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貝殼博物館感受和收獲;參觀貝殼博物館感受和收獲簡短
來源:【中國科普網】
坐落于大連星海廣場的大連貝殼博物館,造型采用了仿生學設計,如一枚精美的貝殼,既契合了博物館的展示主題,又融入到美麗的海洋及城市景中。
大連貝殼博物館 作者供圖
貝殼標本多是個人收藏
大連貝殼博物館由收藏家張毅創建于2003年,是目前國內唯一、世界最大的集貝類研究、科普教育、展覽展示、收藏和國際交流為一體的專業性貝殼博物館。博物館占地面積1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5萬平方米,共展示現代貝類標本近萬種5萬枚、古生菊石動物化石3000多塊,以及大量大型軟體動物頭足類塑化標本,這些展品幾乎全是張毅的個人收藏。
貝殼博物館的展陳區域包括地上4層和地下1層,其中地上4層的展廳按照貝殼的螺旋式結構進行設計。參觀路線是一條總長度約為800米的螺旋坡道,觀眾行走其中,宛如鉆進了貝殼體內。整個展陳區域共分為7個展廳,分別是軟體動物展廳、世界海生貝類分科展廳、世界陸生貝類展廳、中國淡水貝類展廳、古生貝類化石標本展廳、古生菊石動物化石標本展廳和貝類與人類關系展廳。形態各異、精美絕倫的貝類家族仿佛帶著觀眾穿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隧道,展現出地球和人類的演變進程,描繪出一幅絢麗斑斕的歷史畫卷。
了解地球發展的歷史
貝殼類動物也叫做軟體類動物,它們誕生進化的歷史遠遠早于人類——早在恐龍時代之前,它們就已在地球上安家落戶,成為大海的主人。
在展陳內容的最開始,博物館通過貝殼實物告訴觀眾,軟體動物門起源于5億年前,讓他們能在地球發展史中定位貝殼類動物的誕生坐標。例如該館的鎮館之寶——龍宮翁戎螺,它就生活在五六億年前,因其外形像宮殿而得名。它體表有黃紅色火焰般的紋路,非常漂亮,因數量十分稀少而成為世界上最昂貴的貝殼。
重新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
在貝殼藏家的收藏類型中,有一種特別的類型——與人類生活痕跡相關的貝殼。
該博物館就展示了吸附在兒童拖鞋上的褶牡蠣以及吸附在塑料瓶子上的細毛海菊蛤。由于人類活動對海洋環境的影響和破壞,迫使很多動物不得不與垃圾共生,這些展品就是人類活動對海洋環境產生影響的證據。看到這里,觀眾也許會做出反思,重新思考人類與自然的關系。
貝類與人類社會發展密切相關
展覽的最后一個部分展示了貝類與社會經濟、文化、政治生活的聯系。例如漢字“貝”就是象形而來,漢字中帶貝的字大多都與金錢、利益相關,如財、賤、貢等。貝殼還曾發揮了貨幣的作用,在商朝,由天然海貝加工而成最早的原始貝幣,是錢幣的始祖。在古代南太平洋地區,貝類甚至還是權力的象征,如該館展示的產于菲律賓的黃金寶貝——擁有金黃色外殼、底部泛白、在光照下會泛出漂亮的金黃色,擁有它的當地族人就能成為部落酋長。
色彩斑斕、形態各異的貝殼雖然靜靜地躺在展陳柜里,卻又仿佛是一個個鮮活的生靈,向觀眾展示著浩瀚的歷史,訴說著滄海桑田的故事。
(作者系中國科技館網絡科普部副研究員)
本文來自【中國科普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