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nèi)博物館參觀注意事項;博物館參觀注意事項講解
今天忽然被觸動了對這個話題的感受,小宇宙就像爆發(fā)了一樣。這個話題的討論不針對博物館,只針對有目的和無目的去博物館參觀的觀眾,我自己就是有目的參觀者中平凡一人。
昨天在首博,“望郡吉安”的展廳一進去就是長耳人面神器和萌萌噠雙尾虎,我激動得一下子就感覺血涌上臉。這個展的開頭部分都是新干縣大洋洲的青銅器,作為商代迷妹我頓時覺得自己心跳加速,全然忘我,這時候誰要打擾我我恨不得打死他。
有個大展柜就是那種居中落地可以從四面看的,這樣便于從各個不同角度看文物,我特別喜歡這樣的布展。正在我又一次刷新對商代認知的時候,有個大叔,請我?guī)退膹堈掌>褪悄欠N他在文物后面看,我從前面幫他拍的那種。大叔很坦率地說,想在朋友圈得瑟一下。說實話,我不覺得這大叔討厭,還覺得他挺可愛的。沒費我多少時間,大叔也很有禮貌,我很愿意幫他。說到被打擾,不是指這樣的人。
我女兒常在國博上課,老師教小朋友們,在老師講解的時候,小朋友們站在展柜前面,第一排的小朋友距離展柜要有一手臂長的距離,小朋友們一般都很乖很聽話。但是,大人們不乖不聽話。昨天我正在看一件文物的時候,就因為我和展柜保持了距離,忽然來了一個人站在了我和展柜之間。我和展柜之間的距離不足以中間再放個人,所以她幾乎就是前面緊貼著展柜,后面緊挨著我。和陌生人這么近距離,不好吧?你自己不覺得難受嗎?
這是第一個規(guī)矩,和展柜保持距離是必要的。更有過份的人,上手戳展柜,指指點點。你是用眼睛看吧,不是用手看吧?幸虧有玻璃,不然看到文物就動手,文物能禁得住這樣的損傷嗎?上手的當然不只是大人,還有很多的小孩子,往往把玻璃上摸得全是手印。我也見過帶孩子看展做得很好的媽媽。前年夏天在故宮看阿富汗珍寶展,有個媽媽帶了一個四、五歲小男孩,媽媽拉著孩子的手,一邊看一邊用問問題和啟發(fā)的方式給孩子講解,孩子看著有味,聽得認真,很安靜。當然,又有人會說,不是每個媽媽都能講解。那也可以用講解器、掃碼聽講等方式吧。不能講解和不會認真看是兩回事。博物館的陳列里包括展板和文物銘牌,就是簡單看看這些也能起到一定作用的。
還有就是別旁若無人。經(jīng)常遇到這樣的人。問題是你或你們占著一個地方半小時以上,還讓不讓別人看了?這樣的人我遇到過的大部分都是覺得自己很懂,很專業(yè)的,所以還特別理直氣壯,覺得我有資格占位置。可是像我們這種不懂不專業(yè)的是不是也有學習的權(quán)力?三兩個人或是更多,把一件展品附近的位置全占了,像開會一樣討論,弄得別人就是在想在側(cè)面或是想在后面看一眼都不成。更有甚者,昨天在首博遇到兩位女士看唐代吐蕃文物,一邊討論一邊拍照。拍照無可厚非,問題是為了拍照拼命擠旁邊的另一男子,都撞到人家身上了也不知道不妥,那感覺太理直氣壯了。好歹跟人家打個招呼請人家讓一下也行,一句沒有,硬擠硬撞。這個都不算最過份的,最過份的是在東京國立博物館,看九成宮圖,本來就人多,大家都站在展柜前按順序走。兩個女的一邊看一邊討論,其中一個擺出講課的架勢力戳著展柜又忽左忽右指指點點地揮舞手臂。你沒看到這么多人嗎?結(jié)果胳膊砸到別人腦袋上。是不是覺得自己免費講解別人占你便宜了?
觀展重在個人體驗,不管人家是什么體驗,那是人家自己的事,最好每個人就自己安安靜靜地看,自己思考就好了,為什么那么熱衷于分享自己的感受呢?我想,沒人愿意非要聽別人的感受吧?用得著到博物館來刷存在感嗎?
其實博物館里的問題還是大眾在公共場所的禮儀問題。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人去博物館,是非常好的事。希望大家都養(yǎng)成好習慣,提高觀展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