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楊家埠民間藝術大觀園、中國楊家埠民間藝術大觀園電話
大眾網濰坊·海報新聞(記者 劉建永)12月31日訊 2019年11月初到2020年2月底,濰坊市開展“冬游齊魯,花畫賀年,話濰坊”活動,在全市范圍內開發推出系列冬游產品、節事活動。12月30日,全省自媒體“大V”齊聚濰坊,首先來到楊家埠采風,為在濰坊全市范圍內開展“冬游齊魯,花畫賀年,話濰坊”活動拉開序幕。
來到楊家埠民間藝術大觀園,一排排整齊的仿古建筑,給“大V”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據工作人員介紹,這里的每一棟傳統建筑都是楊家埠村村民自己的庭院,庭院建筑古樸典雅,翹角飛檐,還有高高的院墻,雄偉的門樓,神秘而壯觀,這里也曾是熱門影視劇《紅高粱》《大宅門》等取景地。
楊家埠民間藝術大觀園分遺產文化、古村文化、民間藝術古街、實景演繹四大民俗藝術展示區,集中展示了濰坊的傳統民間民俗文化。大觀園以風箏、年畫為主導,在這里不僅可以觀賞體驗明清時期楊家埠畫店的繁榮景象,了解木版年畫豐富的內涵及傳統的刻版、印刷過程,還可參加園區開展的印年畫、扎風箏等多項文化民俗活動。
繼續向大觀園內部走去,在一處不到一百平米的作坊內,一股股墨香味撲面而來。年過六旬的楊成俊腰桿挺直,神采奕奕,他用棕櫚刷子,沾上紅色的顏料涂在木板上,再鋪上一張宣紙,輕壓后揭開,一張張的重復著。
“我做了一輩子年畫,這是我制作年畫的第50個年頭!”楊成俊淡定地說。話語間便能了解到,對于楊成俊而言,制作年畫已不再是一項工作,而是對楊家埠木板年畫的傳承與保護。
楊家埠是木版年畫的三大產地之一,同時也是濰坊風箏的重要產地。在風箏作坊內,一字排開的臺案后數位匠人正在扎風箏,他們描繪圖案,扎骨架,最后再制成風箏。 55歲的李淑英已經在這扎了20多年的風箏,她告訴大家:“風箏從設計到放飛,要經過二十多道工序,通過六十一項標準關卡。”在文化大觀園里,不管是風箏、木版年畫還是其他工藝匠人,都是職業匠人,都來自當地楊家埠村。
近年來,濰坊市加大對楊家埠傳統民俗文化的保護開發力度,對古建筑和年畫、風箏等民俗藝術進行保護性開發。同時推動民俗藝術傳承基地和傳習所建設,鼓勵代表性傳承人收徒傳藝,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非物質文化遺產不能就此消失。
隨著“大V”們的來到,濰坊市文化和旅游局同步啟動“冬游齊魯·樂享嘉年 我在濰坊過大年”短視頻征集活動,歡迎網友關注@濰坊文旅官方抖音號,并參與話題#我在濰坊過大年,曬出您身邊的年味兒,贏取濰坊冬季文旅賀年好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