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書院最有名的一句話,中國四大書院之首是哪個
來源:【湖南日報】
編者按:
楹聯(lián)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與詩詞并稱,與書法、篆刻相結合,是中國建筑的“門面”,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縮影和代表。
湖湘大地,文脈深遠,千百年來,留下了許多蘊含著深厚哲理、膾炙人口的楹聯(lián),因其增輝的書院殿堂宮室、樓臺亭榭,都是有名的人文地標和山水秘境。
“湖湘探秘”系列之《楹聯(lián)里的湖南》欄目,講述湖南各地經典楹聯(lián)背后深厚的內涵、風云際會的歷史故事,以及對后世產生的深遠影響,給予今人的人生啟迪。
岳麓書院全景 資料圖
探訪岳麓書院最長對聯(lián)
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朱玉文 劉樂
一 探源
季春谷雨日,探訪千年庭院,只為一副對聯(lián)。
此行,并不為掛于岳麓書院大門的“惟楚有材,于斯為盛”千古名聯(lián),而是懸于岳麓書院講堂兩側,由一代大儒、清乾隆時期岳麓書院山長曠敏本所撰的66字長聯(lián)。66字長聯(lián)也是懸掛在岳麓書院的36副對聯(lián)里最長的一副對聯(lián)。
(是非審之于己,毀譽聽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數,陟岳麓峰頭,朗月清風,太極悠然可會;
君親恩何以酬,民物命何以立,圣賢道何以傳,登赫曦臺上,衡云湘水,斯文定有攸歸。)
游人讓岳麓書院喧鬧,教員學子卻在書院目不窺園、坐不窺堂,學子們足可在鬧中取靜之所學習精進。
由大門,穿二門,進到講堂。
湖南大學岳麓書院副院長,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陳仁仁與我一同探訪。
什么樣的背景下撰寫此聯(lián)?怎樣的契機讓曠敏本寫下此聯(lián)?具體情形已無從查考,但可以知道的是當時的書院教育頗受重視,陳仁仁如此答復。
陳仁仁介紹,了解岳麓書院當時面對的大背景和曠敏本其人,就能理解此聯(lián)之用意。
由二僧建屋,朱張會講,岳麓書院幾經沉浮,清代的岳麓書院已經被列為省會書院,是湖南的最高學府。康熙、乾隆接連給岳麓書院賜匾,足見岳麓書院的地位。岳麓書院的山長,即校長須由碩學鴻儒擔任,在地方頗享尊榮。
乾隆二十年(1755),55歲的衡山人曠敏本被聘為岳麓書院山長,任職約三年。在任期間,曠敏本在前任山長王文清的基礎上,以四言詩的形式增訂六條箴規(guī),稱為《六有箴》,即:言有教、動有法、晝有為、宵有得、息有養(yǎng)、瞬有存。后刻的《六有箴》也嵌在講堂右壁。
陳仁仁介紹,曠敏本任山長期間,以“為圣賢傳道,為生民立命”為宗旨,尤以啟蒙傳經為務。《六有箴》和這副66字長聯(lián)一樣對于培養(yǎng)岳麓書院學生的德行學識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所憾,原聯(lián)在抗戰(zhàn)時期已遭損毀,現(xiàn)聯(lián)由書法名家顏家龍補書。
只是,曠敏本絕想不到,他的這副66字長聯(lián)會在風云際會的兩三百年里,穿越歷史的洪流,影響到如此多的人,直到現(xiàn)在。
二 經世
對聯(lián)的文字并不艱澀生僻佶屈聱牙,理解對聯(lián)意思也不甚難。
上聯(lián)講的是個人自我的修養(yǎng),下聯(lián)講的是愛國為民的擔當。曠敏本所認可的真正的岳麓學子,應該是既具備深厚的愛國情懷,又有執(zhí)著的信仰堅守,還有當仁不讓的濟世智慧和能力。
再簡單概括,這副對聯(lián)其實就是將獨善其身和兼濟天下的儒家思想融合到了一起。
但如果以對聯(lián)為參照物,窺視對聯(lián)之后的歷史脈絡,觸碰風云際會的歷史掌故,才會更有意思,更值得玩味。
一代大儒,理學家張栻曾主持岳麓書院的教事,張栻主事期間,相當規(guī)模的一批學術精英都在書院匯集,這也標志著以岳麓書院為中心的湖湘學派的成熟。
張栻主事期間,曾鮮明地提出一個觀點,書院要培養(yǎng)傳道濟民的人才,同時,他還要求學生關心國計民生的經濟之學。
而名流千古的朱張會講,不單是兩會學者的辯論,更是學子們的思想交鋒和碰撞。
朱張會講 資料圖
記者和陳仁仁教授站立書院,遙想著當年,學子們一邊聽著學術大家的教誨,在刻苦讀書,學術爭鳴之余,也會徜徉于悠悠湘水之濱,或是登上高高的赫曦臺,學子們和清風明月對話。
此時,我瞬時明白,這就是對聯(lián)中所描繪的:“陟岳麓峰頭,朗月清風,太極悠然可會,登微曦臺上,衡云湘水,斯文定有攸歸”的景象吧。
眾所周知,以岳麓書院為核心的湖湘學派,并不是只有個人道德的修養(yǎng),也并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的書齋里的學問。湖湘學派更加注重的是將個人道德的修養(yǎng)和經邦治國的事業(yè)結合起來。
張朱二儒就是如此躬身實踐的。
張栻隨父參加過抗金的斗爭,他的弟子也紛紛投入。朱熹也是如此,他終身主張抗金北伐,收復中原。
以朱張為榜樣的學子無疑也繼承了他們的思想傳統(tǒng),將學術的追求和深厚的家國情懷融為了一體。
南宋末年,蒙古大軍南侵,岳麓學子放下手中書本,加入到抵抗外敵入侵的戰(zhàn)斗,這一戰(zhàn)岳麓學子幾乎全部戰(zhàn)死沙場。這樣一種視死如歸、奮不顧身的家國情懷,體現(xiàn)了酬君親之恩,立生民之命,傳圣賢之道治學教學理念。
這段歷史,曠敏本肯定相當熟稔,寫下了這副對聯(lián)就不足為奇了。
陶澍、魏源、曾國藩、左宗棠、彭玉麟、楊昌濟……
如要談及這副對聯(lián)對后世的影響,看看上述一串星光熠熠的名字就足夠了,他們的事跡不必贅敘,他們的名字早就光耀華夏。
三 求新
韶華流逝,這副對聯(lián)沒有湮滅在歷史長河中,時間讓它逐漸顯示出灼目的光芒。
主持人撒貝寧在央視現(xiàn)場斷句這副66字長聯(lián),中南大學教師楊雨在百家講壇精講了這副66字長聯(lián),自媒體人樊登也在自己的讀書會上推薦此聯(lián)……66字的長聯(lián)在不同的場合被文化名流,甚至網紅不停提及、推薦。
“不能把這副對聯(lián)當一般的心靈雞湯來理解。”陳仁仁在半學齋向我正色道。
書院里一邊是來往的游客,研學的中小學生,另一邊是正在上課的大學生、研究生。
4月20日的岳麓書院,庭院深深,游客如織。 湖南日報記者 劉樂 攝
在現(xiàn)在這個時代,要如何理解這副對聯(lián)所具有的意義?陳仁仁將問題拋給我,也反問自己。
當年,如果岳麓書院培養(yǎng)的只是一批又一批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只將應考出仕作為讀書的唯一目的,把個人的榮辱得失凌駕于家國利益之上,又怎么可能會產生這么多留名青史的仁人志士呢?他們修養(yǎng)過程的艱辛和沖突,他們的付出和犧牲有誰知道呢?
現(xiàn)在呢,“內卷”、“躺平”這些新詞聽來都叫人心疼。時代的嬗變,對我們賦予了更高的要求,個人如何自處,相較以往確實艱難許多。躺平是無用的,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努力也是生活,不努力也是生活。有事情做、有目標,總歸是有個奔頭。
陳仁仁在千年學府岳麓書院對我感嘆:是非審之于己,毀譽聽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數!此三句何其難也!其間充滿著自我與他人,個人與集體,道德與事功,認知與自覺,乃至底線思維與文明進步等等,種種內在深度的沖突與張力,需要細加體會、裁度、修養(yǎng)與踐行。
周圍是熙攘的游客。
視頻加載中...
視頻: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戴鉞
本文來自【湖南日報】,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fā)布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