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紅色李巷簡介,南京紅色李巷的歷史
視頻加載中...
探訪傳統村落,是青山綠水間的行走,也是滄桑老屋前的駐足;是對鄉土習俗的聆聽,也是向傳統文化的凝視。探訪江蘇大地的中國傳統村落、省級傳統村落,記者發現,一些根植紅色基因的村落,積極保護紅色資源、傳承紅色文化,并以此推動鄉村產業發展、引領鄉風文明建設,煥發著獨特的吸引力與生命力。
一磚一瓦鐫刻多少紅色故事
石板路串起一排古樸的平房,房上懸掛的一面面五星紅旗,在綠樹藍天映襯下顯得格外鮮艷奪目。踏上石板路,記者走進南京市溧水區白馬鎮石頭寨村深處,也走向一段難忘的紅色歷程。抗日戰爭時期,因地處群山腹地利于隱蔽,石頭寨村是溧水地區最早的黨支部成立地。蘇皖區黨委、蘇南區行政公署和新四軍第六師十六旅旅部,曾駐扎在石頭寨村李巷自然村,使李巷成為蘇南抗戰的指揮中心。如今,石頭寨村有新四軍領導人舊居、青年抗日救國訓練班遺址等二十余處紅色遺址遺跡。
在徐州市銅山區漢王鎮北望村,建于清代中期的郝家大院,親歷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北望村黨總支書記、村主任李勇告訴記者,淮海戰役勝利后,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逼近長江北岸,鄧小平、劉伯承、陳毅、粟裕、譚震林組成的渡江戰役總前委來到郝家大院,駐扎兩個多月。北院進門右手第一間,是當時陳毅休息的房間。記者看到,這間房的石墻、木門、木窗、房梁保存完好,就連房梁上的彩繪也清晰明亮。郝家大院第一進正屋門前,掛著一塊牌子“首長合影處”。李勇指著紀念館內一張老照片說,當時9位領導人在大院拍下一張合影,它為確定渡江戰役總前委駐扎處發揮了重要作用。
如皋市江安鎮周莊社區賁家巷自然村,矗立著“中國工農紅軍第十四軍建軍紀念碑”。1930年,紅十四軍在賁家巷建軍,后轉戰江海平原,播撒革命火種。建軍大會當天,村里4口井的水都被喝光,其中一口“紅軍井”如今在村民賁義兵的庭院中得到妥善保護。
常州市武進區前黃鎮楊橋村,一棟磚木民居修繕一新的門頭上掛著“紅色交通站”牌匾。這里曾是烈士戴榮坤的鐵匠鋪和住所,也是太滆地委新四軍南楊橋地下交通站。戴榮坤以鐵匠身份為掩護,秘密從事黨的地下工作,被捕后寧死不屈,留下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一磚一瓦,鐫刻烽火記憶,見證革命進程。1940年7月,蘇中第一個縣級抗日民主政權——江都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標志著蘇中抗日根據地的創建拉開序幕。揚州市江都區郭村鎮塘頭村保存完好的清代建筑于氏姊妹樓,就是當年新四軍蘇北指揮部和江都縣抗日民主政府所在地。為鞏固和擴大蘇中抗日根據地,培養抗戰救國人才,蘇中區黨委和蘇中軍區1944年創辦一所干部學校——蘇中公學,由粟裕兼任校長。1945年2月,新四軍第一師主力部隊攻克沙溝,3月沙溝市成立,當年6月蘇中公學遷駐沙溝。在泰州市興化市沙溝鎮石梁村,保留著蘇中公學舊址、沙溝市政府舊址。
帶動產業發展提高文明程度
紅色,是深沉厚重的底色,也是耀眼迷人的亮色。
2008年,太滆地委新四軍南楊橋地下交通站舊址成為常州市文物保護單位。2020年該舊址修繕完成,成為紅色文化教育基地。楊橋村黨委書記朱志剛告訴記者,每年有近千名黨員來到村里,傾聽戴榮坤的英勇事跡,上一堂生動的黨課。老街上原有書場的空置房間,已變成集理論宣講、黨性教育、道德講堂等于一體的“紅色空間”。
在石梁村,沙溝市政府舊址、蘇中公學舊址得到修繕,成為紅色文化展館。石梁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丁建華說,來村開展黨史教育、紅色研學的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工作人員、中小學生,已有近萬人次。
作為徐州市重要的紅色文化教育基地,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每年接待約30萬人次參觀。記者近日在北望村采訪時,看到不時有團隊和散客走進郝家大院。他們認真聽著講解,神色嚴肅,似乎思緒被帶到戰火紛飛的年代。
在塘頭村,新四軍蘇北指揮部紀念館依托于氏姊妹樓及其院落而建,2015年維護修復、改陳布展后對外開放,近年來陸續布置“統一戰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3個子館,展現黨的“三大法寶”在郭村地區的成功實踐,并復建“蘇北特委干部培訓學校”實境課堂,打造紅色文化研學平臺。該館年參觀量約30萬人次。
在石頭寨村,紅色旅游是兩大主要產業之一。2017年10月,溧水區用心建設的“紅色李巷”對外開放后,很快從山間小村變成知名的紅色課堂。石頭寨村黨總支書記周建明說,“紅色李巷”游客不斷,累計接待超過150萬人次。紅色旅游實實在在地促進了鄉村振興,村里先后開出7家餐館、6家民宿。村里另一大主要產業——藍莓、黑莓種植產業,銷售渠道暢通,每到采摘季,不少游客進基地采摘,大量鮮果在村頭售出。目前,村里有6300畝藍莓基地、1900畝黑莓基地。去年,“兩莓”鮮果銷售額超過7500萬元,帶動村民人均增收1.3萬余元、達到3.7萬元。
紅色文化不僅帶動鄉村產業發展,而且引領鄉風文明建設,讓“紅色村莊”煥發新面貌。石頭寨村72歲的退休教師、紅色場館義務講解員任生安看到,村容村貌美了,村民生活條件好了,更主要的是人們精神狀態變了,“原來還有人吵嘴,現在大家都是一副笑臉、心情舒暢”。
周莊社區黨總支書記孫新桃說,社區既充分挖掘紅色文化資源,更從紅十四軍精神中汲取力量,全力建設美麗和諧新家園。周莊既有文藝大舞臺、社區文化墻,還譜寫了一首村歌,每月出一份村報,每年評選一批“周莊好人”。675名注冊志愿者組成8支隊伍,開展政策宣講、文化文藝、助學支教等8類志愿服務,每年活動60次以上。周莊社區先后摘得全國文明村、國家森林鄉村、江蘇最美鄉村等榮譽稱號。
發揚紅色優勢走好振興之路
“傳統風貌完整、歷史遺存豐富、紅色基因深厚的楊橋村,現在就像一顆塵封的明珠,還鮮為人知。”朱志剛說,“紅色文化是楊橋村的珍貴財富,如何更有效地發揚和傳承,是村里正在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課題。下一步,在加強修繕保護的同時,我們還要加大開發和推廣的力度。”
在賁家巷,“紅軍食堂”“軍部會議室”初現雛形,計劃國慶期間對外開放。孫新桃說,“紅色元素+休閑采摘+民宿”的農旅融合發展新格局,去年給社區集體帶來153萬元收入。周莊還要繼續發展紅色文旅項目,持續講好紅色故事,把紅色資源優勢充分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
周建明告訴記者,石頭寨村發展規劃很明確,就是“紅色文旅賦能”。接下來,村里既要加強對傳統建筑、紅色歷史文化的保護利用,持續打造紅色旅游品牌,也要在富民增收和提升集體經濟上花大力氣,包括運營好利用鄉村振興資金建設的“兩11莓”深加工廠房,開發藍莓果干、藍莓汁、藍莓原液等深加工產品,擴充增收渠道。
今年入選第六批中國傳統村落的石梁村,是興化市首個中國傳統村落。興化市住建局村鎮建設科科長金榮安說,今年興化將給予專項資金支持石梁村創建特色田園鄉村,編制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實施傳統建筑群組的保護和歷史文化的傳承,挖掘傳統元素的經濟屬性,促進農文旅與村鎮建設深度融合發展。石梁村緊鄰沙溝古鎮,村子的發展與古鎮緊密相連。沙溝鎮副鎮長趙俊峰透露,沙溝古鎮正在修編古鎮保護規劃、創建國家4A級旅游景區,石梁村已被整體納入古鎮保護規劃范圍內,同步謀劃發展。石梁村計劃在沙溝市政府舊址和蘇中公學舊址之間的空地上,打造一座紅色主題紀念廣場,將其建成集合紅色文化、旅游觀光的中心地標,串聯起較為分散的紅色舊址資源。
近期,塘頭村新的黨群服務中心將投入使用。這里不僅是辦公議事、便民服務、村民活動的場所,還將兼具游客服務中心功能。省委黨史工辦征研二處副處長、塘頭村第一書記周小川介紹,村里還考慮利用原塘頭糧庫舊址,復建江都縣抗日民主政府辦公用房,與新四軍蘇北指揮部紀念館、村黨群服務中心及位于鄰近村莊的郭村保衛戰紀念館連成片,共同弘揚紅色文化,走出一條“黨建引領+紅色文化+鄉村旅游”的振興之路。江都區住建局村鎮建設科科長戴慶升介紹,江都近期編制完成《省級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梳理全區18個省級傳統村落的各類資源要素,“一村一策”規劃傳統村落的保護和發展。對于塘頭村花園組,規劃提出的發展之策就包括:進一步挖掘并展現當地紅色文化,并融入到區域紅色旅游資源體系中。
紅色基因是“我們從哪里來”的精神密碼,更標定了“我們走向何方”的精神路標。這一抹靚麗的紅色,必將持續有力推動傳統村落的振興。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徐冠英 劉霞 白雪 /文
韓軍 張琦 滕升智 周天琦 高鑫 趙宇/攝像、圖片
穆懷佳 /剪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