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的三大特色—大足石刻的重點景觀
來重慶旅游的游客,如果不想在人山人海中去扎堆,不想隨大眾,去大家都會去的地方。
而是想更深入的了解重慶這座城市的歷史與沉淀,那除了大眾所熟知的博物館、有年代歷史的大街小巷,在大足區的石刻一定讓你別有一番體驗。
大足石刻是重慶有名的景點,每年有很多人前往觀摩前人的歲月印記。
大足石刻不只是一處的石刻造像,而是大足區境內所有石刻造像的總稱。
迄今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石刻就多達75處,造像5萬余尊。其中尤以北山、寶頂山、南山、石門山、石篆山石窟最具特色。
大足石刻造像始建于初唐,歷經唐末、五代,興盛于兩宋,余緒綿延至明清。與敦煌、云岡、龍門等石窟一起構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國石窟藝術史。
1、北山石刻
北山,古名龍崗山,摩崖造像始刻于唐末,至南宋結束。其中造像264龕窟,陰刻圖1幅,經幢8座。
隨著朝代的更迭,時間賦予其歲月和歷史的沉淀,在每個時期都表現出不同的特色,造像題材廣泛。其間凈寶瓶觀音、文殊、玉印觀音、普賢、日月觀音等,組合變化豐富,雕刻對稱,嚴謹有序,渾然一體,步步移,面面觀。
第136號轉輪經藏窟以恬靜的面部刻劃反映其內心之寧靜,以玲瓏的衣冠顯其身份的高貴。瓔珞蔽體,飄帶滿身,玲瓏剔透,且多保存完好,宛如新刻,被公認為是“中國石窟藝術上的一顆明珠”。
2、寶頂山石刻
寶頂山摩崖造像始鑿于南宋年間,以大佛灣和小佛灣規模最大。大佛灣為主體,小佛灣次之,分布在東、南、北三面。
巨型雕刻360余幅,以六道輪回、廣大寶樓閣、華嚴三圣像、千手觀音等最為著名。
最讓人為之驚嘆的是,由19組佛經故事組成的大型群雕,多達15000多造像,設計之精巧,卻無一雷同,破了“千佛一面”之說。
3、南山石刻
南山石刻造像始刻于南宋時期,題材主要以道教造像為主,刻工細膩,造型豐滿。
南山石刻是現存中國道教石刻中造像最為集中,數量最大,反映神系最完整的一處石刻群。
其中的三清古洞,是中國宋代雕刻最為精美的石窟。
4、石門山石刻
石門山石刻造像開鑿于北宋紹圣至南宋紹興二十一年,有造像12龕窟,其中尤以道教造像最具特色。
如第2號玉皇大帝龕外的千里眼像,眼如銅鈴,似能目及千里;順風耳面貌丑怪,張耳作細聽狀;二像肌肉豐健,筋脈顯露,手法夸張。
如第7號獨腳五通大帝,左腳獨立于一風火輪上,廣額深目,口闊唇厚,袍帶飛揚,有來去如風之勢。
5、石篆山石刻
石篆山石刻造像始刻于北宋元豐五年,至紹圣三年結束。
此處是中國石窟中典型的佛、道、儒“三教”合一造像群,在石窟石刻中十分罕見。
其中第6號為孔子及十哲龕,正壁刻畫中國大思想家、儒家創始人孔子坐像,兩側壁刻畫最著名的十大弟子。這在石刻造像中,也是鳳毛麟角的存在。
大足石刻以其規模宏大,雕刻精美,題材多樣,保存完整而著稱于世。它集中國佛教、道教、儒家“三教”造像藝術的精華于一處,讓觀看者嘆為觀止。
來重慶旅游,告別以往單一且固定的模式,來與石刻石像進行一次親密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