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野柳一日游攻略,臺北野柳地質公園
位于臺灣島西北端的野柳風景區(qū),以獨特的海蝕景觀而聲名遠揚。我很幸運的從大陸到此一游,領略了這里奇麗的風貌,那獨一無二的美景,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這里很早以前就成為地質公園了。初到如我輩者,自然有必要先到游客中心看看有關的介紹資料。這里備有有關景區(qū)的圖文、電子屏,講解了野柳的形貌、歷史、人文等特點,對游客很有幫助。
從介紹圖文中我們得知,這里是一個從主島陸地延伸到海中,突出于海面上的狹長岬角。長度約1700米,寬度約250米,高度則起伏不平,整體外形有點像一只大海龜,翹首拱背,從陸地上往海里爬去。所以又被人們稱為“野柳龜”。
千百萬年前,地殼運動把這里的海底擠壓破裂,中間一帶抬高到海面上,變成了這只“野柳龜”,兩邊的海底破碎成為海灣,這些破碎帶延伸到岸邊,又利用海水海風侵蝕,造就了岸邊的山、崖、洞、溝等等斷面??磥恚笞匀坏墓砀窆ふ媸菬o所不在,奇哉壯哉。
看罷介紹,沿著步道進入景區(qū),面前展開一大段石灘,還記得這叫做“海蝕平臺”。顧名思義,是本來千萬年前平整的石灘,被海水和海風侵蝕得千瘡百孔。形成許多奇形怪狀的巖石。配上旁邊深直的海蝕溝,前方無垠的海面,望之令人滄桑感油然而生。
靠近岸邊,因為破壞力弱一些,風化較淺,形成大片凹凸不平的石質方塊“風化窗”,和一塊塊長圓如老姜似的“姜石”;而在石灘上,均勻散布著大大小小的蘑菇狀石柱,高度和直徑約在1到4米之間,各個“蘑菇”間隔一般在數(shù)十米之內。據(jù)稱共有180多座,這里就是野柳公園最核心的風景:非常奇特而罕見的“蘑菇石”石林。
眾多石柱都很漂亮:大多數(shù)肥圓而飽滿,頭大、底粗、腰細,頂傘黑褐色,蓬松多孔如花椰菜狀,腳柱卻完全是金黃色,細膩平滑。正像一朵朵栩栩如生的“蘑菇”,極美極奇,令人流連忘返。
也有一些不像蘑菇的“另類”,比如知名的“女王頭”石柱,就因為頸特別細,頭頂高聳如髻如冠,在面部的位置又有微微向外突出的曲線,看上去恰像一位女王頭像的秀麗側面,因而得名,引來眾多游客競相拍照、合影。我們正欣賞間,忽然聽到有人慌張叫著:“導游小姐姐,等等我,我還沒輪到和女人頭合影呢!”導游則淡定地回答:“別著急,會等你。但是要記得,那是女王頭,不是女人頭哦!”引得眾人一陣歡笑。
平臺與岸邊小山丘交接處的石柱,則又與眾不同。它們呈圓錐形狀,在圓錐中心有一個細圓的核心石柱向天聳立,撞到岸邊的高大海浪時時向它們劈頭澆淋,將石柱從上到下洗刷得光滑圓潤。就像一座座巨大的燭臺,所以得名“燭臺石”。
有的燭臺石的圓錐基座比較寬矮,或核心柱比較粗短,有點像一只,聽說當?shù)厝税阉鼈兘凶觥柏埬淌保贿€有些圓錐基座略呈筒狀,有點像一只古鐘,就被叫做“石鐘”,種種象形,隨人附會。也是蠻生動活潑的。
平臺一側有一座小山丘,也有步道供游人漫步登臨其頂。從此處下望,整個野柳岬可盡收眼底,眾多奇石成群結隊排列延伸到海岬盡頭,蔚為大觀。展眼向遠方望去,在高天蒼穹之下,無邊無際的大海之中,時而有船舶遠遠路過;再看身邊湛藍清澈的海波,輕輕地擁住林木青翠的小山,拍打著金黃的岬灘,一派空靈秀麗景色,令人一感滌蕩心胸之快。
遠觀平眺之余,這獨特的景區(qū)也值得低頭細細把玩。海岬本來是由海底千萬年的堆積物形成,其中自然含有許多海底生物的遺骸和痕跡,故而在斑斕的地表上,可以找到許多生物化石的痕跡,有海膽、海星、蝦、蟹、貝殼等等,小小的形狀清晰可辨,如雕如畫,引人懷古。雖不引人注目,其實也屬難得一見的奇景。
景區(qū)步道旁邊有一座人物塑像,是一位青年士兵?;峡逃形淖郑榻B說這位士兵在若干年前因為在此地救起一位不慎溺水的少年而英勇犧牲,故立此塑像紀念之,使游人到此,莫不駐足瞻仰,注目致敬。由此可見,無論時空如何轉換,在人類社會中,見義勇為者永遠會受人尊敬。
不得不說,大海真是一位了不起的藝術家。她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堅持不懈,僅用陽光、清風、流水作為工具,以柔克剛,雕琢出這座世界罕見的“野柳龜”,漂亮、自然、奇特,而且據(jù)說還在不斷變化中。這是一座有生命力的藝術精品,是海洋送給人類的禮物,真正值得全人類好好地珍惜它。
愉悅的時光總是過得很快,我們要離開了。再見,野柳公園,謝謝你提供給我們太多的美景。祝福你永遠保存這份美麗的容顏。
女王頭
海邊風景
蘑菇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