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長江大橋是誰設計的、武漢長江大橋是中國人設計建造的嗎
茅以升為何立志修橋?
位于長江水道之上,東至中山路,西接楚琴立交,是新中國成立后修建的第一座公鐵兩用大橋,總投資1.38億人民幣,有“萬里長江第一橋”的美譽,也是武漢市的標志性建筑之一。
武漢長江大橋
這座飽受贊譽、給武漢交通帶來極大便利的大橋就是我國著名的橋梁專家茅以升主持修建的,于1955年9月1日動工,1057年10月15日正式通車。
1896年1月9日出生,祖父茅謙是清末舉人,鎮江名士,曾創辦《南洋官報》,在茅以升出生后不久,茅家遷居南京。
家中有祖父這個大知識分子,茅以升也耳濡目染的對知識十分渴求,6歲讀私塾,7歲在國內第一所新型小學思益學堂里讀書,一直勤學好問,喜歡獨立思考。
如果說起茅以升為何會在之后成為著名的橋梁專家,就不得不提他10歲時遇見的一件事。當時正值端午節,南京舉行盛大的賽龍舟活動,茅以升和同學們興高采烈地約好去文德橋看賽龍舟。
文德橋
文德橋地處秦淮風光帶,明朝萬歷年間修建,據說李白醉酒撈月就在此處,所以橋邊還建了一處“得月臺”。為何在此修建文德橋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萬歷年間,有一位周姓太常寺少卿認為嘉靖之后南京中試者甚少,是因為南京夫子廟的風水被破壞,內秦淮河西流不止,沖散了“文氣”,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才在內秦淮河上建了一座木橋,因為該木橋與武定橋相對,于是取名文德橋。
“文德”二字來自儒家思想,意為“文章、道德天下第一”,因為文德橋剛好在子午線上,所以每逢農歷11月15日子時,倒映在水中的一輪圓月就會被文德橋一分為二,甚是奇妙美觀,被稱作“文德分月”。
巧合的是,就在文德橋建成的第二年,南京有位名叫焦竑的人高中狀元,文德橋蓄“文氣”的美名一下子就傳開了,時至今日仍被大家津津樂道。
到了端午節賽龍舟那日,茅以升因為生了一場病沒去成,結果就在那天文德橋被被擠塌了,許多看賽龍舟的人掉進河里,還淹死了不少人,其中就有茅以升的同學。
茅以升
茅以升心里很是難過,經過了解得知,原來文德橋已經坍塌過好幾次了,于是茅以升暗下決心,以后一定要為大家造出一座結實堅固的橋,絕不讓坍塌事件再發生。
打那以后,茅以升就對橋梁給予了莫大的關注,只要在路上遇見了橋,不管是石的還是木的,大的還是小的,茅以升都會駐足觀察,從橋面到橋柱,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
在書上看見有關橋梁的文章、段落時,茅以升會反復閱讀,然后抄寫在本子上,看見關于橋梁的圖畫,茅以升就把圖剪下來貼在本子里,長此以往,茅以升攢了厚厚幾個本子。
茅以升成名之后,許多人驚訝他的記憶力居然如此之好,幾乎達到了過目不忘的水平,殊不知這都是茅以升鍛煉出來的。
為了使自己專注,茅以升每天一大早就爬起來到邊讀書,江面上船來船往,漁歌陣陣,但是茅以升不為所動,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時間長了,茅以升不僅背下來許多文章詩詞,記憶力也大大增強。
有一次茅以升的祖父茅謙抄寫古文《京都賦》,茅以升就在一旁站著默看,等茅謙放下毛筆,茅以升居然口齒清晰、一字不漏的把《京都賦》背了下來,令茅謙大為驚奇。
茅以升不僅通過背書鍛煉自己的記憶力,還會背一些枯燥抽象的數字,看到某篇文章寫出了圓周率近似值小數點后一百位,茅以升突然來了興趣,想試試自己能不能把這一百位數背下來,于是他開始一節一節的記憶圓周率,直到爛熟于心為止,在茅以升80歲時,他還能把少年時記下的這一百位數字背下來。
1916年茅以升從唐山交通大學畢業,也就是現在的西南交通大學,之后參加清華留美官費研究生考試,以第一名的成績被保送去了美國康奈爾大學,并于1917年獲得橋梁專業碩士學位。
因為茅以升在康奈爾的學習成績特別突出,榮獲“斐蒂士”金質研究獎章,康奈爾大學決定在此后免試接受西南交通大學的畢業生。
1919年茅以升獲得卡耐基梅隆大學博士學位,同時他也是該校第一位工科博士,發表的博士論文《橋梁桁架的次應力》被稱為“茅氏定律”。
1920年茅以升回國,先后在西南交通大學擔任教授、副主任,之后又轉任去了其他學校,為我國培養了一大批人才。
西南交通大學
茅以升為何炸毀自己親手修建的大橋?
1933年,我國決定修筑錢塘江大橋,茅以升走馬上任,受命擔任工程處處長。錢塘江是一條大名鼎鼎的險惡之江,地質條件極為復雜,當時中國正在修建浙贛鐵路,需要在錢塘江上架一座大橋與滬杭鐵路銜接,但是這項任務十分艱巨。
錢塘江的水勢變幻莫測,既受上游山洪影響,又受下游海潮約束,如果遇見臺風天氣,錢塘江巨浪翻滾,好像能吞天滅地一般。不僅如此,錢塘江還有一個“無底”的兇名,因為江底的流沙足足有41米厚,民間一致認為在錢塘江上架橋是不可能的。
茅以升小時候就立志為百姓修橋,所以刻苦攻讀橋梁專業,回國后看到中國的鋼鐵大橋幾乎都是請外國人建造的,深感心痛,此次接到修筑錢塘江大橋的任務,自然是迎難而上,決心建造出一座中國自己的橋。
橋要結實橋基就要穩固,所以修建大橋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打樁,木樁立在石層之上,上面的沙層又厚又硬,力氣輕了木樁下不去,力氣重了木樁又會斷,該怎么在9個橋墩的位置打下1440根木樁呢?
茅以升仔細觀察了修建環境,想起給花澆水時水柱會把土沖出一個洞,于是提出了“射水法”,就是先在泥沙上沖出深洞,再在深洞的基礎上打樁。如此一來,打樁的進度大大加快,原本一晝夜只能打下1根木樁,現在可以打30根。
打樁的問題解決之后,施工隊很快就遇到了第二個棘手的問題,那就是錢塘江水流湍急,難以施展。為了解決這個困難,茅以升創造性的想出用鋼筋混泥土做成“大箱子”,然后將箱子口朝下沉入江底,利用高壓排出箱子里的水,工人就可以在箱子里施工了,這就是“沉箱法”。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一開始沉箱時,施工隊把握不好箱子的重量,導致箱子一會兒被江水沖向下游,一會兒又被潮水頂向上游,在江中上下亂竄。后來施工隊逐漸找準了力度,把重達3噸的鐵錨增加到10噸重,箱子終于不再水里浮沉了,施工隊員們得以順利作業。
第三個巨大的問題是難以架設橋梁,因為錢塘江的潮漲潮落太過猛烈,這本來是個弊端,茅以升靈機一動,采用“浮運法”,漲潮時把橋梁運到橋墩之間,落潮時橋梁剛好架上橋墩,巧妙的借用自然之力,把弊端變優勢。
錢塘江大橋
錢塘江是一座有故事的大橋,因為在它修建期間,日寇的鐵蹄正在中華大地上踐踏,到了建橋末期,日本人時常派飛機來轟炸,有一天茅以升正在和工程師討論6號橋墩問題,忽然工地燈光全滅,陷入了黑暗之中,原來是敵人飛機又來了。
1937年9月26日,錢塘江大橋建成通車,為中國抗擊日本侵略做出了突出貢獻,在建橋紀念碑的碑文上,還記錄著那段歷史。
在敵機的輪番轟炸下大橋日夜趕工,鐵路、公路相繼開通運行,支援淞滬會戰、搶運物資的車輛數十萬計等候過橋。戰局危急時刻,施工隊在橋墩上留下空孔,埋入,杭州失守、日軍大兵壓境時,茅以升揮淚引爆,絕不讓大橋為敵人所用。
親手建的橋,又親手炸斷,茅以升強忍悲痛,立志要恢復大橋,親自攜帶圖紙資料到處奔波,抗戰勝利后,茅以升說到做到,又主持修復了錢塘江大橋。
錢塘江大橋建于烽火之中,又毀于烽火之中,最后在和平中新生,不僅見證了中國那段可歌可泣的反抗侵略歷史,還在國家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955年至1957年,茅以升又接下重任,主持修建了我國第一座橫跨長江的大橋,即為著名的武漢長江大橋。從大橋開工到結束,茅以升一直兢兢業業,恪盡職守,使得工期比原計劃提前了1年零3個月。
武漢長江大橋上層是公路橋,下層是鐵路橋,銜接京漢鐵路和粵漢鐵路,是一條貫穿我國南北交通的大動脈,使我國的南北地區的公路網和鐵路網連成了一體。
茅以升的實力大家有目共睹,在1958年建成時,周總理指出必須要有茅以升的簽名保證才行,足以看出黨和國家領導人有多信任茅以升,當然茅以升也不負眾望,交到他手中的任務全都圓滿完成。
茅以升與妻子感情和睦卻還金屋藏嬌?
茅以升在事業上大展宏圖,然而他的個人感情卻有些剪不斷理還亂,因為他在有妻子的情況下和另一個女人發展了一段婚外情。
茅以升的原配妻子名叫戴傳蕙,兩人雖然是因為包辦婚姻走到一起,但是感情卻很和睦,共同養育了六個子女。
戴傳蕙出生于書香之家,父親戴祝堯是個教書先生,文學水平與書法都是一流,與茅以升家不僅門當戶對,還有親戚關系,茅以升的姨媽是戴傳蕙的三嬸。
茅以升17歲時身邊的同齡人大多都成家了,父母對茅以升的終身大事十分焦急,于是姨媽給茅以升介紹了戴傳蕙。
本來茅以升是不愿意的,因為既不想結婚這么早,也不想接受包辦婚姻,但是他無法拒絕父母和姨媽的安排,所以和戴傳蕙見了一面。
見面之后,茅以升看著眼前這位身材高挑、氣質嫻靜的姑娘十分心動,立刻就被她深深吸引了,此時茅以升覺得自己不是被迫相親,而是主動戀愛,兩人很快走到一起,1912年,17歲的茅以升和18歲的戴傳蕙結為夫妻。
戴傳蕙不僅長得漂亮,還很有文化,茅以升和她聊天總是能聊到一塊去,兩人婚后的感情很是和睦,茅以升感嘆道:“得妻如此,夫復何求?”
不久后,茅以升就有了長子茅于越,這是茅以升的第一個孩子,他感覺既幸福又新鮮,只要有空就會抱著兒子不撒手,還教兒子寫字,這么小的孩子哪里知道什么讀書寫字,指揮吃奶睡覺罷了,可是茅以升樂在其中。
有時候孩子哭了茅以升哄不好,,戴傳蕙就會放下手里的活兒接過孩子,一邊溫柔的哄兒子一邊催促茅以升去看灶臺上的飯,茅以升看著妻子和兒子,只覺得這就是人生中最幸福的事。
那個時候的人都講求成家立業,成家在先立業在后,所以茅以升雖然有妻有子了,但是他的學業還沒完成,研究生考試成績出來的時候,茅以升考了個第一名,戴傳蕙開心的做了一大桌子菜來慶祝。
茅以升心中也十分喜悅,可同時他又生出不舍之情,因為去美國讀書就意味著他要離開妻子和兒子,相隔萬里的思念該用什么來紓解呢?
戴傳蕙十分相信茅以升的本事,早就覺得丈夫會取得好成績,談到離別,戴傳蕙強忍著不舍說道:“你要去美國,學到大知識完成你的理想。我雖然不懂能在學業上的事,但是我能操持好這個家,你放心吧。”
在戴傳蕙的支持下,茅以升收拾行囊去了美國,在美國讀書時,兩人時常寫信,在信中互訴衷腸。1917年秋天,戴傳蕙給茅以升寄過去的信中附帶了一張照片,照片上戴傳蕙還穿著夏天的黑色裙子,一個人安靜的坐著,在信的背后,戴傳蕙寫道: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這是杜甫寫的一句詩,表達了離別的苦思,茅以升讀過之后更加思念戴傳蕙,恨不得立刻插上翅膀飛回去,可是學業未完,他只能暗自忍耐,于是將那張照片復印了許多張,還有一張夾在錢包中隨身攜帶,聊以慰藉。
后來茅以升學成歸國,戴傳蕙終于得以和丈夫團聚,兩人雖然因為戰亂經常搬家,但是可以相互扶持,也是一種溫馨。可惜這種日子沒能走到最后,1946年,茅以升因為工作原因去了上海,本以為這是一次普通的出差,沒想到竟是一顆等待點燃的,茅以升的感情生活由此開始出現狀況。
茅以升至死子女都不原諒他?
茅以升在上海待了半年多,閑暇之余會和老朋友小聚,這天他照常去赴約,沒想到在聚會上碰見了一位年輕的小姑娘。
這個小姑娘名叫權桂云,生于蘇州,父親早逝,母親一個人拉扯5個孩子艱難生活,權桂云是家中老四,脾氣溫和,說著一口吳儂軟語,眼睛清清亮亮的,很是惹人憐愛,最重要的是權桂云對茅以升十分景仰,心生愛慕。
后面的故事就像電視劇里演的那樣,盡管茅以升此時已經50歲,而權桂云才21歲,兩人還是走到了一起,很快在上海同居了,并且有了一個女兒叫茅玉麟。就這樣,茅以升和戴傳蕙有一個大家,和權桂云有一個小家,過起了金屋藏嬌的生活。
當時中國已經推行一夫一妻制度,權桂云這個外室是沒法被帶回家的,所以茅以升也一直瞞著妻子,然而紙終究是包不住火的,權桂云的存在還是被戴傳蕙知道了。
權桂云和茅以升
得知丈夫居然在外面有了一個小家,兩人還生了孩子,戴傳蕙深受打擊,本就身體不好的她精神狀況愈發不佳,茅以升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決定和權桂云斷絕關系。
戴傳蕙病的越來越嚴重,醫生也束手無策,幾個子女看著母親這樣十分心痛,尤其是長子茅于越,他是被戴傳蕙一手帶大的,與母親感情最為深厚。
戴傳蕙去世后,茅以升覺得自己已經對不起一個女人了,不能再對不起另一個,于是把權桂云和小女兒茅玉麟接到了家中。
1949年時茅于越就在外國工作,新中國成立后依然留在瑞士,戴傳蕙去世時正值特殊時期,茅于越沒能趕回來見母親最后一面,成了他一生的遺憾,現在母親居然把外室接到了家中,茅于越不能接受。
1972年,茅于越可以回國了,但是他向父親表示,如果權桂云在家里,他就不進家門,除非權桂云離開,對此茅以升很是痛苦。
權桂云和茅以升
權桂云和茅以升在一起的時間并不長,因為嫁給茅以升還不到十年她就去世了,但是即便權桂云已經不在了,茅于越還是不肯原諒父親茅以升,茅以升給茅于越寫了很多信,茅于越拒絕回復。
1989年93歲的茅以升到了彌留之際,他想見和戴傳蕙一起生的幾個孩子,但是幾個都因為母親逝世疏遠了茅以升,和權桂云生的小女兒茅玉麟不忍看父親如此凄苦,于是偽造了一封信,說是茅于越寄來的。
茅以升拿著信終于露出了微笑,他以為長子原諒自己了,內心得到了一絲安慰,帶著這個善意的謊言,茅以升安然長逝。
結語
在橋梁方面的成就無人能及,可是他的一場外遇卻讓原配和外室都郁郁而終,令人唏噓。我們不能片面的看待一個人,可是我們也應該對自己的另一半負責,婚姻不是一個人的事情,只有兩個人相互扶持才能走到最后。
本期故事就到這里了,感謝各位看官的支持,咱們下期故事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