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博博物館開放嗎,坦博科技有限公司
今年的北京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為更好實現文化惠民,將支持建設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打造更具吸引力的一刻鐘公共文化服務圈。同時要辦好首都市民系列文化活動,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共建“博物館之城”。
北京“兩會”仍在進行,多位政協委員會上表示,北京博物館數量、密度、布局、辦館水平,已經形成了較為完整的體系,為建設“博物館之城”打下了較好基礎,但也存在總體布局不盡合理、缺乏世界級博物館、現有資源與參觀者需求之間供需不平衡等問題。
藍天白云下,游人如織的故宮博物院。圖/IC photo
博物館數量全國居首,非公博物館實力雄厚
北京建設“博物館之城”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民盟北京市委秘書長嚴為在政協全體會發言時介紹,目前,全國有26個城市宣布打造博物館之城。北京市博物館數量較多、藏品豐富、底蘊深厚,在率先建成“博物館之城”方面具有良好的基礎條件。
北京市政協委員嚴為代表民盟北京市委發言,發言題目是《高質量建設博物館之城,提升全國文化中心影響力》。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據了解,北京現有備案博物館203家,數量為全國城市之首。其中,國家一級博物館18家。
“北京擁有世界排名前十的故宮博物院和世界排名前列的中國國家博物館,一些非公博物館也實力非凡。”市政協委員、北京技術市場管理辦公室副主任叢巍在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以坦博藝苑為例,作為非公文博實體,其對世界性文物的收藏水平,不論從數量還是質量上,不輸一些國際博物館。
“北京的這些博物館里,有很多非常有意思的專項博物館。如北京自來水博物館、中醫藥博物館、北京錢幣博物館、郵政博物館等等。一枚枚小小的郵票,就能濃縮古今文化,展現歷史變遷。”市政協委員徐春妮說。
總體布局不盡合理,一些專門博物館缺失
在肯定北京建設“博物館之城”既有優勢的同時,嚴為等人也指出目前存在的問題。
“當前北京市博物館之城建設存在缺少戰略規劃,總體布局不盡合理;缺乏世界級博物館;缺乏有效體制機制,資源配置不夠合理等問題。”嚴為說。
叢巍也持相同看法。“北京博物館在布局上點、線、面的格局不夠清晰,面雖廣,但缺少突出的點和相對突出的線引領,難形成集聚效應,起到以點牽線帶面、綱舉目張的效果。”叢巍說。“從目前情況來看,北京對域內博物館資源摸底不夠充分,尤其對非公文博實體的資源摸底不充分,使其沒有得到有效關注。”
市政協委員、北京技術市場管理辦公室副主任叢巍。新京報記者 張建林 攝
他認為,應該盡快摸清北京民營機構博物館資源,防止有限的博物館資源流出本市。同時,爭取國家層面支持,可以采用先行先試政策,在財稅和土地等方面給予支持。
在部分領域,博物館設置存在明顯缺位。
市政協委員、北京歌華文化發展集團副總經理陳工認為,北京市目前缺乏對文化活動進行專門物料收集保存的博物館或藝術館。
“每一次慶典活動,從方案策劃到組織實施,從舞美道具服裝準備到演員組織,從節目排練到舞臺上的精彩呈現,都留下了大量的實物、音視頻、過程文件,其中還涉及參與人員的經驗體會、觀眾反響等,都有其歷史價值。”陳工說,“由于大型文化活動的指揮部門多為臨時組成的機構,項目結束即解散,部分實物分散在單位或個人手中,大件如實景舞臺道具多存放在博物館、臨時露天場地供人參觀,時間長了缺乏維護保養,逐漸破損失色。”
市政協委員、北京歌華文化發展集團副總經理陳工。受訪者供圖
小微館、設計館、專項館……北京還要補齊哪些?
針對北京市目前缺乏對文化活動進行專門物料收集保存的博物館或藝術館這一現狀,陳工建議,北京市應籌劃設立大型文化活動博物館或藝術館,有計劃地收集、保存、研究、整理北京市承辦的大型文化活動相關各類實物、音視頻、文件、照片等珍貴物料。
市政協常委宋慰祖則建議,北京需要建設“中國設計博物館”。
“北京國際設計周已成為世界四大國際設計周之一,中國設計紅星獎已位列世界五大設計獎項之一,中國的工業設計、時尚設計、文創設計、視覺傳達設計、建筑設計等備受國際關注,雙奧之城也已成為國際關注中國設計的窗口。”宋慰祖說。
市政協常委宋慰祖。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為此,他建議北京以建設“博物館之城”和“設計名城”為契機,在張家灣設計小鎮選址建設一座具有東方特色的中國設計博物館,將東方的設計思維、美學理念、創新歷史和科學貢獻展示給世人,廣植文化之林,普及創新思維,提升設計水平,跨入創新型國家行列。
民盟北京市委提出了系統性建議,認為北京應加快制定出臺“博物館之城”建設專項規劃,對全市增量和存量博物館實施分類管理。
“ 在高水平建設首都博物館、長城博物館、大運河博物館、西山永定河博物館的同時,支持建造一批陳列在街巷、民居中的小微型特色博物館。”嚴為說。
民盟北京市委還建議,應理順行業管理體制,統籌文旅和文物部門相關職能,為主管部門賦權賦能,推動文旅、文博資源共建“博物館之城”,形成中央、地方、行業博物館一盤棋發展格局。同時,增強行業自我造血機能,支持利用社會力量建立博物館發展基金,發展博物館文創產業,推動文博衍生品深度融入市場等。
讓博物館“活”起來,“云”上館或成有益補充
除了補建一些專項場館,如何讓更多的人走進博物館、喜歡上博物館,也是很多委員關注的問題。
在市政協常委、北京青少年科技創新學院主任張毅看來,博物館資源與參觀者需求之間存在供需不平衡的問題,而博物館“潮汐式”參觀模式及其節假日、工作日需求的不平衡更加凸顯了這個矛盾。
“由于目前博物館展覽場地、展陳形式的供需矛盾比較突出,也難以同時滿足大量參觀需求,影響了公眾的參觀體驗,使得博物館歷史文化資源豐厚的優勢未能得到充分展現。”張毅說。
市政協常委、北京青少年科技創新學院主任張毅。受訪者供圖
她認為,現今博物館資源展陳多以實物擺放、音頻講解為主,缺少專業性與趣味性。沒有發揮博物館應有的教育與引導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公眾對參觀博物館的積極性下降。
“博物館真正‘活’起來,應該和群眾走得更近,甚至走進人們的生活。尤其是對青少年,比如咱們的科技館、天文館,可以邀請科學家‘大手拉小手’。由中國頂尖級的科學家、院士,給中小學生來講科普課,讓孩子們在文化與科技相交融的浸潤環境下成長。”徐春妮建議。
張毅和徐春妮都帶來了建設智慧博物館的建議。
徐春妮建議,可以打造數字博物館,將“云”上博物館作為這些實體博物館的有益補充。“博物館可以與人工智能等高新技術產業聯動,探索博物館智慧化建設道路,運用AR、VR、全息技術等,優化博物館展陳方式,豐富展陳形式,增強線上參觀的感官體驗。”張毅說。
新京報記者 張建林 展圣潔 馬瑾倩 胡閑鶴 千龍網記者 杜錚
攝影記者 浦峰
見習編輯 陳靜 校對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