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亞極地館門票多少錢、圣亞極地世界景點簡介
【品橙旅游】上海海昌海洋公園一個多月后將正式開門迎客,而長三角地區的主題公園市場爭奪戰已經打響。與之對標的不僅有國際巨頭上海迪士尼樂園,還有對長三角市場同樣有野心的大連圣亞。
據2017年年報顯示,海昌海洋公園(02255.HK)的公園營運分部收入為16.17億元,同比增長13.2%;報告期內,公司整體營收為16.80億元,同比增長1.8%;歸屬母公司股東凈利潤為2.79億元,同比上漲39.2%。
大連圣亞(600593)2017年營收同比增長14.6%至3.45億元;歸屬母公司股東凈利潤為0.55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漲幅為65.3%。2016年度,圣亞出現了此前五年內凈利潤的首次下跌,跌幅為21.9%。
圣亞與海昌的主要會計數據自是不在一個量級上,但他們既同出大連又都是具有代表性的海洋主題公園,競爭是擺在臺面上的。并且,他們之間的戰火早已從大連燒開、蔓延至全國。
“出走”大連
作為主題公園的一個分支,海洋公園的出現甚至早于“主題公園”概念的提出。從最初的單體水族館發展至今,形成了在海洋動物飼養繁育、展示、表演的基礎上,配套綜合性的娛樂、餐飲、購物等設施。圣亞和海昌大體上延續的也是這種模式。
圣亞成立于1994年,2002年海昌的第一家海洋公園——大連老虎灘海洋公園開業。另外,大連圣亞于2002年在A股上市,而海昌海洋公園于2014年在港股上市,構成了迄今為止登錄資本市場的四家中國主題公園企業中的半數。
從海昌和圣亞在全國的開業項目來看,圣亞對海昌也只能是望其項背。海昌在大連、煙臺、青島、成都、天津、武漢和重慶共計有8家已經投入運營的主題公園;而圣亞尚且只有大連圣亞海洋世界和哈爾濱圣亞極地館。
2016年前后,圣亞已經在加緊追趕海昌的步伐,邁出東北,開始了全國范圍內的擴張,布局的城市包括杭州、千島湖、鎮江、廈門、昆明、三亞和營口。
對比海昌的布局軌跡,包括開業在即的上海海昌海洋公園、在建的三亞海昌夢幻海洋不夜城和鄭州海昌海洋公園,海昌和圣亞未來角力的戰場不僅在長三角地區,還有三亞。
三亞和鄭州項目開業后,海昌將基本完成在環渤海、華中、華東、華南以及西南等主要區域的戰略布局。
圣亞在2017年公司年報中提到,東北地區的主要旅游城市包括大連和哈爾濱,吸引力大幅衰退;東三省內規模化的主題公園已達60余個,競爭空前白熱化,面對行業倒閉、消費市場分割,發展遭遇天花板。
東北區域內的主題公園所面臨的客源壓力不容小覷,畢竟具有地標性的大型主題公園逐漸在南方市場聚集,比如上海迪士尼樂園和廣東省內的兩大長隆旅游度假區等,不斷分散著海昌和圣亞的本地客源。
走出東北、一路向南,不僅僅是兩家為了競爭而競爭,更多地,是各自發展的長久之計。
“輕”“重”轉型
關于擴張的模式,海昌和圣亞采取的都是輕重結合,但在具體的打法上有所不同。可以這么理解,海昌在全國布局暫告一段落后,側重點由“重”轉“輕”;而圣亞伴隨著“大白鯨計劃”的實施,一批輕資產項目落地后,側重點已由“輕”轉“重”。
盡管重資產擴張對于圣亞加速在全國的布局而言,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一種必需,但步子邁得太大,難免會埋下隱患。
據了解,圣亞所有的在建項目中,僅杭州、千島湖、廈門、三亞和營口五個項目的投資總額就達33.49億元,涉及銀行貸款21.4億元、利息1.32億元,而2016年當年公司的總資產也僅在10億元左右。
圣亞2017年年報中的資產及負債狀況提示,期末貨幣資金約為2.00億元,同比減少49.83%,主要原因之一是新增項目建設投資;同期,在建工程累計達2.30億元,同比漲幅高達501.67%。
2017年圣亞定增失敗也意味著資金壓力的加劇。該輪定增開啟于2016年11月,擬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7.88億元,主要用于鎮江項目及償還銀行貸款。最終,2017年7月,由于“再融資政策法規、資本市場環境、融資時機等發生了諸多變化”,定增告吹。
此后,圣亞轉向通過基金方案推進融資,鎮江、營口和昆明三個項目擬定基金總規模為30.5億元。目前來看,圣亞還沒有受到資金鏈潛存風險的威脅,發展穩定。
在今年3月舉行的“上海海昌海洋公園全球發布盛典”上,海昌海洋公園執行總裁高杰將海昌接下來的發展模式總結為“輕重并舉、雙輪驅動”。事實上,海昌在輕資產上的發力已經初見成效。
海昌2017年年報顯示,海洋文化創新業務逐漸成為集團新的利潤增長點和業務增長引擎。在管理輸出方面,業務規模與輸出品類持續擴大。截至2017年末,海昌在全國范圍內共計落地管理輸出項目29個,累計合同金額達3.3億元。
不僅是管理,海洋主題公園對技術也有著更高的要求,海洋動物的保育和繁殖則構成技術的核心,這也是同為海洋主題公園的海昌和圣亞的競爭關鍵之所在。
海洋及極地動物的保育技術是海昌的核心競爭力,設有生物保育中心,并研發生物環境遠程監控系統和珍稀極地海洋生物營養復合保健品。圣亞的企鵝和斑海豹繁育技術國內領先,大連圣亞極地世界是國內成功繁育企鵝數量最多的單體場館。
值得注意的是,伴隨著大眾動物保護觀念的進步以及動物保護組織的施壓,海洋動物表演對于海洋主題公園而言潛存一定的風險性。居安思危,眼下依靠海洋動物展示和表演帶來的門票收入未必能持久,深入挖掘海洋文化、發力衍生產品為未來指明了方向。
決勝IP
國內主題公園的熱潮推動著主題公園游覽模式的轉變,從器械、設備游玩到對周邊衍生產品的深度體驗,內容的重要性逐漸凸顯。可以說,在主題公園的爭霸戰中,IP是制勝的決定性因素。
海洋主題本身就構成了海洋主題公園IP的獨特性,在這樣的情況下,具體的IP形象或許沒有海洋文化內涵來得重要。在豐富內容的基礎上,更容易打破海洋主題公園相對固化的游覽模式,強化游客的互動式體驗。
圣亞和海昌都制定了IP打造的全產業鏈發展計劃,在多條產品線上運作。值得一提的是,圣亞早在2012年就提出了“大白鯨計劃”,作為國企,顯露出了難能可貴的決斷力和前瞻性。
“大白鯨計劃”上游發力原創海洋主題兒童文學,中游開發動漫、影視、舞臺劇、游戲及動漫衍生品,下游建設運營室內兒童樂園和海洋主題公園。并且,在當時圣亞提出了直接對標迪士尼的愿景,要打造中國的“藍色迪士尼”。
盡管圣亞起了個大早,但從近年來IP落地成果來看,卻多被認為是趕了個晚集。近六年來,在“大白鯨計劃”下成功落地的兒童樂園數量僅為30多家,進展緩慢,對公司營收的貢獻率并不高。
2017年內,海昌制定了自主IP中長期發展的“369”戰略規劃:以三年市場培育、六年快速擴張、九年深化發展為目標;從“孵化-產品-推廣-授權”逐步構建海昌海洋文化IP體系,從線上表情包、動畫,到線下繪本、衍生商品、舞臺劇,直至主題餐飲、酒店、授權業務。具體成效還有待時間的檢驗。
數據顯示,2017年,圣亞門票銷售收入占總營收的近九成;海昌在非門票收入增長20.8%至4.35億元的情況下,門票銷售收入占比約70%。都與迪士尼僅30%左右的門票收入占比相去甚遠。
IP作為打開主題公園二次消費通道的閥門,同時也是國內一眾主題公園不能輕易攻克的難點。國內的主題公園大多患有門票依賴癥的通病,利用原創IP講好故事任重道遠。不過,做內容,尤其是文化需要慢功夫,直到變現也需要時間。
在傳統海洋觀光時代,海昌搶先一步圣亞布局全國,拔得頭籌。而現在,面對不斷升級的消費需求,海昌和圣亞又都站在了新的賽道上,而IP無疑是決定這場比賽輸贏的關鍵。(品橙旅游 正平)
轉載請注明:品橙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