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龍頭值得一去嗎、老龍頭在哪兒?
老龍頭,這個名字是怎樣而來的呢?因為它位于長城的起始點,蜿蜒伸入大海,恰似一條巨龍,所以將其稱之為“老龍頭”。明長城東起于此,西至嘉峪關,全長達到驚人的12700公里。
明朝將軍徐達選址建造了山海關,并于明洪武十四年開始興建老龍頭長城。后來,抗倭名將戚繼光、兵部尚書孫承宗、巡撫嗣昌等重臣紛紛對其加固修建。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戚繼光于1579年修建的入海石城更是增加了老龍頭長城的防御作用,使其成為守衛山海關及京師的邊防要塞。
在明朝時期,老龍頭與城北的角山長城、城東的威遠城形成犄角之勢,三者共同拱衛著山海關城,守衛了整整260余年。
然而,明朝滅亡后,長城失去了防御功能,從邊陲要塞變成了帝王將相觀海覽勝的勝地。不幸的是,它曾受到八國聯軍的炮火摧殘,我們現在所見到的建筑群基本上是近代重建的。
如今的老龍頭長城氣勢磅礴,基本上還原了過去的原貌。整個老龍頭長城由入海石城、靖鹵臺、南海口、澄海樓、寧海城和濱海長城等城墻、敵臺、樓閣組成。而澄海樓,更是老龍頭長城標志性建筑之一,從古至今一直備受矚目。
在清朝時期,康熙皇帝曾12次游覽此地,并留下了許多詩詞歌賦。其中,他為澄海樓題寫的《澄海樓》一詩最為著名:“危樓千尺壓洪荒,聘目云霞入渺茫。吞吐百川歸領袖,往來萬國奉梯航。波濤滾滾乾坤大,星宿煌煌日月光。閬苑蓬壺何處是?豈貪漢武覓神方。”
而乾隆皇帝也不甘示弱,在多次游覽老龍頭長城時,為澄海樓題寫了“元氣混?!必翌~和“日曜月華從太始,天容海色本澄清”對聯。尤其是在乾隆五十四年,他親筆題寫了“澄海樓”御匾。
老龍頭長城是明長城唯一的入海處,城身呈半島狀伸入渤海,憑借其得天獨厚的海上地理位置,成為了當時極其重要的軍事防御要塞。其中的入海石城更是整個萬里長城中唯一一座海上敵臺。
然而,1900年八國聯軍登陸老龍頭,并展開了進京燒殺搶掠的野蠻行徑。他們用炮火摧毀了老龍頭長城的建筑群,甚至連四座海神廟也無法幸免。直到1988年,當地政府才在原址按照原貌重新設計修復了海神廟。
新建的海神廟坐南朝北,延伸入海124米,懸掛著乾隆御書的匾額“匯溟寧宴”。穿過海神殿和天后宮,你可以沿著棧橋直達觀海亭,海神廟建筑群已經成為老龍頭景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如今,老龍頭景區以其歷史的厚重感、壯麗的自然景觀和完善的旅游服務成為國家歷史文化重點保護景區。在這個神奇而古老的地方,你仿佛能感受到歷史的呼吸,它會讓你驚嘆于古人的智慧和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