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列塔尼是什么意思(布列塔尼民族)
布列塔尼因經常發生戰爭而城堡密布
在法國有這樣一塊土地,它居住著從英國來的人,卻受到法國政府的管轄,民間還說著地方性的語言,這塊土地就是布列塔尼。“布省”像法國六芒星西邊頂出去的一角,在顯得略微突兀之余,還幫助英法拉近了歷史上的親緣關系。
布列塔尼
一、布列塔尼的歷史特殊性人們普遍相信法國是一個單一民族國家。法國政府曾公開強調,他們國家不存在所謂的“少數民族”。從大革命以來,法國對于國內單一民族性和文化統一性意識的培育相當湊效。這種宣判無異于激發了整個國家團結向上的平等意識,在幫助等級社會向平等的公民社會演變的同時,還順帶解決了令人頭疼的民族問題。
法國人揮舞國旗為自己的祖國打氣
“布列塔尼”今天是法國的一塊大區。但其實,直到15世紀,布列塔尼仍舊是一塊獨立于法蘭西領土之外的“浮島”。它的歸屬權從古代開始便十分的模糊,以至于人們甚至分不清楚,在半島上活動的人們,究竟應該被視為哪里人。
布列塔尼半島像一道突出的橋梁,直插在法國與不列顛島的中間。在法語中,布列塔尼(la Bretagne)與大不列顛(la Grande Bretagne)實際上采用了同一個詞。從語義學上看,這種對兩地區的類似描述,從某種意義上支持了兩地歷史聯系極其密切的判斷。
布列塔尼地區很像法、英之間的一片散葉
二、布列塔尼古史與地方文化成型在上古時期,布列塔尼半島被稱為“阿摩利克”,意思是“濱海的地區”。在凱爾特人開始向不列顛遷移之前,這塊地方就已經有過人類活動的痕跡了。公元前1000年到前800年左右,歐洲東北部的凱爾特人開始向西歐和不列顛島遷徙,阿摩利克地區隨之出現新的文明因素。
直到凱撒成功征服高盧為止,阿摩利克地區同不列顛島一直有著頻繁的往來。當時不列顛島的布列吞人,很可能是半島凱爾特人的“酋長”。到羅馬帝國三世紀危機時期,帝國部隊為了抵抗侵略,還曾征調大量布列吞人“南下”實邊。這樣一來,不列顛同阿摩利克地區在進入文明史之后的第一次“再混合”,就算完成了。
6世紀末,隨著更多的布列吞人到來,阿摩利克地區逐漸形成了以“遷徙民”為主的居民結構。當地的土著居民被擠壓到東部地區,同日耳曼人產生了更多的交流,此后被稱之為“上布列塔尼”。而新遷人口較多的西部地區,則被命名為“下布列塔尼”。“布列塔尼亞”也就逐漸替代“阿摩利克”,成了這個地方的新名字。
“阿摩力克時代”的半島原住民
三、在英法之間斡旋在同法蘭克人發生關系后,布列塔尼答應在名義上承認法王的王權。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半島上分化出了三個小國:康沃爾、東諾內和艾萊克。這三個小國都是不列顛島人建的,其中的“東諾內公國”,甚至跨海與不列顛東南部地區隔海組國。
在地方勢力極度分散的封建時代,人們首先遇到的威脅就是外部侵略力量。在地理上極度靠近北歐和法蘭克的布列塔尼,不免要受到身邊強人的欺凌。從8—10世紀里,布列塔尼人不僅要向丹麥海盜數度稱臣納貢,還受到過北歐諾曼人的殘忍屠殺。僅僅在874年這一年里,從布列塔尼逃往不列顛島的主教就高達7人,聽著不多,但當時布列塔尼的教區一共才9個。
丹麥海島通過迅捷的船只往來于北部歐洲海域
法蘭克歷任國王也一直試圖通過挑起邊釁來獲得征服布列塔尼的機會。在矮子丕平和查理大帝統治時期,法人就數度挑起戰爭,布列塔尼人開始同法王簽訂友好盟約。法蘭克人在條約中承認了布列塔尼人的國家地位,換取了布人的信賴。兩國還在863年成立了針對北歐人的“共同防御小組”,這是法、布兩地史上少有的“平等時期”。
查理大帝
從11世紀開始,不列顛人和法蘭西人再次掀起了利用各種手段“爭奪”布列塔尼的風潮。我們熟知的英法百年戰爭時期,布列塔尼就因作為雙方陸上戰爭的一大戰場而飽受蹂躪。原本已經內部統一的布人,再次分成了親法派和親英派。東部地區的人民往往因受到法國文化影響較深而抵抗英軍,而西部的布人則樂于接應英國士兵順利上岸。
布列塔尼人和英軍會晤
在百年戰爭中期,隨著法國王權的不斷式微和英國的鼓噪,西布列塔尼人逐漸合并了東部地區,建立起了統一的地方性公國。但好景不長,主導戰爭的約翰四世,因欲圖建立僭越貴族權力的集權政府而招致抵制,他本人連同自己的“政治班子”一道逃往不列顛避難。1381年,布列塔尼與法國簽訂了“第二蓋朗德條約”,這個條約斷了布人向英國示好的可能,以此換來法王承諾的“和平”。
百年戰爭之后,好不容易獲得勝利的法王,再次將貪婪的魔抓伸向了布列塔尼。15世紀末,查理八世聲稱,要為布列塔尼人驅逐非法把持最高權力的商人皮埃爾·朗代。法布戰爭由是爆發。
為增強抵抗法軍的資本,已繼承爵位的布列塔尼的安娜公主,草草地同奧地利的馬克西米安大公簽訂了婚約。這條消息讓本想通過迎娶公主來獲得權力的法王十分憤怒。在獲得了勝利后,他再次向安娜提出了新的婚約,就這樣,整個布列塔尼便通過聯姻并入了法國領土。
查理八世進入布列塔尼
文史君說雖然布列塔尼一直都居住著大量的不列顛人,但由于地理上同法國的“連帶”,他們還是得向法王低頭。安娜嫁入法國王室后,曾有過重新奪權的嘗試,但因法王已在征服中安插了不少親信而失敗。1532年,弗朗索瓦一世與布列塔尼各地貴族簽訂了“三大契約”,正式取得了對布合法的統治權。其實,從9世紀同法王一道抵御海盜侵略開始,布列塔尼就受到了法國文化的劇烈影響。布地的精英貴族開始以學說法語為榮,法王的宮廷亦成為布人謀求高級官職的主要去向。
在“布地合并戰爭”的過程中,向往不列顛的西部人口早已通過海道駛向了島國南部。因此,在大陸留下的基本都是同情和支持法王的人。法王能夠通過“聯姻”的方式進入布地,也極大地增加了其執政合理性。種種原因結合起來看,“布法合并”似乎更是一種必然而非偶然。
參考文獻熊芳芳:《從公國到行省:布列塔尼并入法國始末》,《法國研究》2010年第3期。
陳玉瑤:《布列塔尼人文化認同特性的產生、發展與現狀》,《世界民族》2017年第3期。
(作者:浩然文史·瓷國垃圾堆)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注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系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賬號!您的點贊、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