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海古城有什么好玩的,定海古城有什么好玩的景點
編者按: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
海天佛國,漁都港城,尋聲蔚藍,向海而生。元代《大德昌國州圖志》記載,舟山在州之南,有山翼如,枕海之湄,以舟之所聚,故名舟山。
這里有定海古城,歷史文化在這里奔流不息;這里有“海上河姆渡”馬岙,有著海洋文化的獨特內涵;這里有普陀山,梵音繚繞,奇礁畢現,佛教名山蜚聲中外;這里還有舟山鑼鼓、翁洲走書、布袋木偶戲、跳蚤舞……非遺傳承凝聚了千年文化之美。
浙報集團舟山分社重磅推出人文地理類專欄《海天圖志》,與讀者等共饗文化生活、品讀千島人文。
從清光緒《定海廳志》城池圖來看,定海是一個除西北角鎮鰲山麓以外,城墻四周被水系所圍、且與城內河道相通、橋梁密布的小城。山源水,水繞城,城依山,一個山水靈動的精致古城。
1793年8月,英國馬戛爾尼使團到達中國為乾隆皇帝祝壽,曾在舟山留駐多日,在《英使謁見乾隆紀實》中把定海比作是“東方的威尼斯”。他認為與歐洲的城市相比,定海非常近似威尼斯。無非是小了一點,城外運河(濠河寬25英尺)環繞,城內溝渠縱橫。
清光緒《定海廳志》城池圖所展示的古城水系
原先定海古城水分四派。明定海馬岙人陶積(約1517-1582)在《城河流派略紀》中說,昌國城內,沿著平水閘、會源橋,海里的潮水可以直通城里的內河,折為四派:一派入狀元橋(今中、西大街和人民中路交接處,一百北側),至常盈倉右青龍橋(在今芙蓉洲美食街東大街路口北)止。東一派由南門內解元橋(今人民路和解放路交接處),至聯輝橋而止。西一派由會源橋入圖南橋,至鎮鰲山而止。北一派由小余橋(今人民北路書院弄交接口)入北星橋,旋繞而西,以至中樂橋而止。
民國《定??h志》載,定海境內水脈在甬東者分三條,西北條,自城北普慈寺南流入城,東南折經繆公祠,又東南分二支,一支南過登龍橋,經景行書院。西折經廳署,歷平政橋而西會龍首橋,下水北渚于縣倉西,為縣倉河一支,東過小余橋,迤南經學宮,又東折,歷置云橋、登瀛橋,與東喉水倉。更南分二支,南支經帶月橋,西折至解元橋,與狀元橋下水會西支,經大余橋西南行,復分西南二流,西流過龍首橋而北與平政橋下水會,亦渚于縣倉河,南流過狀元、永安兩橋,直南與解元橋下水會,又會西北花園底諸水,南出水門,入濠河。濠河北起北教場,迤東而南經東教場,復迤南分一支入東喉,與城中諸水通。更迤而南又合振秀橋水,西經城南會水門。南出水又西北至鎮鰲山麓止,計長一千七十余丈。
古人建城墻,同時也挖護城河,城墻周長一千二百十六丈,除了跨鎮鰲山部分外,護城河要開挖一千余丈。城池是由城墻和城濠兩個防御實體組合而成,古城都有城隍神, “城”便是指城墻,“隍” 便是城池,指城外的護城河。《說文》說,有水曰池,無水曰隍。定海東南北護城河有水,只是城西護城河由1955年前后填塞成為環城西路的一部分。
其實1950年代初,定海的四面護城河還在。北門護城河從今海山公園那面流來,經北寶橋,循著今環城北路,在今海之歌城雕處折向南邊,再循今環城東路與城東的護城河會合。上述河道河面都非常開闊,當年將從這些河流挖掘出來的泥土傾倒在距工地不遠的田野上,一條長長的土城隨之形成。至今仍有土城墩這一地名遺存。
過去,護城河的水還是城內居民生活用水,所以護城河的水大都是活水。古城內外水系、橋梁眾多,城東北有發源于義頁河岙烏楓巖的九溪,在城北現城市新境小區門口與東皋嶺、疊石嶺等處匯流后,再至東江浦與洋岙河共流入海。城西也有小溪徑流匯于茅嶺湖、中新湖(今草子坑、西山路一帶)后入海。城內則由龍峰山水一分為三,東、西成為護城河水,中路則從北門而入,穿南門而出匯入護城河,經教場浦(今定海公園一帶)而入海。
定海古城腹地小、地勢淺、靠海近,源自城北城西山脈的溪流很快就與城南外道隆山周邊的灘涂,相接成為浦,漲潮時海水灌入浦,與入海的山水混淆,古城水利設施建設歷代都很重視。既要為護城河提供充足供水,又要使周邊糧田得以灌溉。明隆慶元年(1567),巡海道蔡公命守御指揮王承恩引城外東北的九溪水入濠河,使城東之水與城中河渠、護城河相通,使內外相縈,兼可灌溉,最為便利。如此一來,四派之水匯聚于濠河中心,再外流入海。常聽老輩們說,過去濠河清波蕩漾,清澈見底。濠河上架有南珍、集市、會源、馬面4座木、石、水泥橋,小橋流水人家的古城風味,水城風韻,足以媲美今天的諸多江南古鎮。
民國《定海縣志》城廂圖所展示的定海城水系
明萬歷四十六年(1618)參將張可大重修“平水閘”,使教場浦的海水在南門之外西南半里的會源橋前(今南珍菜場附近)止住了倒灌之勢。從此城內外河水常盈,形成了河道縱橫的古城布局,在芙蓉洲、龔家河頭,施家河頭,藍府河……許多人家臨河而居,門后往往建有河埠頭,成為水鄉人家。從民國《定??h志》城廂圖可以看出,那時的護城河還是完整的,除了芙蓉洲,除了流經狀元橋至南城水門、把東大街和西大街一分為二的中心河流外,城區內還有一條自西城門北側蜿蜒至南城門一直與芙蓉洲相通的窄窄河流,幾乎與城門外的西門護城河和南門護城河一內一外,平行呼應。所以住在西門太平弄附近的百姓可以在西城門附近埠頭上船,搖到城東甚至洋岙去看廟戲,走親戚,不用走陸路。
城內東、西大街相交處,也就是穿狀元橋而過的河流本來筑過一條橫塘,橫塘中間就是后來成為狀元橋的“張家閘”。今定海區政府西北側原是倉河,右岸還有一棵大樹遮蔭,南端出口還有一座板橋,1935年移鎮鰲山之土填倉河,說是要造輕軌,結果輕軌未成,倉河被填塞成了倉河頭了。
有城便有濠,有河便有橋。古城四面城門的石橋分別稱為東美橋、南珍橋、西安橋和北寶橋。城門外濠河上建橋(其實是吊橋)始于元至元十五年(1278)。還有一座水門橋,原址在南珍橋北面西側的柴水弄南端。
1920年代中葉到1970年代末約50年時間,古城的東側和南側,尚殘留少量城墻遺跡。其中1953年,東城水系的主干施家河頭和芙蓉洲河填建為芙蓉洲路。此后,城內各地相繼填河建路、填河建房。到上世紀80年代,古城內所有河道均被填塞,較大面積的水體僅存硯池,其余就是一些古井。與此同時,修環城路時城墻遺跡被基本鏟平,僅有環城東路、解放路的護城河尚可拿來參考古城城墻的外圍輪廓。
古城之內的水系原本發達,古城之外數城南城東區域,至今水系仍然發達。明崇禎十一年(1638)參將裘兆錦重修了小碶的碶閘,防止了東江浦海水倒灌,城東南一帶幾百畝蕩田盡成沃土。為使田地和房屋免受海潮侵蝕,定海百姓紛紛構筑塘堰,阻擋咸潮內侵,形成了楊家塘、周家塘、鄭家塘、胡家塘、盛家塘、陳家塘、朱家塘、戴家塘等“塘”字地名。
自2018年定海環城北路的護城河經整修露天后,定海古城的護城河終于由原來能見到的環城東路和解放路兩條變成了三條。曾經被譽為水城的定海古城,今天沿著環城東路、環城南路和環城北路的護城河河岸建起了亭臺廊閣,古韻十足的景觀改造融入了文化元素,提升定海古城的文化品位。
城因水而靈動,宅映水而生媚,水系維持了古城的活力,也必將賦予今天擴大了的城區以靈魂和精髓。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