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亞細亞影視基地_江蘇亞細亞影視
一等獎!
從全國391部優秀作品中脫穎而出!
近日,由中央組織部組織開展的第十六屆全國黨員教育電視片觀摩交流活動圓滿結束。蘇州市委組織部、蘇州市委宣傳部指導,蘇州市廣播電視總臺制作的《永遠的丁香》在該活動中榮獲紀錄片一等獎。
“禮贊覺醒年代的忠誠與信仰!”“丁香花的意象貫穿始終,一氣呵成,紀錄片力作!”好消息傳來,許多觀眾打開了員網重溫烈士丁香的故事。
《永遠的丁香》是蘇州廣電深入推進黨史學習教育的優秀成果,是開展黨員教育培訓的鮮活教材。“丁香精神”已化為蘇州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激勵人們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丁香,生于1910年,早年在蘇州東吳大學求學。
1929年,丁香與革命伴侶阿樂先后前往上海從事革命工作,并相繼加入中國。
1932年4月,兩人經組織批準秘密結婚。婚后不久,丁香被組織派往平、津一帶,因叛徒出賣被捕。
同年12月3日,丁香犧牲在南京雨花臺,年僅22歲,懷有3個月身孕。
弘揚丁香精神源自一份“家鄉情結”
“既精彩,又艱難。”
蘇州廣電總臺精品創制中心主任、《永遠的丁香》導演孫欣如此回憶這段制作時光。
精彩,是因為跨越蘇州、南京、青島、上海、沈陽五地,他們深刻地感知到了那個覺醒年代的忠誠與信仰,體味到一個動人的愛情故事。
▲紀錄片截圖
艱難在于,很多關鍵信息缺失的情況下,如何將丁香的精神呈現給觀眾,講好革命烈士的故事。
那么創作組為何會選擇創作丁香的故事?
“作為雨花臺英烈,丁香在南京的知名度和關注度是比較大的,但在家鄉蘇州顯得有些寂寂無聞。”節目導演回憶,講述丁香故事、再現丁香形象、弘揚丁香精神源自一份“家鄉情結”。
▲丁香
真實是紀錄片的靈魂,攝制組在前期資料搜集過程中就遇到了難題—— 關鍵信息缺失。
因為丁香從事的是地下斗爭工作,至今留存的相關信息很少,其生平輪廓較多地來自其革命伴侶樂于泓長達一個甲子的追憶和斷斷續續的日記文字。這些文字都是片段性的,很少透露具體信息,也構不成對丁香事跡哪怕是一個故事片段的完整敘事。
▲阿樂
“透過近一個世紀的歲月煙塵去探訪一位神秘的地下工作者,而相關知情人都已作古,這樣的回望、探尋和追憶,道路曲折、障礙重重。”
為此,創作組在主人公原始材料稀缺的情況下,在表現手法上采取雙線結構,其一是丁香的故事線,其二是當代大學生尋訪、體驗丁香故事和丁香精神的線索。前者是節目敘事的重點,多采用再現形式,強調情緒化表達;后者是節目的切入點和串聯線,多采用紀錄方式,努力抽絲剝繭。兩條線索并行展開又交替出現,旨在傳達“傳遞”“傳承”“弘揚”。
▲紀錄片截圖
從蘇州到沈陽,穿梭在各個檔案館,徜徉在10萬字日記里尋找蛛絲馬跡,歷時7個月完成制作。
這樣一部主旋律作品,節目導演表示,“我們希望用柔性敘事傳播硬核內容。”
功夫不負有心人,《永遠的丁香》播出后受到大眾的好評,并先后榮獲江蘇電視社教節目(專題片)一等獎、“江蘇省文藝大獎·電視獎”最佳電視紀錄片、江蘇省廣播電視政府獎(廣播電視節目獎)、江蘇省黨員教育電視片觀摩交流活動(紀錄片)一等獎和十佳攝影獎等榮譽。
這次《永遠的丁香》斬獲中組部大獎,創作組認為,在一定程度上這與節目的敘事策略和調性有關。
一場為期9個月的尋找丁香之旅
崇高的信仰、堅定的革命、忠貞的愛情,構成了丁香初心故事的內核,這樣的初心故事真實感人,令人信服也引人深思。
這部誠意之作推出的背后,是一個團隊的匠心打造與日夜付出。
▲蘇州市檔案館 拍攝1925年“五卅運動”相關檔案資料
在接到“丁香”選題后,創作團隊立即開始了前期的調研與準備工作。
而在工作一開始,他們就遇到了一個棘手的問題:時值4月中旬,如何拍攝到已過花期的丁香花?
丁香花,作為重要的意象之物,始終貫穿全片,是片中必不可少的存在。而時值4月中旬,江南的丁香花期已過。為了拍攝到丁香花,節目編導、主攝影李國榮帶領創作組奔赴青島取景,3天里,穿梭在堂、植物園、中山公園……面朝大海,拍攝丁香花開。
丁香花拍攝難關過了,創作組再次面臨難題:如何甄別和獲得有關她的信史?
面對這一挑戰,創作組用實際行動給出了他們的答案:韌性與堅持。
史料少且真偽難辨,為了獲得最真實的資料,創作組以丁香生平行蹤為線索,開始了“地毯式”搜索,蘇州、青島、南京、常熟、上海、沈陽……創作組奔走其間,有時候要坐上10個小時的火車。
▲蘇州-沈陽 高鐵上的拍攝
尋訪丁香的出生地、讀書地、斗爭地和犧牲地,輾轉于常熟市檔案館、常熟市堂、蘇州大學檔案館、上海黨史研究室、江蘇省黨史辦、南京雨花臺研讀資料,創作組獲得了樂于泓手寫的《白丁香烈士小傳》、樂于泓與各地檔案館來往信件、東吳大學校友通訊錄等珍貴一手資料,甚至糾正了一些已成為“通行版本”的誤傳。
▲蘇州大學檔案館 拍攝1929年東吳大學通訊錄
這一成果的背后是創作團隊無數次的試錯,大量資料的收集閱讀和追根究底的精神,更離不開相關部門機構的指導幫助與支持,包括江蘇省委黨史辦、南京雨花臺烈士陵園、蘇州黨史辦、蘇州市檔案局(館)、蘇州市園林和綠化管理局、蘇州市民宗局、解放軍空軍94994部隊政治部等等。
為了解更真實生動的丁香,樂于泓成了前期調研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環。
▲采訪樂于泓第二任妻子 時鐘曼
“為了找到樂于泓當時在上海的工作地點,我們甚至就是開著車在街上來回兜,尋找蛛絲馬跡。”創作組編導之一、90后成員黎一笑回憶說,找資料之難就好比在玻璃渣里找糖吃。無數次絕望又重燃希望,反反復復,全憑著一股勁在堅持。
幸運的是,通過和樂于泓家屬取得并保持聯系,從他們口中聽取了不少丁香故事的細節,并獲得了珍貴的“阿樂日記”。
▲采訪樂于泓女兒 樂丁香(大女兒)、樂邁娜(二女兒)
但五六本厚厚的日記本,長達10萬多字,且其中關于丁香的內容寥寥且斷斷續續。別說尋找依據,就連丁香相關的片段都需要創作組仔細翻閱、逐字篩查。
在這之后,節目的拍攝也頗費周章。
綜合考慮節目效果、制作經費等多方面因素,創作組只有為期一周的再現拍攝計劃,由孫欣、李國榮、黎一笑分頭協調負責,近40人的團隊統籌協調,必須合理選擇拍攝地點、壓縮拍攝天數。
▲在特別制作的“丁香樹”道具下拍攝劇照
在蘇州大學、蘇州革命博物館、亞細亞影視拍攝基地、天平山風景名勝區管理處等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一周時間內,節目組輾轉于蘇州多地、上海車墩影視基地和江元片場攝影棚等。
每天凌晨4、5點開始,忙到晚上10點多已成日常。雖然忙碌,但面對高質量的鏡頭大家仍能在疲憊中得到治愈。
▲車墩影視基地 監獄場景的拍攝
這種高強度、高壓力的工作狀態沒有消解創作團隊的熱情,黎一笑告訴記者,“走近丁香、再現丁香的過程中,我們時常被感動、被治愈,總是懷著敬畏與尊敬。我們創作組拍攝丁香,也被丁香精神所鼓舞和激勵。”
▲沈陽中山廣場
丁香精神像是火種 照亮尋光的人
從事歷史革命題材紀錄片創作,創作者需要尋找歷史深處的光亮,讓這光亮重新照進現實。
前期調研好比探路,此后的創作是將那光亮放大,在這過程中,一切都是未知的。
▲車墩影視基地 鐵軌上鋪設軌道進行拍攝
“有時候挺迷茫的,覺得在做無用功,但現在回想起來,覺得當時很充實,一切付出都有意義。”在整個創作過程中,讓黎一笑印象最深刻的,是丁香精神的影響力。
“每每談及丁香,樂于泓的第二任妻子和他的后人都會動情落淚,我最初是覺得不可思議的。”
▲樂于泓第二任妻子 時鐘曼
黎一笑告訴記者,在之后的接觸中,她發現丁香的精神就像是一盞明燈,依舊照亮著樂于泓一家和他的后人。
而對于創作組而言,在走近的丁香的過程中,丁香的精神也在感召和感染著他們。
▲南京雨花臺烈士紀念館
“丁香有一千個理由選擇生存,只有一個理由選擇犧牲”。對于創作組來說,這個理由就是初心的堅守和使命的擔當。
▲上海市檔案館 拍攝1925年《東方雜志》
《永遠的丁香》的創作,對于每一個參與其中的人來說,是開掘歷史的探尋之旅,更是重溫初心的精神洗禮。
▲創作組在影棚內布景
在節目導演看來,一部好作品需要用力、用心、用情,“不管是做節目還是做其他行業,都需要精氣神,竭其力盡其心,秉持初心,有丁香精神,這也是媒體工作者應該有的態度。”
(來源:看蘇州客戶端 責編:薛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