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百里黃河的講解要點(蘭州百里黃河風情線簡介)
沒有任何一種古代文明能夠離開水的滋養。換句話說,水滋養了生生不息的歷史和我們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世界。
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孕育了燦爛的古巴比倫文明,恒河滋養了璀璨的古印度文明,黃河養育了博大寬闊的中華文明。
民以食為天,任何一種文明最先需要解決的就是吃飯問題,灌溉農業成為所有古代文明的基礎。擇水而棲,生存就有了基本保障。因水而興, 農業文明的繁榮成為古代文明的基礎。
作為中國第二大河流,黃河發源于巴顏喀拉山,長度達到5460公里,流域面積超過75萬平方公里。
古人在黃河流域生存的歷程,實際上就是一本厚重的中國古代史。
甘肅的大地灣文化;關中、晉南、冀南、豫中、豫東、鄂西北一帶的仰韶文化;冀中的磁山文化;豫中的裴李崗文化;甘肅的馬家窯洞文化、齊家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等等,都是母親河滋養人類的見證。
站在古人留下的大遺址上,我們似乎可以聽見黃河浩蕩的回響,似乎可以看得見祖先躬耕勞作的身影。
黃帝生活在姬水之畔,秦始皇在渭水之濱建都,漢武帝定都在八水環繞的長安,女皇武則天在洛水岸邊建立武周,北宋以前,盡管朝代更換不斷,但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始終在黃河流域。
黃河流經的區域稱為中華文明的主要發源地,因此它又被稱為母親河。
我想,在蘭州感受母親河的包容、壯美、大氣和雄奇,是每一個游子的必然選擇。
如果說百里黃河風情線是一條項鏈的話,那么黃河母親雕塑、水車園、彩色噴泉、龍源雕塑、蘭州碑林、親水廣場等就是一枚一枚珍珠了。
位于蘭州濱河路上的黃河母親雕塑,具象而又生動地再現了母性的偉大。整個雕塑由一個漂亮年輕的媽媽和一個可愛的孩子組成。母親身材勻稱,婀娜修長,線條優美,長發飄逸,面帶笑意,慈祥可親,柔美中透著端莊,笑容中帶著賢淑,沉靜中含著典雅,是一位典型的東方麗人和溫雅母親。
一個活潑可愛的嬰兒依偎在母親右側,母親右臂微曲,嬰兒抬頭左顧,純真甜美的微笑掛在臉上。
母子相依相偎,充滿了人間真情。
黃河在側面奔騰而過,萬年不息,猶如勤勞善良的母親,呵護著千千萬萬個中華兒女。
站在黃河母親雕塑前,不由得人心中升起對黃河的欽仰,對母親的詠嘆。
黃河母親雕塑的基座上刻有生動的魚紋和水波紋。不由得讓人想起在甘肅出土的魚紋彩陶。
在生活很不發達的新石器時代,人們擇水而居,漁獵成為生活的主要側面。無水難生存,無漁不生活,魚成為老百姓的精神支撐,成為人們膜拜的圖騰。甘肅大地灣、馬家窯都出土了大量魚紋器物。無水不漁,同樣,我很震驚于馬家窯出土的旋紋、浪花紋器物,它們都是先民們生活的真實寫照。
黃河母親雕塑上的紋飾,傳遞著古人生活的情態,傳承者從前的文明信息。
我曾經走過龍門黃河岸邊,壺口黃河岸邊,乾坤灣黃河岸邊,黃河在龍門的平靜、在壺口的咆哮、在乾坤灣的激蕩,都深深地打動著心眼。黃河成為我們繞不開的精神地理,承載了太多的人文精神。
面對人生百態,時不我待,唐代大詩人李白發出了“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慨嘆。同樣是面對黃河,唐代詩人劉禹錫感嘆“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
黃河滋養了浸潤精神的中華文明,她猶如潺潺溪水,滋潤著我們的心靈曠野。
漫步蘭州百里黃河風情線,黃河水車園讓人自然會讓人浮想聯翩。
作為提灌工具,蘭州水車產生于明代嘉靖年間,距今已有五百年的歷史。水車猶如巨大的摩天輪,輪輻超過二十米,利用水流推動,依靠方形水斗舀滿河水,輪轉提灌。水車提取的水滴,猶如黃土地的血液,滋養了萬物生命。
最為蘭州的城中河,黃河給蘭州烙下了明顯的印記,白塔山、中山橋、黃河母親、水車園等等,都是個性鮮明的文化符號。
作為蘭州的城中河,如今的黃河百里風情線,顯得雅致優美,讓人流連。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突然覺得黃河真是一首古老的史詩和現代文明的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