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義紅軍山衛(wèi)生員的故事、紅軍衛(wèi)生隊
在貴州省遵義市紅軍山,“紅軍墳”前矗立著一尊左手懷抱小孩,右手端著湯匙喂藥的紅軍女戰(zhàn)士雕塑。
多年來,當?shù)厝罕姵扇航Y(jié)隊地祭拜她,為她點燭奉花,系上一條條紅綢帶。這尊受人敬仰的銅像原形是紅三軍團五師十三團二營衛(wèi)生員龍思泉。
1935年1月,中央紅軍占領遵義后,龍思泉隨部隊到達遵義東南的桑木埡一帶。看到當?shù)厝贬t(yī)少藥、許多村民疾病纏身卻無錢醫(yī)治,他就走村串寨為他們治病,緩解或治愈了許多窮人的病痛。“村里來了神醫(yī)”,這個消息被村民傳開了。慢慢地,方圓幾十里的村民都來找他看病,還稱他為“紅軍菩薩”。
1935年1月18日下午,一名村民的父親病情危急,奔波10多公里找到紅軍部隊駐地尋求幫助。部隊首長派龍思泉前去診病。在龍思泉的醫(yī)治下,患者病情得以緩解。
1月19日上午,龍思泉要歸隊時,曬谷場上聚集了許多慕名趕來求醫(yī)問藥的村民,見此情景,他又繼續(xù)給大家看病。問診持續(xù)到下午才結(jié)束,等他趕回駐地時,房東劉大伯告訴他,“紅軍今天天不亮就走了,你們長官留下話,要你趕快追趕部隊。”他又趕緊朝著劉大伯指的方向奔去。
沒多久,從龍思泉跑去的方向傳來一陣槍聲,劉大伯感覺不妙,叫上幾名村民循著槍聲的方向趕到桑木埡口,發(fā)現(xiàn)龍思泉躺在血泊中,胸前中了3槍,沒了氣息。
村民把龍思泉的遺體葬在桑木埡路邊向陽的松樹林里。因為不知道他的姓名,大家在立的碑上刻了“紅軍墳”3個字。
清明節(jié)時,曾被龍思泉救治過的群眾都來祭奠他。當?shù)毓賳T得知后,下令要鏟平紅軍墳。群眾趕往現(xiàn)場成功阻止。
得知“紅軍墳”遲遲未被平掉,原遵義專員高文伯責令縣長親自出馬。沒想到,縣長帶著保警大隊官兵剛到“紅軍墳”前,騎的馬就受了群眾的驚嚇。遺憾的是,雖然縣長落馬撤退,但保警們深夜又偷偷返回平了紅軍墳。
不久后,當?shù)厝罕娪衷谏D緢合蜿柕钠碌匦滦蘖艘蛔叽髨怨痰摹凹t軍墳”。多年來,龍思泉為農(nóng)民治病、群眾護墳的事,在當?shù)乇蝗藗兛诳谙鄠鳌R蚰怪械募t軍衛(wèi)生員很年輕,大家稱他“小紅”。
1953年,遵義市人民政府修建“紅軍烈士陵園”時,“紅軍墳”被遷入陵園。為了便于人們瞻仰這位親民愛民的紅軍衛(wèi)生員,當?shù)罔T造了一尊銅像安放在墓前。由于龍思泉一直被稱為“小紅”,后來的老百姓誤以為是位女性,就將銅像塑成了女衛(wèi)生員形象。
直到196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軍醫(yī)大學原校長、老紅軍鐘有煌帶領學員從重慶野營拉練來到遵義,聽聞“紅軍墳”的故事后,回憶自己在紅三軍團五師十三團任軍醫(yī)的歲月時,才揭開了“小紅”的。
據(jù)他回憶,當年部隊撤離遵義開始“四渡赤水”時,二營確實有一名叫做龍思泉的男性衛(wèi)生員因外出為群眾看病沒能隨部隊轉(zhuǎn)移,一直下落不明。
后來,遵義市有關部門又進行了反復考證,最終確認“紅軍墳”里長眠的,正是龍思泉,男性,黨員,自幼隨父習醫(yī),1929年參加百色起義后,隨紅軍長征來到遵義。龍思泉犧牲時,才18歲。
來源:共青團中央,綜合整理自《中國青年報》、新華網(wǎng)、《百色早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