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博物館鎮館之寶—德州博物館藏品
今天我要給朋友們講述的是德州市博物館鎮館之寶的西周青玉雙鳳浮雕匕的前世今生。
“周之興也,鳴于岐山”
周文王在岐山時,有鳳凰在附近山上棲息,人們認為鳳凰是由于文王的德政才來的,因此西周對鳳凰極為崇拜。
這就可以理解,鳳鳥紋在西周玉器上頻頻出現,地位十分尊貴。
從夏代開始到商周,國家制度的出現,玉器作為珍稀物被王室占有。因此玉器成為了身份和階級的象征。
在3000多年前的西周時期,逄公后人在姬周的支持下再次建國,被分封到濟陽做了諸侯國君,他命工匠打造了一枚玉飾,在僅薄度為3毫米的青玉正背兩面以雙勾陰線雕刻上下兩只呈側立姿態的鳳鳥,嘴長微曲,高冠圓眼,兩翼上翹,長尾上卷超過頭頂又下垂于胸前,腿部強勁有力,足分兩趾。他十分喜愛這件玉器,隨身攜帶,隨手把玩。這枚玉器可能跟隨著主人頻繁出現在各種禮儀場合,因為只有身份地位尊崇者才可能擁有它。時光轉眼即逝,無論王侯將相都逃不過人類的生老病死,待主人逝去,它也陪同主人在墓葬里靜靜的躺了三千多年。
- 長13.6厘米,最寬3.8厘米,厚0.3厘米。
- 扁平長條狀,色青綠,光潤半透明,頂端和兩側有對稱的脊齒,下端為斜磨雙面刃。
- 刀法上,它以斜刻的寬陰線同細陰線組成的雙鉤線刻劃紋飾,線條婉轉流暢。
- 工藝從總體上呈現出過渡性的特征。
時間來到了上世紀60年代,山東省濟南市濟陽縣的劉臺子遺址曾遭到破壞,有一年夏天,突如其來的一場暴雨后,一位看白菜地的老農急忙趕去菜地查看,這時他突然看見了暴雨沖刷出來的一些青銅器和一塊玉器,他并不知道這是文物,帶回家后第二天就把青銅器拿到廢品收購站賣掉了,玉器因為太小太輕,廢品收購站沒收,老農就把它拿回家給小孩子去玩了。
轉眼到了1979年,開始挖掘劉臺子一號墓的時候,德州的考古專家聽說了這件事情,立馬奔赴現場,經過多方打探調查,終于找到了當年的那戶村民,花了7塊錢從這戶村民手里征集了這枚玉器,1992年3月,經文物專家鑒定,該文物為西周鳳鳥紋青玉柄形器,屬于國家一級文物。
今生與你重逢 ,隔著一片冰冷的玻璃 ,你熱切地等待著我們的來臨 ,在錯諤間我似乎聽到一些聲音,這柜中所有的刻工和雕紋,都是你給我們的愛,都是你歷經千劫百難不死的靈魂 。
3000多年前,它屬于一個逄國貴族的私人物品,隨后陪伴主人靜靜的埋藏了三千年,從60年代被大雨沖刷出來直到1979年,中間相隔近20年的時間,這件僅3毫米的厚度的玉器居然沒有絲毫的破損,完好無缺的躺到了博物館的展柜里,讓每一個來到博物館的人們欣賞它。
從人間笑到地下,從地下笑到人間,天下多少事,換了人間!
End!
作者:德州博物館志愿者
今日話題:你覺得這件文物在三千多年前經歷過哪些故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講出你的看法。
關注我,讓我們一起變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