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爾茨堡的地理位置_薩爾茨堡地圖位置
旅行愛好者到過奧地利薩爾茨堡的肯定不少,但不知有多少人拜訪過藏于林木濃密小山上的鮮黃色大房子——作家史蒂芬·茨威格的故居。
薩爾茨堡本是莫扎特的故鄉,茨威格則出生于維也納一個富有猶太家庭。一戰前的“黃金時代”是理想、自由、文化、藝術茁壯成長的沃土,維也納更是舉城熱愛文化藝術的優雅之都,薈聚了幾世紀的精華。茨威格在回憶錄《昨日的世界——一個歐洲人的回憶》里說,選擇薩爾茨堡定居,是因他的工作需要深居簡出,而在奧地利所有小城中,薩爾茨堡不僅風景優美,地理位置也極為理想,它位于奧地利邊陲,是通向全歐洲的出發點。
茨威格買下房子的1916年薩爾茨堡仍是個古樸浪漫小城,阿爾卑斯山脈的峻嶺在這里和德國平原相連。“我買的那棟房子坐落在郁郁蔥蔥的小山崗上,汽車開不到那里,只能沿著一條已有三百年歷史一百多級臺階的崎嶇山路爬上去。當你從山崗的平臺上鳥瞰山下塔尖林立的城市屋頂和山墻門窗的迷人景色時,你攀登向上的辛苦也就得到了補償。”
這是一座結構奇巧的古建筑,門臉寬大華麗壯觀但縱深很淺,廳室不過九間。它是17世紀一個大主教時的行轅,1870年弗蘭茨皇帝訪問薩爾茨堡時曾在長廊上嬉戲。一戰結束后的1919年,茨威格從蘇黎世回到薩爾茨堡,直到1934年離開去倫敦,除了外出旅行,都和首任妻子居住于此。
作為20世紀享有最多讀者,歷經兩次世界大戰,慘遭迫害的猶太德語作家,茨威格一生未獲任何文學獎項,卻被視為最好的傳記作家和中篇小說作家。這位俄國大文豪高爾基所稱的“世界第一流作家”,很多杰作在這棟居所里誕生,比如1920年創作的《三大師》,1922年出版的“鏈條小說”的第 二本小說集《熱帶癲狂癥患者》,收錄了《熱帶癲狂癥患者》(也譯《馬來狂人》)、《奇妙之夜》《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芳心迷離》等。我和朋友們偏愛的《馬來狂人》和《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作家自己也很鐘意,他說這兩部中篇小說深受讀者歡迎,“達到了平常只有長篇小說才會有的程度。”
一戰后的1924到1933年是歐洲相對平靜的日子,尤其后面幾年,小城發生了巨大變化,到了夏天它不僅是歐洲藝術家聚會的地方,也是全世界藝術家的大都會。而茨威格的家也成了一個中心。“我們那座在卡普齊納山上的房子成了我歐洲朋友的落腳處,有誰沒有到我們那里做過客呢?”羅曼·羅蘭和托馬斯·曼在此住過,晚餐桌上的客人是一串眼花繚亂的名字。“每到夏季,這些人給我們帶來多少暢談文學藝術的愉快和美好時光呵!”
隨著1933年上臺,針對猶太人的駭人暴行開始醞釀,有天秘密警察突然上門搜查,風雨欲來,侵占奧地利前夕茨威格決定離開。 1942年2月22日,在異鄉的另一棟房子——巴西彼得羅波利斯的小別墅里,剛滿60的茨威格和33歲的第二任妻子夏洛特吞服苯相擁自殺。他的遺書說,“在我的語言所通行的世界對我來說業已淪亡,在我精神的故鄉歐洲業已自我毀滅之后,我再也沒有地方可以從頭開始重建我的生活。” 在生前最后的著作《昨日的世界》結尾,茨威格這樣寫道:“陽光普照著大地,在我回家的路上,我突然發現自己眼前的影子,我于是也看見這場戰爭背后上一場戰爭的影子。但是,任何陰影,到頭來也只是光線的孩子,一個人,只有經歷了光明與黑暗,戰爭與和平,興盛與衰亡,才算是真正活過。”(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