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潯古鎮張石銘簡介,南潯古鎮張石銘故居
張石銘舊宅大門
南潯古鎮,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地處江浙兩省交界。自兩宋時期便以盛產優質生絲聞名,明清時期成為典型的江南絲綢市鎮,出產的輯里絲成為皇家織造的指定原料。近代,南潯商人較早地受歐美文化的影響,以上海開埠為契機,以經營湖州特產“輯里湖絲”和生絲貿易起家迅速崛起,并逐漸向食鹽、運輸、金融、碼頭、百貨、醫藥等行業延伸,在較短的時間內聚集了大量財富。
清朝末年南潯有民諺:“四象八牛七十二條小黃狗”。那時,人們依據富戶家財多少,分別叫作“象”“牛”和“狗”。家財在千萬兩白銀以上的叫作“象”,南潯有劉、張、龐、顧四家。家財在五百萬兩白銀以上的,叫做“牛”,南潯有邢、周、邱、陳、金、張、梅、蔣八家。家財在一百萬兩白銀以上的,叫做“狗”,南潯這樣的人家太多了,說是七十二家,并不是真的只有七十二家,泛指這樣的商家很多。“民謠:“湖州一座城,不及南潯半個鎮”就是對南潯富庶的反映。
女廳前的天井
到了南潯古鎮,首先要要參觀的就是“江南第一豪宅”——張石銘舊宅。
說張石銘,就得先說“四象”之一張家。
張家祖居南潯,世代做生意,但上溯幾代,做的都是養家糊口的小生意,與別的鄉民并無二致。比如張石銘的高祖以彈棉花為生,曾祖只是開個賣糕團、醬鹽的小店,生活僅能維持溫飽。
張家真正開始把生意做大,是張石銘的爺爺張頌賢。1843年,上海開埠通商。張頌賢抓住機遇,做起了絲綢生意,他在上海設立絲行,全力經營南潯特產——輯里絲,創建了一條從南潯到上海的生意線。生絲從南潯一船一船地運出去,銀子從同樣的航道運回來。
在攫取了第一桶金以后,張頌賢把觸角伸向了鹽業,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后,浙江鹽官望風而逃,一時間私鹽泛濫,各大鹽商急于將手中的“鹽票”出手。張頌賢乘機吃進了10萬鹽票,并擁有了“張恒源鹽號”。平天國運動失敗,張家的財富一夜間暴漲10倍。鼎盛時期,半個江南都吃張家的鹽。
從張石銘舊宅里面向外拍的大門
后來,張家又涉足上海地產、碼頭、運輸、金融等行業,生意越做越大,錢越來越多。
到光緒未年,南潯商人家財四象之首的劉鏞大約2000萬兩白銀,第二名張家大約1600萬兩白銀,已是富可抵國的富豪之家。
張頌賢有兩個兒子。長子張寶慶,也就是張石銘的父親,長年患病,張石銘16歲時去世。次子張寶善,也就是民國名人張靜江的父親,協助父親打理家族產業。
1892年,張頌賢去世。1894年張石銘鄉試考中舉人。1895年到北京會試時參與公車上書,結識康有為。公車上書失敗后,不再參與政治,醉心古籍、金石、書畫收藏。
1903年,張家分家。張石銘一支被稱為“南號”,張寶善一支為“東號”。張家分家后,張石銘“南號”繼承的祖業包括絲綢、鹽業,以及上海慎大錢莊、東南信托公司和一些房地產,這些商業活動主要是張石銘母親桂老夫人經營,張石銘的興趣在收藏字畫、金石、碑刻、奇石、書籍等。
精美的磚雕
張家原居住南潯東大街祖宅尊德堂,后張石銘與母親桂太夫人在張家的產業啟泰醬鹽店河對岸的南西街買下詩人董說舊宅和顧氏舊宅,興建了一處規模更大的宅院懿德堂,也就是現在的張石銘舊宅。
這所大宅自清光緒二十五(1899年)開始建造,光緒三十一年(1906年)完工,占地面積4792平方米,坐西朝東,有五落四進和中、西各式樓房244間,建筑面積6137平方米。建筑材料有中國傳統的磚、瓦,也有來自法國的玻璃、地板磚。整個宅邸院落由典型的江南傳統建筑格局和法國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建筑組群構成,規模宏大、雕刻精美、相互連通、別有洞天、巧妙結合、前呼后應,是一座中西合璧式樣的樓群建筑及其裝飾的經典范例。
沿著古潯溪岸邊行走,不一會兒就來到這棟古宅。黑白色調讓我一下就想起了徽派的建筑特色,門前踏著厚重的石板仿佛訴說著歷史的滄桑,這所“豪宅”的大門并不起眼,既小又矮,一點也不氣派,這也正印證了浙江商人藏富、低調的風格。
正廳
進了大門真是別有洞天,里面的磚雕、木雕無一處不精彩,處處透著高端大氣上檔次。
一進院是大廳,主要是舉行大典儀式所用。大廳的匾額“懿德堂”是清末狀元張謇所書。“懿”在中國古代文化中表達了對婦女的尊敬,因為女子多德才是“懿”,因為張石銘早年喪父,一直在母親的護佑之下長大,大廳取名“懿德堂”表達了張石銘對母親的尊敬和孝心。抱柱聯題寫“羅浮括蒼神仙所宅;圖書金石作述之林”,為鄭孝胥所書。
張石銘的書房“擇是居”匾額是吳昌碩題寫的。兩邊抱柱聯題“囊里名琴藏古錦;壁間寶劍映松文”,為清末東閣大學士陸潤癢所書。
花廳是主人日常生活和接待賓客之處,正中匾額“以適其志”為近代思想家、教育家康有為所書,下面是明代書畫家董其昌行書“酒德頌”屏風。兩邊抱柱聯“經濟博通言達于行;家庭和樂質有其文”,為晚清名臣、詩人、書法家祁嶲藻所書。
書房
女廳樓上的窗戶鑲嵌著法國進口的刻花蘭晶玻璃,圖案是菱形的四季花卉鮮果,藍白相間,非常顯眼。據說張宅的玻璃雕一百年都不用擦灰,真是懶人的福音。而且極具隱私性,人在屋里可以清楚看到外面,外面的人卻看不到屋里的情況。當然,這種玻璃的價格也極其昂貴,一塊玻璃值一兩黃金。張家當年買了154塊,現在只剩下73塊,更是價值連城,導游說,一塊玻璃可以在湖州換一套房。
除了法國進口的玻璃,大宅中還有一幢與整個宅子風格完全不同的西洋樓,這是張石銘為妻子徐咸安建造的。張石銘的妻子徐咸安是桐鄉儒商徐煥漠的女兒,婚后不僅將張家打理得井井有條,還滿腹才情。徐咸安喜歡跳舞,張石銘就專門為妻子建造了這座西洋樓,徐咸安先張石銘離世,張石銘為妻子出版了一本名為《韞玉樓詩稿》以寄托哀思。
花廳
整個樓的外立面裝飾材料,瓷磚、雕柱、鐵藝等全部從歐洲進口,所以整個樓為傳統的歐洲十八世紀建筑風格。在樓前的天井還種有兩棵廣玉蘭,樹齡超200年,是先有樹后造的樓。
這幢樓不僅外面精彩,內裝修同樣超出想象。整個大廳是一個大型的豪華舞廳,配有更衣間和化妝間,而這里所用的材料地磚、涂料,以及墻上的裝飾油畫等也均從歐洲進口。這樣的樓在當時絕對是引領時尚潮流。整個樓不僅工藝精湛,用料講究,裝飾豪華,其中西合璧的風格也是相當的罕見。
人們總結張石銘舊宅有四絕:
一絕便是遍布舊宅內的東陽木雕。東陽木雕,已經有著千余年的歷史,像故宮等皇家場所,才能有條件用上它,而在張石銘的豪宅內,即便是一扇窗,也會用上東陽木雕的工藝去制作。
二絕是磚雕,一塊普通的青磚,如果加以雕刻上一些精美的圖案,那么它的價值就不是一塊磚的問題了。在張石銘舊宅,一些走廊的花窗,便是用精美的磚雕來裝飾的,磚雕的圖案有民間神話,英雄人物等,每一塊磚雕都是一件珍貴的藝術品。
精美的木雕
三絕是徽州石雕,石雕因為受材料的限制,其精致程度雖不及木雕和磚雕,但石雕的雕刻工藝更為復雜。在張石銘舊宅,石雕的圖案主要是一些簡單的福祿壽、八仙過海等吉祥題材為主,裝飾在走廊、圍墻等壁上,歷經風雨,依舊很清晰地亮相在游客的眼中。
四絕是法國進口的彩色玻璃雕。張石銘舊宅中,西洋建筑風格占了很大比重,這跟張石銘早年在大上海與外國人打交道有關。因而在自己的家中,好多窗戶的玻璃,都是采用法國進口材料,用玻璃浮雕和顏色的搭配,構成一個色彩迷離的世界。
鑲嵌玻璃的木雕
張石銘的舊宅稱為“江南第一名宅”名副其實。作為“四象”張頌賢實現財富積累,到張石銘及后代的聞名則在收藏、書畫上,張石銘與近代文化界名人康有為、孫中山、張謇、吳昌碩有不斐的交情,藏書、書畫、金石無一不精,還是西泠印社發起者和主要捐助人之一。其兒子張芹伯是著名的藏書家,三子張叔馴是赫赫有名的中國古錢大王。孫子張蔥玉精通字畫,二十多歲就被北京故宮博物院聘為學術鑒定顧問,是中國第一流的書畫鑒定大師。
參觀完張石銘舊宅,想起張家門廳上的四個字——“世德作求。”這四個字出自先秦古詩文《下武》:“王配于京,世德作求。永言配命,成王之孚。”意思是“子孫后代的一言一行要與先祖的美德相匹配”。
法國進口的玻璃
張家的老宅無聲地揭示著一個家族百年興盛的緣由:母慈子孝、夫婦和睦、兼濟天下。近代的張家人才倍出,在金融、貿易、證券、運輸等領域大放異彩。據導游說,張家后人現在散居海外,大多不為人所知,是隱形富豪,唯有老宅仍在南潯河畔聳立,默默訴說著物是人非,感嘆著世事滄桑。
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