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金洞里面冷不冷、織金洞開放沒有
織金洞原名“打雞洞”、“乾宏洞”、“織金天宮”,位于貴州省織金縣官寨苗族鄉(xiāng),地處烏江源流之一的六沖河南岸,距省城貴陽120公里。織金洞囊括了當今世界溶洞中的各種沉積形態(tài),它既是一座地下藝術(shù)寶庫,又是一座巖溶博物館,堪稱“世界奇觀”。它在世界溶洞中具有多項世界之最,整個洞已開發(fā)部分就達35萬平方米;洞內(nèi)堆積物的多品類、高品位為世間少有;洞廳的最高、最寬跨度屬于極致;神奇的銀雨樹,精巧的卷曲石舉世罕見,被人們稱為“中國溶洞之王”。
拍攝于貴州織金縣。
織金洞是我國著名的喀斯特景區(qū),洞內(nèi)已開發(fā)的洞廳47個,洞廳最寬處175米,最高達150米。洞內(nèi)地形復(fù)雜,有迎賓廳、萬壽宮等10個景點、40多種巖溶形態(tài),有“巖溶博物館”之稱。洞外有地面巖溶、峽谷、溪流、瀑布等自然景觀與布依、苗、彝族村寨。
走過一段蜿蜒石板路,路兩側(cè)的石崖上雕刻著各路名流大家來此參觀時的題字。來到洞口一下子豁然開朗,碩大的洞口讓人對洞內(nèi)的一切充滿了期待。
織金洞原名打雞洞。據(jù)說很久以前,一位當?shù)剞r(nóng)民的一只斗雞跑進了山上的洞里,農(nóng)民在洞口等了幾天再也沒見雞出來,后來此洞經(jīng)常還冒氣,當?shù)孛缱迦苏J為是仙洞,因此經(jīng)常殺雞投入洞中祭祀神靈,在苗家管殺雞叫打雞,所以織金洞又叫打雞洞。
迎賓廳,長二百余米。由于洞口陽光照射,廳內(nèi)長滿苔蘚。巖溶堆積物如巨獅、玉蟾、巖松。廳頂有直徑約十米的圓形天窗,陽光可直射洞底。廳內(nèi)還有直徑約四米的圓形水塘,站立塘邊,可觀看塘中如林石筍和洞窗倒影,名“影泉”。
進入洞內(nèi),道路蜿蜒石階上下起伏,兩側(cè)巨石聳立,石筍、石藤、石幔、石幃、鐘旗、石鼓、石柱遍布。越往里走溫度越低,炎熱的夏天忽然覺得有點冷,必須得穿長袖外套才行。
織金洞長6.6公里,全程步行用時在2小時左右。全洞容積達500萬立方米,空間寬闊,有上、中、下三層,洞中遍布石筍、石柱、石芽、鐘旗等四十多種堆積物,形成千姿百態(tài)的巖溶景觀。洞道縱橫交錯,石峰四布,流水、間歇水塘、地下湖錯置其間。被譽為“巖溶瑰寶”。
這里被稱為“琵琶宮”,在大型石筍、石柱和壁流石中間倒掛著一把超大琵琶,經(jīng)過燈光的照射顯得特別的醒目。不過個人覺得它更像是一條準備發(fā)起進攻的眼睛蛇,尤其是頭部最為逼真。
講經(jīng)堂,長約二百米,寬五十米。因巖溶堆積物如羅漢講經(jīng)得名。中間有一面積三百平方米的水潭,被鐘乳石間隔為二,系全洞最低點。洞壁如七色俱備的天然壁畫,呈山巒、林海、田野諸景。潭北為陡坡,石徑盤旋而上,伸手可觸頂棚,名“摩天嶺”。
萬壽宮,內(nèi)有巖溶堆積而成的三座高十至二十米大型石柱,猶如三尊壽星,名為“福祿壽”。在第一座石柱前有兩塊巨石,在燈光的映射下如同一對婆媳或是母女,女兒正為年邁的母親捶背。整個畫面形象逼真,寓意祥瑞。
望山洞為長一百七十米,寬四十余米的地下湖。這里是洞中樞紐,可通往各大景區(qū)。湖邊鐘乳石呈黑色,其中最大的一棵高達十米,形如鐵樹,樹身布滿千萬顆黑色石珠,上端右側(cè)呈白色,如雪花被覆,稱“鐵樹銀花”。
湖東北岸是一陡峭斜坡,路歧出:一條緣十八盤,繞二十七拐,登四百四十一石級進“南天門”,可入“靈宵殿”。
大氣魄是織金洞空間鮮明的主題,但它又是在一種變化中來體現(xiàn)的。一味巨大而缺乏變化便流于單調(diào)和呆板。織金洞頂棚、洞壁和洞底形成的空間,一會兒錐形、一會兒彎形、一會兒矩形、一會兒方形,呈現(xiàn)出目不暇接的生動多變。
靈宵殿高四十余米,面積五千多平方米,兩壁垂下百尺石簾,五彩斑斕,儼然天宮帷幕。正中有一棵石柱拔地而起,直抵頂棚,稱“攀天柱”。柱后有面積約二十平方米的水池,石蓮飄浮出水面,稱“瑤池”。
廣寒宮,長四百余米,寬一百余米,高七十余米,面積五萬多平方米。群山聳列,陡峭險峻。兩山間為開闊平地,地下湖橫陳其間。高十七米“霸王盔”銀雨樹酷似古時武士頭盔。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發(fā)現(xiàn)的形態(tài)最逼真的盔狀石筍,這也是織金洞最為著名的景點。
十萬大山,面積七萬多平方米,最寬處達一百七十五米,最高處一百五十米。洞內(nèi)地勢起伏,石峰叢立,如重巒疊嶂,山間常有云霧繚繞。有金色塔山、成林玉樹,還有螺旋狀的高大石柱“螺旋樹”。是洞內(nèi)最為壯觀的一處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