歡汽車的會想到寶馬總部,喜歡足球的肯定是拜仁慕尼黑和慕尼黑1860兩只球隊,喜歡啤酒的,一定想到慕尼黑啤酒節,喜歡《茜茜公主》的,一定應該知道這里曾是巴伐利亞王國的首府。

    salzburg是什么意思—salzburg是什么意思啊

    首先說,我在慕尼黑的時間不長,雖不算是蜻蜓點水,但最多是走馬觀花級別的。因為事出有因臨時增加了去威尼斯的行程,這樣在巴伐利亞州的行程就又少了兩三天,連王宮、寧芬堡、天鵝堡等都沒去,更別提維爾茨堡和奧格斯堡等地了,所以將來應該還會再來一次慕尼黑以及巴伐利亞州的。還是先從慕尼黑的老城開始吧,老城(Altstadt)現在還剩下三座城門,這是其中之一的卡爾門(Karlstor),位于老城的西側,所謂卡爾和查理是一個意思。

    卡爾門前的廣場就叫卡爾廣場(Karlsplatz),廣場上有噴泉。

    對面的建筑是司法宮(Justizpalast),建于1890-1897年間的新巴洛克風格式建筑。現在這里是巴伐利亞州司法部和慕尼黑地方法院。

    進入卡爾門內的大街,一直到瑪利亞廣場之間,是諾伊豪澤爾街(NeuhauserStra?e)和考芬格街(Kaufingerstra?e),是慕尼黑重要的商業步行街,喜歡購物的哪兒也不用去,這里就足夠逛的了,不過周日所有商店都不開。

    卡爾門所在的位置,是1285年到1347年間修建的慕尼黑城墻上的城門,城墻于18世紀城市擴建時被拆除了(所以別老說中國拆城墻),過去的城門中間還有一座更高的塔樓,1857年毀于爆炸,現在的城門是重建的,比原來的樣式有所簡化。

    城門內的銅像是三個演奏樂器的小孩,是重建城門時從馬利亞廣場的魚噴泉移過來的。

    諾伊豪澤爾街(NeuhauserStra?e)上的地鐵站,U-Bahn和S-Bahn都有,站名就是卡爾廣場。德國很多大城市都有U-Bahn和S-Bahn,U-Bahn(發音屋-棒)特指地下鐵,S-Bahn通常是指輕軌。

    進入老城區之前,要簡單鋪墊一些慕尼黑和巴伐利亞的歷史,有利于后面的介紹。慕尼黑,巴伐利亞州首府,德國第三大城市(柏林和漢堡)。但是要知道,先有的巴伐利亞后有的慕尼黑,那就先說巴伐利亞(Bavaria,德語Bayern也譯作拜仁)。

    巴伐利亞的名字可能還是羅馬人給起的,大意是來自波西米亞的人,屬于羅馬雷蒂亞行省的一部分。這都源于奧古斯都不尊凱撒的遺囑,非要將帝國防線從萊茵河向東推至多瑙河所致。羅馬帝國滅亡后,羅馬人的后裔、日耳曼人(阿勒曼尼人、倫巴第人、哥特人等)、波西米亞人(高盧分支)還有斯拉夫人等混居在這一帶。6世紀中,法蘭克人(墨洛溫王朝)控制了這里,建立了巴伐利亞公國。大約在7世紀,慢慢地傳到了巴伐利亞。此后的幾百年,巴伐利亞不斷地在各王公貴族之間轉手,不再多說。

    1157年,是巴伐利亞史上重要的一年,韋爾夫家族的獅子亨利(Heinrich der L?we,1129-1195),因戰功卓著,被他的表哥,神圣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紅胡子巴巴羅薩)將巴伐利亞重新賜給他做封地(之前也是他們家的,太復雜就不提了)。1157年(也有說1158年的),獅子亨利來到他的封地,想尋找一個地方建一座都城,于是他選擇了慕尼黑。

    慕尼黑(München)這個名稱來源于中古高地德語的詞語“Munichen”,意思是修道院之地,從8世紀時這里就有一座本篤會修道院。所以今天慕尼黑城市的徽章上還有一個黑衣的僧人。

    之前(1155年),獅子亨利曾陪同腓特烈一世去羅馬加冕,趕上羅馬叛亂,要不是獅子亨利,紅胡子說不定就沒命了。于是,這位表弟就有些飄飄然,時不時對皇帝表哥做出些不敬的行為,多少讓紅胡子有些不高興。1176年,紅胡子要求獅子一起去攻打米蘭,獅子開出條件,要皇帝給一個銀礦才去,皇帝沒答應就自己去了,結果遭遇了著名的萊尼亞諾戰役,皇帝差點沒回來。于是乎,皇帝就把米蘭失敗的原因歸罪于獅子的不配合。再加上獅子亨利同時身兼薩克森公爵和巴伐利亞公爵,我們后面要去的呂貝克也是他創建的城市(1159年),他家的地盤從北海、波羅的海沿岸到阿爾卑斯山,確實也太大了點,這必然招致其他貴族的嫉妒。于是,各諸侯紛紛支持皇帝對獅子的處罰,剝奪所有領地,流放英國(最初在英國領地諾曼底,后去了英國)。獅子亨利之所以流放英國,是因為他娶了英王亨利二世的女兒,也即是獅心王理查的妹妹。

    1190年,腓特烈一世淹死在十字軍東征的路上(現土耳其),獅子亨利想回來奪權,但被亨利六世打敗,不過最終他與亨利六世(也是他的侄子)講和,回到不倫瑞克終老。不倫瑞克大教堂就是他建造的,等將來去不倫瑞克的話,再好好寫寫這位歐洲風云人物吧。自從獅子亨利流放以后,巴伐利亞就轉給了著名的維特爾斯巴赫(Wittelsbacher)家族,從1180年到到1918年,巴伐利亞基本都處在維特爾斯巴赫家族的統治下,由于巴伐利亞與奧地利的地理關系,雙方聯姻也較多,我們熟悉的茜茜公主就是出自于這個家族。

    1328年,維特爾斯巴赫家族的上巴伐利亞公爵路易四世加冕成為神圣羅馬帝國皇帝。他給予慕尼黑食鹽專營權,由此獲得穩定的收入,同時也提高了城市的地位。當時奧格斯堡(奧古斯都時代所建)是比慕尼黑地位還高的城市。慕尼黑剛好處于薩爾茨堡與奧格斯堡道路上主要的渡口。薩爾茨堡我們今天覺得是音樂之城,其實在中世紀是食鹽產地,名字Salzburg就是鹽堡的意思。路易四世在位期間,以慕尼黑為帝都,擴建城垣,奠定了老城的規模,今天殘存的三座城門,都是路易四世擴建的第二道城墻上的城門。

    15世紀后期,慕尼黑經歷了哥特式的復興, 擴建了老市政廳,以及多座大教堂,我們后面會看到。16世紀宗教改革時期,慕尼黑則是德國反宗教改革的中心,也是德國文藝復興藝術的中心。直至今日,慕尼黑也是為主的城市,你在慕尼黑看到的教堂與德國其他地方(尤其是北部)的就會不一樣。1623年,巴伐利亞還取代了普法爾茨(也是維特爾斯巴赫家族的分支),成為了選帝侯國。三十年戰爭期間,還遭受了新教國家瑞典的入侵。

    即使在拿破侖時期,巴伐利亞還被升格為王國(1806年),統治者還是維特爾斯巴赫家族。當然,前提是要加入拿破侖搞的萊茵聯邦。

    1810年10月12日,國王路德維希一世(Ludwig I,1786-1868)結婚,從此,他的結婚日就演變成著名的慕尼黑啤酒節。這位路德維希一世,還是茜茜公主的大舅。

    路德維希一世的孫子,路德維希二世(Ludwig II of Bavaria,1845-1886),因為不喜歡慕尼黑宮廷的爭斗和繁瑣的禮節,花巨資修建了世界著名的旅游景點,新天鵝堡。只可惜他在里面居住的時間并不長。

    歷史上,巴伐利亞一直都是德意志內舉足輕重的大邦國,但在1871年,巴伐利亞不情愿地加入了德意志帝國(依舊是自治權利最高的成員),德國統一。

    1918年德國一戰戰敗,第二帝國結束,最后一位巴伐利亞國王流亡國王,維特爾斯巴赫家族738年的統治結束。

    對巴伐利亞君主的稱呼,公國時期叫公爵,選帝侯時期叫選候,王國時叫國王。

    我們從卡爾門開始,邊走邊說。這座教堂叫市民會館教堂(Bürgersaalkirche),建筑建于1709年,最初是一個宗教社團的市民會館,1778年由市民會館改做教堂。二戰中教堂被炸毀,只有巴洛克立面保存了下來。立面上的拉丁文大意是1710年,慕尼黑的貴族和市民將這座建筑奉獻給圣母馬利亞。教堂內部分上下兩層(里面很漂亮,但沒有進去看)。

    這座教堂是慕尼黑有名的教堂,圣彌額爾教堂,遠處的兩個圓頂高塔是慕尼黑的主教座堂,慕尼黑的地標之一。

    圣彌額爾教堂(Michaelskirche),是阿爾卑斯山以北最大的文藝復興風格教堂,也是德國首座文藝復興教堂。由巴伐利亞公爵威廉五世建于1583年-1597年間,教堂屬于會,據說最初是仿照羅馬的教堂而建,建教堂的動機是為反宗教改革。

    當時,慕尼黑及巴伐利亞是德意志境內的反宗教改革的中心。1534年由羅耀拉創建的會,也是為反宗教改革而成立的,建造華麗的教堂而吸引更多的信徒,是他們反擊新教的手段之一,華麗的巴洛克教堂就是那個時代的產物。

    教堂立面上的十幾個人物雕像,都是維特爾斯巴赫王朝的君主。

    正面下方的是圣彌額爾,也有米迦勒、米歇爾、米厄爾、邁克爾等多種譯法。是圣經中的大天使長,米迦勒斬龍是最常見的藝術造型。

    教堂內部,非常漂亮的巴洛克風格,也是德國南部巴洛克式教堂建筑的典范。

    會被禁后,教堂成了維特爾斯巴赫王室的墓葬,地下室也有許多棺材,包括建造新天鵝堡的那位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二世。有意思的是,1997年我第一次來慕尼黑時,還下去過地下,可惜那時什么都不懂,看個熱鬧。但這次卻沒有看到地下入口在哪,有點遺憾吧。

    這個墓葬是誰的,你可能很難想到。是拿破侖的皇后約瑟芬與前夫亞歷山大.德.博阿爾內所生的兒子,歐仁.德.博阿爾內(Eugène de Beauharnais,1781-1824)。雖然不是拿破侖親生,但拿破侖對歐仁(還有他妹妹奧坦絲,拿破侖三世之母)還算不錯,歐仁也有一定的軍事才能,參加過多次戰役,被封為威尼斯親王。拿破侖失敗后,歐仁前往慕尼黑投奔他的岳父巴伐利亞國王馬克西米利安一世。1824年歐仁病逝后葬在這座教堂內。

    我們去的時候,剛好趕上有彌撒,人比較多。彌撒結束時,人們在排隊領圣餐。

    巴洛克風格就是顯的很華麗。主祭壇16世紀的繪畫主題也是《米迦勒斬龍》,左邊畫中的人物可能是會的創始人之一,圣方濟各.沙勿略,死在中國江門外海上川島。

    帶翅膀的大天使長米迦勒裝飾的洗禮池。

    這座教堂是什么?其實現在這已經不是教堂了,而是一座博物館和一層的各種商店。不過之前確實是13世紀的奧古斯丁修道院的教堂,由奧古斯丁修會修士所建。

    教堂很明顯的羅曼式風格,過去修道院的規模也很大,還記得前面說過嗎,慕尼黑的名字的意思就是修道院之地。不過現在后面的修道院已經沒有了,只剩下教堂的建筑。

    20世紀初,很盛行,于是1934年,這里被改成一座帝國博物館。二戰期間,展品損壞丟失,博物館被關閉。1958年,在城市建城800年之際,決定恢復博物館,經過幾年準備工作,1966年博物館重新開放。1982年,又增加了垂釣的內容,于是博物館成為德國和垂釣博物館(Deutsches Jagd-und Fischereimuseum)。展品主要是動物標本和打獵與釣魚裝備及相關知識。

    博物館門前,左右各有一頭野豬和一條大魚的雕塑。

    這就是慕尼黑的地標之一,圣母主教座堂,右側的塔樓正在維修。

    圣母主教座堂建于1468年,以取代之前的一座12世紀的教堂。塔樓高99米,是慕尼黑市內最高的晚哥特風格的紅磚建筑。所以慕尼黑市區禁止修建超過一百米的建筑。

    圣母教堂的德文全名叫Dom zu unserer lieben Frau,簡稱Frauenkirche,德語Frauen是婦女的意思,也就是Our lady(圣母馬利亞)的意思。

    你可能覺得教堂塔樓的圓頂有點怪,最初的計劃也是哥特式的尖頂,但后來改變了設計,仿照的原型是耶路撒冷巖石圓頂寺。當然從下面的角度看是不太明顯的。塔樓的圓頂完工于1525年。這種哥特式塔樓加風格(其實是拜占庭式)圓頂的模式,后來在巴伐利亞引來很多的模仿。

    圣母教堂是慕尼黑和弗賴辛教區的主教座堂,也是慕尼黑最大的堂,可容納大約兩萬人。里面正在做彌撒,管風琴非常好聽,只是不便拍照,所以只好用手機了一張。教堂內沒有華麗的裝飾,哥特式屋頂拱肋清晰能看出。如果能拍照的話,這座教堂就可以單寫一篇。

    教堂內還有一個大型的墓葬,是出自維特爾斯巴赫家族的一位神羅皇帝(一共出過兩位),路易四世(Ludwig IV der Bayern,1282-1347),也就是我們前面提到的給予慕尼黑食鹽專營特權的那位皇帝。路易四世(按照巴伐利亞的譯法應該是路德維希)1328年被加冕為神圣羅馬帝國皇帝(1314年先加冕為德意志國王),此時正是阿維尼翁教廷時期,教皇被法國國王控制。1346年,阿維尼翁教皇克雷蒙六世封他的學生,波西米亞國王查理為德意志國王。于是路易準備發兵討伐查理,但第二年,路易四世死在慕尼黑,矛盾也就解決了。

    那位查理于1355年加冕為神羅皇帝,就是大肆興建布拉格的那位查理四世,等后面到了布拉格,肯定少不了要說說他。

    墓葬下方的四個跪姿的騎士,分別象征著戰爭與和平。

    圣母大教堂再往東一點,就是慕尼黑城市的中心,馬利亞廣場(Marienplatz)。廣場形成于獅子亨利開創慕尼黑之初的1158年。但得名馬利亞廣場則是因為廣場上的這個圣母馬利亞圓柱,那是17世紀的事了。

    三十年戰爭期間的1632年,新教同盟的瑞典軍占領了慕尼黑,之前的哈布斯堡軍隊曾摧毀了新教城市馬格德堡,并實施了大屠殺,慕尼黑人認為瑞典軍隊一定會對慕尼黑實施報復。但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卻下令軍隊撤出了慕尼黑,慕尼黑人認為這個奇跡是圣母馬利亞保佑的結果。

    1638年,巴伐利亞選候馬克西米利安一世下令建造了這座馬利亞圓柱,廣場也就改名叫做馬利亞廣場了。

    圓柱的上的鍍金圣母像,制作于1593年,最初是為威廉五世公爵墓而做的,1613年,又被移到了圣母主教座堂的主祭壇,1638年又被放置在圓柱頂上。1639年,圓柱下方基座又增加了四個小天使銅像。

    廣場上最重要的地標建筑,就是慕尼黑新市政廳(Neues Rathaus),鐘樓高達85米。

    1997年,我第一次到歐洲,第一次到慕尼黑,只對這個建筑印象深刻,但那時什么都不懂。

    新市政廳太大,立面長度將近一百米,用全景接片后,變形比較嚴重。要問新市政廳有多新,建于1867年,距今才一百五十多年。建筑風格采用的是尼德蘭地區的哥特式風格,在荷蘭比利時會見到很多這樣的市政廳,和這個最像的是布魯塞爾市政廳。

    慕尼黑新市政廳也是德國境內最大的市政廳建筑,共有四百多個大小不同的房間,這是市政廳內庭。

    去過布拉格的,一定見過天文鐘前等著看敲鐘的人群,這里也是。

    每天的11點,12點和17點,敲鐘的同時,會有轉動的木偶表演。廣場上的人群就是等著看這個。

    木偶表演分上下兩層,場景是模仿16世紀巴伐利亞公爵威廉五世的婚禮,鍍金馬利亞銅像最初就是為了他的陵墓而做。

    16世紀時,慕尼黑曾流行過一次鼠疫,很多人都逃離了城市,城市也逐漸變得蕭條。1558年,公爵威廉五世為了重振慕尼黑的繁榮,特地在這個廣場上(那時還不叫馬利亞廣場)舉行了婚禮,婚禮非常熱鬧。此后,慕尼黑也逐漸恢復了往日的繁榮。

    鐘樓上的木偶表演就是模仿當年婚禮的場景,有跳舞的,有騎馬的,大概持續有十分鐘。當然,一百多年前的技術,你也不要期望值過高。

    外立面上的人物雕像,包括從韋爾夫家族的獅子亨利開始到維特爾斯巴赫家族的歷代巴伐利亞君主,圣人以及當地名人等。想一一搞清的話,還是算了。

    廣場上新市政廳前,還有這樣一個噴泉,叫做“魚噴泉”(Fischbrunnen)。不過上面那魚從某個角度看有點像豬。

    廣場上有噴泉的歷史可能要追溯到14世紀,噴泉與城市的供水系統相連。1886年,在這個位置制作了一個銅制噴泉,叫屠夫噴泉。那座噴泉很高,不過毀于二戰。我們在卡爾門內看到的三個音樂小童原來就是這個噴泉的一部分。

    二戰后,在屠夫噴泉的位置重新設計了這座魚噴泉,下面的人物還是原來19世紀噴泉留下的。手中拿著魚,身上的水桶在往水池中倒水。

    據說慕尼黑從15世紀就有個習俗,每年的圣灰日(節日),市長和財政大臣要在這個水池中洗空錢包,預示來年財政收入滿滿。

    說了新市政廳,那老市政廳在哪?馬利亞廣場的最東端,緊挨著新市政廳,就是老市政廳(Altes Rathaus,也稱舊市政廳)。始建于14世紀,相鄰的塔樓是慕尼黑最早的城墻上的城門,塔爾堡門(Talburgtor)。城墻外擴后,與市政廳連在一起成為市政廳的鐘樓。市政廳的后哥特式外觀是19世紀改造的。

    1938年11月9日,宣傳部長戈培爾就是在這個市政大廳內發表煽動演講,是為水晶之夜的前奏。

    老市政廳的后面,有個巴洛克風格的教堂,圣神教堂(Heilig-Geist-Kirche,或稱圣靈教堂)。

    神圣教堂,建成于1392年(之前是13世紀的一個醫院小教堂),也算是慕尼黑古老的教堂之一。18世紀時由哥特式改為巴洛克風格,教堂內也是比較典型的巴洛克裝飾,感覺甚至有些洛可可了。穹頂上的繪畫好像都是與慕尼黑的騎士有關。

    側廊很窄,有些17世紀留下的藝術品,柱子上是苦路的繪畫。

    主祭壇及繪畫還是17世紀的。

    這些文字看不懂,好像與耶路撒冷圣墓騎士團有關,也稱圣墓守護者,現在還存在。能認出最上面的十字是耶路撒冷圣墓騎士團專有的。估計是一些參加過耶路撒冷圣墓騎士團的巴伐利亞騎士的墓葬在這里。注意圣墓騎士團不是三大騎士團之一的圣殿騎士團。

    這個墓葬是巴伐利亞王子費迪南德和他的妻子的。

    這位費迪南德(Ferdinand of Bavaria,1550–1608)是巴伐利亞公爵阿爾伯特五世的兒子,他的母親是奧地利哈布斯堡公主安妮,皇帝費迪南一世的女兒(查理五世的侄女)。費迪南德的哥哥,巴伐利亞公爵威廉五世,就是1558年在馬利亞廣場大辦婚禮的那位。

    馬利亞廣場的南面,有座高高的教堂,是慕尼黑最老的教堂,圣彼得教堂(Pfarrkirche Sankt Peter,也譯做圣伯多祿教堂)。

    圣彼得教堂最早的年代可能已經無法考究了,反正獅子亨利在慕尼黑建城之前就有。

    慕尼黑建城后,重建為羅曼式大教堂。

    1278年,羅曼式教堂被改造為更大的哥特式。1327年,慕尼黑全城大火燒毀了教堂(除中殿)的大部分,現在還能看出唱詩班部分與中殿部分明顯的不同。重建后的教堂,將原來的哥特雙塔改為現在的單塔樣式。教堂的鐘樓上共有八個表盤,不知道為什么要這么多。

    二戰時,教堂遭到空襲的嚴重損壞,戰后曾準備拆除,據說已經打好了爆破孔,但在兩位神父的堅持下,教堂最后還是留了下來,并由來自世界各地的捐款,歷時三年后重建了起來。

    由于經歷了歷史上無數次的毀壞,改建和重建,教堂外觀看上去很不一致,也算是歲月的痕跡吧。

    一些很古老的石刻鑲嵌在教堂的外墻上。

    教堂西側的正立面,塔樓有92米高,看起來很新的感覺。

    教堂正門

    教堂內部,按照17-18世紀的巴洛克和洛可可風格修復過的。

    兩邊的側廊,分布著諸多的小堂,布滿了繪畫。

    小堂內不知是什么年代什么人的墓葬,也許是歷代巴伐利亞貴族吧。

    18世紀的主祭壇,圣彼得下方,站立著四大圣師((圣安波羅修、哲羅姆、格里高利和奧古斯丁)。你覺得是巴洛克還是洛可可,反正我總是分不清。

    現在走到老城的最東端,伊薩爾門(Isartor),得名于距此不到五百米的伊薩爾河(Isar),我們住的酒店就在河對岸。

    伊薩爾門始建于1337年,是慕尼黑僅存的三座中世紀塔樓城門之一。1833年修復過。

    這是位于老城南側的森德靈門(Sendlinger Tor),準確的建造年代不詳,但肯定是在1318年之前。路易四世執政期間曾擴建了慕尼黑的第二道城墻,森德靈門就是其中城門之一。至此,慕尼黑的三座中世紀城門就都看到了。

    備案號:贛ICP備2022005379號
    華網(http://www.668528.com) 版權所有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

    QQ:51985809郵箱:51985809@qq.com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波多野结衣bt| 香蕉久久久久久AV成人| 好色先生视频tv下载| 久久久精品日本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精品videosbestsexhd4k| 六月丁香激情综合成人| 被夫上司连续侵犯七天终于| 国产熟睡乱子伦视频在线播放| 97国产免费全部免费观看| 小呦精品导航网站| 久久99久久精品视频| 日韩精品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 爱情论坛免费在线看| 再深点灬舒服灬太大了动祝视频 | 亚洲欧美日韩人成在线播放| 粉嫩小仙女脱内衣喷水自慰| 国产AV天堂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麻豆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真实伦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蜜芽| 男女猛烈无遮挡免费视频| 可知子与野鸟君日文| 菠萝蜜视频入口| 国产大学生粉嫩无套流白浆| 色婷婷综合久久久| 国产精品免费综合一区视频| 9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 日本在线观看成人小视频|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 精品在线免费视频| 国产三香港三韩国三级不卡| 99re在线精品视频免费| 嫩草影院在线播放www免费观看| 丰满少妇大力进入| 日本特黄高清免费大片爽| 乡村大乱淫交换第一章| 狠狠综合亚洲综合亚洲色| 免费鲁丝片一级在线观看| 美女主动张腿让男人桶| 国产a三级三级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