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與廈門距離多少公里—廈門現在可以去金門嗎
最近金門的二擔島有臺灣士兵失蹤,后面發現該名士兵企圖跨海游到廈門,后被廈門海警救上岸。我們不禁會問,如果游泳都能游到的距離,我們當時為什么沒有把金門收回來呢?
這里面有好幾個原因,更是體現了偉人的智慧,容我慢慢道來。
1949年10月25日,在廈漳戰役大勝的背景下,解放軍乘勝追擊,組建了三個步兵團實施金門島登陸作戰。可當時解放軍并沒有海上作戰的經驗,解放軍甚至對潮汐的時間沒有一個準確的判斷。
解放軍第一支先頭部隊趁著漲潮的時候,用兇猛地攻勢很快就占據了有利的地形。可是當第二支梯隊跟進的時候,海水卻悄然退潮了,那些船只也由于退潮的緣故全部擱淺到了沙灘上。
再加上敵情不明,我軍對于登陸作戰缺乏經驗,以及后援不足等諸多原因,那一場戰斗最終以失敗而告終,雖然給島上敵軍造成了沉重的打擊,但是我軍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參與作戰的三個步兵團共計九千多人,大部分都壯烈犧牲。由于此次登陸作戰吃了大虧,領導決定進攻金門需要從長計議。
而也是在此時,朝鮮戰爭爆發。偉人們經過慎重考慮,最終做出來“抗美援朝”這一載入史冊的決定。當時我們實力本就不強,在朝鮮戰場上已經十分吃力,想同時開辟兩個戰場更是難上加難。如果那時候同時再對金門發起進攻,蔣介石勢必會聯合美國盟軍對中國發起南北夾擊。且那時候我們根基不穩,很有可能之前的努力毀于一旦,那可真是一波回到解放前。所以奪回金門的計劃也就擱置了。
朝鮮戰爭結束之后,陳毅和粟裕經過商討,還是決定打下金門,從中間切斷的臺海防線。但是經過上一次戰役之后,臺灣便向金門大量增兵,到1953年底島上已經有了五萬多人,而且防御工事也大大加強,給我軍進攻金門造成更大的困難。
當時的福建沿海基礎設施建設差,不足以支持大規模的軍事行動。而且朝鮮戰爭后整個國家百廢待興,各地都在積極恢復家園恢復生產,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如果此時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在攻打金門上確實也不是最優選擇。最終衡量對比了多個計劃后,決定炮轟金門。這樣一來無需大規模的登陸作戰,既可以有效的威懾軍,又可以有效牽制美軍,此計可謂是一舉兩得。
除了當時的國際局勢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美蔣在金門撤守問題上的矛盾公開化以后,毛主席審時度勢,從反對美國制造“”或“”的陰謀,以擴大反美統一戰線的長遠目標出發,毅然決定改變封鎖金門的方針,讓金門、馬祖繼續留在民黨當局手中。
這一決定,向臺灣方面乃至全世界表明了我黨對臺政策的一個重大變化,再次顯示出和平統一祖國的誠意。同時也讓大陸和臺灣有了羈絆,讓金門成為連接大陸和臺灣的紐帶,有了金門的存在,臺灣就沒那么容易直接與大陸脫離。這一計可謂是偉人高瞻遠矚的體現。
毛主席的目光看得很遠。從當時的某些眼前利益來說,如果逼蔣從金、馬撤退或登陸奪取金、馬固然有很大好處;但是如果斬斷了蔣介石乃至整個臺灣當局同大陸有地理關聯的這條政治紐帶,從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長遠目標來看,反倒有可能增加困難。
從現在來看,毛主席的這一決定是完全正確的。現在的金門生活用水有7成來自福建供水,廈門也開辟了去往金門的旅游線路,國內的游客可以隨時前往金門游玩。這樣就無形地加強了金門和祖國的聯系和往來,臺灣也無形之中被金門這個隱形的紐帶所牽扯著。
金門島總面積才151.65平方公里,比158平方公里的廈門島還要小。想要把金門拿回來容易,但是金門拿回來后臺灣就真的大陸沒有任何聯系了,對和平統一沒有任何幫助。反而把金門留給臺灣作為和大陸的紐帶,這才是金門最大的作用,也是偉人高瞻遠矚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