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石銘的生平經歷、張石銘故居圖片
古潯溪向來被視為南潯古鎮的命脈,更是南潯“富甲天下”的源頭:它是承載著你是南潯生絲生意的運河,一百多年前,無數優質生絲從這里出發,被送往世界各地,也給南潯古鎮僅僅數百平方公里的土地,帶來了幾乎可以與整個國家財富相較量的巨額財富。
潯溪邊上,有一座中西合璧的豪宅:占地面積6500平方米、建筑面積7000平方米、五落四進、保留至今還有244個房間——其中正廳更是請當年的全國“狀元”專門設計建成的。
這座豪宅建成后,宅院主人張氏家族此后興盛了百年之久,精英輩出足足三代人。從這座豪宅中走出的年輕人,有的創建起上海灘最早的幾家銀行之一,有的二十幾歲就被北京故宮博物院聘請為鑒定顧問,有的則成為了“中國古錢大王”、富貴兼備。
被譽為“江南第一豪宅”的張石銘故居,上承南潯巨富“四象”之首張頌賢的遺志,蘊藏著南潯張家榮耀百年的歷史,也在細節處暗含著一個家族“最好的風水”。
南潯的張氏家族素來都以“才子”輩出著稱,張石銘的曾祖父創下張家的基業,祖父張頌賢,就在南潯、上海開設了“張恒和絲行”,數年間讓張家積攢下千萬兩財產,躋身“四象”家族的第二位。
然而,張石銘的父親雖然身為長子,卻常年患有頑疾,在張石銘16歲那年就離開了人世。張石銘雖然身為張家長孫,卻并沒有接管到張家最核心的家業。好在張家家風淳樸,張石銘與母親桂太夫人并沒有因為“孤兒寡母”的身份受到過分欺凌,絲鹽、錢莊、房地產、股票這些張家最擅長的領域,張石銘都有涉足。
然而, 張石銘天賦并不在經商,對他來說,守住家業只是人生的第一步。本名“鈞衡”的他將自己的字定為“石銘”,因為字畫、金石和書籍的收藏才是他的興趣所在。張石銘繼承了“才子”的傳統,23歲那年在鄉試中考中舉人,而他的摯友,后來成為了光緒二十年的狀元。
張石銘成年以后,不斷擴展張家家業,在修建私宅時,將正廳命名為“懿德堂”,這在當時是不常見的,因為“懿”是對女性的尊稱,古訓有云“女子多德曰懿”。
張石銘的母親桂太夫人獨自一人將張石銘撫養成人,以女子柔弱的肩膀撐起了一整個家族分支,其中的艱難可想而知。張石銘還特意請來了狀元好友張謇,親自書寫“懿德堂”匾額,把對母親的尊敬掛在了正廳的最高處,孝心可見一斑。
除慈母之外,張石銘一生尊重女性、也遇到了值得尊重的杰出女性。張石銘的妻子徐咸安是桐鄉儒商徐煥漠的女兒,婚后不僅將張家打理得井井有條,還滿腹才情。徐咸安先張石銘離世,張石銘就為妻子出版了一本名為《韞玉樓詩稿》的詩集以寄托哀思。
相較于象征著家族形象的莊嚴正廳,張石銘故居的花廳則充分保有了主人的風格,花廳正上方 “以適其志”匾額由康有為所書,取自“人生貴得適志”的意思。張石銘早年曾經參與過康有為的“公車上書”事件,后因戊戌變法失敗,張石銘就不再過問世事,退居到自己的宅院中,專心收藏和研究。
1928年1月,張石銘在上海家中病逝時,張家人為張石銘留下的遺產做過一次系統的資產評估:除常熟、蘇州、湖州等地的田地、鹽廠、房產及古籍、字畫不算,僅在上海的房地產和其他產業,價值就達2000萬元;但與此同時,張石銘做地產生意負債900萬元。這兩個數字,即使在今天看來,也是一筆不小的數目,更何況近百年前。
事實上,從小出身富庶之家的張石銘并不是一個機關算盡的商人,他的經商之道甚至有些“無為而治”。日常生活中,他對家中的傭人極為寬厚和同情,張石銘深知,人們離開自己的家鄉來到張家做工“已經很可憐了,不要要求人家過高。”
張石銘很少穿金戴銀,布衣素食、不事張揚,但不論是在南潯家鄉還是后來的十里洋場上海灘,募捐濟貧的場合中總有張石銘的身影。
1919年,南潯的居民們想要修建醫院的。張石銘慷慨相助、奉獻巨資,讓南潯地界上的第一家醫院“潯溪醫院”順利竣工。不僅如此,他還在醫院建成后,每年拿出5000元錢,用作醫院的日常開銷。張石銘去世后,有一首挽詩這樣寫道:貧病交侵百慮煎,死生呼吸更誰鄰?于公種德傳千古,幸有高風紹昔賢。
也許是得益于張石銘的樂善好施,在此后的歲月中,雖然張石銘故居一度被賣給外人,當南潯鎮決定買回宅院時,鎮上的企業紛紛慷慨出資,在1992年募集到足足210萬元,為這座“江南第一古鎮”保住了兼具東西方智慧、承載著深厚歷史積淀的“江南第一豪宅”。
值得一提的是,被孫中山先生稱為“革命圣人”的張靜江就是張石銘的堂弟,他們二人年紀相仿、相伴長大,因此在張靜江決定追隨孫中山的革命事業后,張石銘為張靜江提供了數量可觀的物質幫助,間接幫助孫中山渡過了很多捉襟見肘的艱難時刻。
“江南第一豪宅”張石銘故居所留給后人的,絕不僅僅是氣勢恢宏的建筑與精妙絕倫的工藝,更無聲地揭示著一個家族百年興盛的緣由:母慈子孝、夫婦和睦、兼濟天下。人們常說,湖州整個城,不及南潯半個鎮,南潯的舊人們為世間創造的財富自不必說,張石銘舊宅留給后代的故事更讓人津津樂道,彰顯著中華民族最悠久的信念“家和萬事興”,詮釋著張家“世德作求”的家風。
這是我在中國江南看到的最好、最大、最美、印象最深刻的民宅。這處大宅本身就是一本大書。——外國游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