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氏小苑主人的命運-汪氏小苑花園布局特點
“汪氏小苑”名氣雖不及“個園”與“何園”,但卻是揚州保存最為完整的晚清鹽商住宅,也是揚州典型的三間兩廂格局組群的傳統民居,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非常值得一探究竟。
話說那天離開個園,我們乘坐三輪車,沒走多遠就到了“汪氏小苑”。這座宅邸的主人是清末民初鹽商汪伯屏。汪氏的祖籍是安徽,原是以制作和銷售皮貨為業的,太平天國時期家業被付之一炬,只好來到揚州經營鹽業。
這座建筑以住宅為主,庭院相輔,因苑的面積不大,故稱“汪氏小苑”。
“汪氏小苑”占地約3000平方米,建筑面積有1600平方米,住宅分為東、中、西三條軸線,各為三進,有廳房與內宅,并設置了高高的防火墻。
住宅部分通風采光充足,縱橫互聯相通,內外分和自如。
整座宅邸給人的感覺還是相當不錯的,屬于比較低調的奢華,特別是住宅內各處的名字都取得雅致,廚房取名為“調羹”。
就連雜物間都取了個有含義的名字“惜余”,可見這家人還是非常惜福的,雖然有錢但也不隨便浪費物品。
花園入口處有一圓形月洞門,上題“小苑春深”,朝東的一面則題“迎曦”,簡單明了。
園林疊石為山,種植各種花木,分別建有“可棲遲”、“小苑春深”和“迎曦”等四個庭院,將住宅部分與園林融為一體。
正廳為“春暉室”,廳中懸掛著楹聯,由于匾額都是柏木所制,也稱為“柏木廳”。這個正廳有著透雕花罩和屏風,做工講究。
主人房內的木制地板中間部分可以掀起,厚厚的鐵板下面設有“藏寶洞”,洞深1.5米,四壁光滑,應是主人貯藏貴重物品的地方。在兵荒馬亂的年代,這樣的藏寶洞多少可以帶給家人一點安全感。
游覽中我還注意到宅邸內竟然有精美的浴室房,地上鋪的是西洋花磚,還有嵌入地的浴盆,這在那個年代是非常新潮與講究的。
“收齋”的五色玻璃也是一大看點,從外面什么也看不清,可到了屋里往外看,玻璃瞬間五彩繽紛,外面的景物看得一清二楚的,非常有特色。
最令人驚奇的是家里竟然還有個防空洞。九一八事變后,為防日軍轟炸,主人專門建造了這個防空洞,室內面積有15平方米左右,真是處心積慮地想給家人一個安全的庇護所。
從這個角度看過去,門中有門,很能體會什么叫“豪門深似海”。[偷笑]
小苑中還有一處船廳也很有特色,與一般的船廳四面開窗不同,此船廳外觀呈“7”字形。
“船廳”內有琴桌與古琴,配上透雕花罩,非常雅致。坐在廳里透過東向的玻璃窗可以欣賞到外面的庭院、假山與花木。想象一下主人與朋友在此飲茶休閑,肯定別有一番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