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頂大是什么大學—臺灣頂標
《軍武次位面》作者:L-分隊
隨著世界局勢的不斷動蕩,我國臺灣地區也不可避免的被裹進了“全面備戰”的大潮當中,之前,我曾給大家介紹過臺灣民間興起的“民防戰術培訓”熱潮以及“臺灣青年通過搜集網絡情報信息”自制大陸對力部署圖的情況。
▲相當多的臺灣民眾,正在加緊自學與戰爭和急救有關的知識
現在,臺灣官方也在人事制度層面,進一步推動了與戰爭有關的準備,相比于臺灣當局之前每次花費巨資的軍火采購計劃,這次雖然沒有大把撒錢,但卻更加危險,因為這次臺灣要延長兵役期了。
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12月27日宣布了臺灣最新的兵役改革政策,臺灣的義務役將從現行的四個月延長至一年,預計2024年元旦生效,適用于2005年起出生之適合服役的男性。
延長兵役遠比購買軍火危險
相比于購買軍事裝備這種看得見的戰爭準備,延長兵役時間屬于短期之內看不見的戰爭準備。但是,這種看上去增加不了即時戰力的準備,卻是更加危險的。因為它意味著戰斗力的切實提高和臺灣統治集團認真準備戰爭的決心。
在所有實行選票政治的已經完成了工業化的現代地區,公民服兵役時間的長短從來是都是政客們博弈的,為了能夠討好年輕的選民,正常情況下這些地區的兵役期從來都是只能縮短不能增加的。
因為在經濟發達地區,適齡青年普遍不想進入軍隊服役,即使從軍也不愿意當很久,因為對于他們來講,將時間用于社會工作會得到更多的回報和自由。
▲延長兵役期,肯定會得到許多適齡青年的反對,因此對于要爭取選票的政黨來說“絕對困難”
在臺灣地區更是如此,為了在選舉中討好年輕選民,臺灣的政客們在過去的時間里,互相比賽砍服役期限。
1949年政府逃往臺灣之后規定,陸軍義務兵需服役兩年丶海空軍需服役三年。1987年,臺灣海空軍兵役期也縮短至兩年,僅海軍陸戰隊作為精銳部隊維持三年。1990年,進一步將各軍兵種的義務役期限統一縮短為兩年。
2000年執政時期,義務役期限從兩年先是縮短為一年十個月、后又縮短為一年零六個月,到2008年直接減至一年。雖然不斷縮減的義務役期限大大損害了的戰斗能力,但是由于當時大陸的軍事力量尚不足以完全壓過臺灣海、空軍,也不足以威懾戰時支援臺灣的美軍航母打擊群,所以臺灣從上到下也從來沒把這件事真正放在心上。
▲臺灣軍隊給人草莓兵的印象是進入21世紀之后的事情了,90年代的期間,的精神風貌都是在線的
2016年起,決定對1994年以后出生的適合服役的臺灣男性,實施為期四個月的“軍事訓練役”。縮減到短短四個月的兵役期,雖然讓需要服兵役的適齡人員快樂了不少(跟大學軍訓一樣)但也嚴重侵害了臺灣軍隊基層的戰斗能力。
在臺灣防務部門自己的評估當中就坦誠,只需服兵役四個月的士兵,“未能接受駐地、專精、基地及聯合演訓或漢光演習等完整的訓練,更沒有配賦新式武器或操作實施訓練”他們“操作武器不熟練、部隊實務經驗不足,無法構筑有效戰力”。
▲截圖自臺媒報道
▲解放軍的新兵營訓練為三個月,之后才會正式進入作戰部隊,大致對比,四個月的服役期基本學不到多少戰斗技能。
作為對比,包括大陸解放軍在內的很多軍隊的義務兵役期限都為兩年(新加坡、烏克蘭也是2年),韓國陸軍在前年縮減到18個月、俄羅斯只有1年(這也是為什么俄羅斯法律不允許1年制義務兵出國作戰的原因,1年制的義務兵訓練不足,在本土依托本國的資源打打防御戰還可以,在境外進行的進攻作戰就超出了他們的能力范圍,有時候甚至是老兵的累贅而不是有效的幫手)。
而以色列那種時刻處于戰爭威脅下的國家,全國男性要服3年義務役,女性士兵則為2年,朝鮮的情況更為特殊, 它的男性士兵需要服長達十年的兵役。
▲隨著武器裝備和兵種結構的日益復雜,想要部隊有戰斗力,那就必須保證足夠的訓練時長,俄烏戰爭初期,俄軍將很多義務兵臨時簽合同改為合同兵派出作戰,結果出現了很多被俘甚至主動投敵的情況(上圖為戰爭初期,被俘虜的俄軍年輕士兵)
就連瑞士這種很長時間沒有戰爭威脅的永久中立國,其兵役制度也規定每名男子的兵役期為18或21周(視具體兵種而定),換算過來,即使是瑞士義務兵的最短服役期也比臺灣的四個月義務兵役期要長大約半個月。
臺灣實行的4個月兵役期,說白了充其量也就是個“大號軍事訓練營”,只需短期服役的士兵們根本學不到什么有用的軍事技能,也無法完成和長官及友鄰部隊的互相磨合,由于時間短,一些部隊長官在面對新兵時甚至連基本的威信也建立不起來。從上到下,其實都是一種掰著手指頭混日子,互相糊弄的狀態,誰都知道4個月的時間認真練了也沒用,也因此徹底“擺爛”,都擺爛起碼還能交點朋友,不至于太無聊。
現代化軍隊正常的新兵培訓周期,我們可以拿解放軍作為范本來了解一下,我軍現行的新兵培訓流程是這樣的:新戰士從地方入伍之后,整體新訓時間為6個月,前三個月在新兵訓練基地內接受軍隊基礎技能訓練,后三個月基于前三個月的訓練成績和個人意愿,前往基層連隊接受更進一步的專業技能訓練。這一套流程全部走完,才算是完成了從老百姓到合格人民子弟兵的身份轉變。(之前給大家推薦的紀錄片《新兵請入列》,講的就是我軍新兵的培養流程,大家有興趣可以看一看。)
然而臺灣當局將兵役期重新延長到一年之后,情況就不大一樣了。從訓練時長上來說,以往只能學習最基本的軍事技能,比如只會操作、等簡單武器的步兵,將系統性的學習一些高級的技術兵器。
▲射擊訓練
臺官方在通告里也明確表明,延長兵役期限之后,士兵的訓練內容也會進行深度改革:
1、改革之后的義務兵,在服役期間的實彈射擊數量將不會低于800發,如果能落實,這確實將大幅度提升基層部隊的射擊水平以及對槍支操作的熟練程度;
2、將讓士兵熟悉各種武器的操作,尤其是重點培訓“單兵攜行反裝甲”武器、防空武器(以“毒刺”為代表的便攜式防空導彈)或無人機,這顯然是基于烏克蘭戰場的實際經驗所進行的優化舉措,如果可以落實,將讓基層分隊的戰斗力和抗傷亡的能力提升不少。
按以前的訓練標準,一個基層戰術分隊,老兵被打死打傷之后,剩下只會操作簡單的義務兵根本無法玩轉防空和反坦克導彈,戰斗力直線暴跌,而在落實上述訓練科目之后,一個基層分隊里掌握高級兵器的人數將大大增加,即使死掉一些老兵,剩下的士兵也能維持基本的反裝甲與防空作戰能力;
▲蔡英文視察時拿起臺灣自產的“紅隼”火箭筒,即使是這種相對簡單的反裝甲火箭筒,一個士兵想要玩轉打準,會日常檢查保養維護,也是需要學習一番的
3、將訓練實戰化,將對義務役士兵新增“合理冒險、戰場抗壓、健康管理、運動科學概論、戰傷救護、求生訓練、戰術行軍”等細分科目。將義務役士兵的訓練標準,向長期服役的“志愿役”士兵看齊。如果這些新增科目都能夠落實的話,士兵訓練的內容無疑將向“練為戰”靠攏。
延長的服役期和進行重點優化過的訓練科目,將讓很多以義務兵為主的基層部隊,從“不能指望”的架子單位,變成至少可以填充戰線的“有一定戰斗力的消耗品”。
▲俄烏戰爭的經驗表明,借助城市廢墟和堅固的防御陣地,普通步兵單位在裝備了基礎反裝甲火力之后,仍然能夠拖住突擊的裝甲集群,圖為戰爭初期因輕敵冒進而被擊毀的俄軍步兵戰車
并且,重新延長兵役的舉措也將清楚無誤的向上下和整個臺灣社會傳遞出一個明確信號:臺灣將開始真正意義上的整軍備戰,延長義務兵兵役期只不過是一系列提升戰爭能力舉措的開始。
延長兵役只是計劃的一部分
臺灣民意基金會于2022年12月進行的一項有關兵役時長問題的民意調查顯示:在20歲以上的臺灣人當中,高達73%的人同意役男服役至少要一年才合理。這項民調顯示的信號也比較說明問題了,它至少表明,臺灣社會已經普遍產生了認真準備戰爭的民意基礎。
▲截圖自《聯合早報》
除了延長兵役與改革基層士兵的訓練科目以外,臺灣本輪政策改革還包括很多其他提升戰斗力的內容:
首先值得關注的是臺灣基層士兵的薪水將得到大幅增長,之前臺灣義務兵的基礎津貼是6510元新臺幣,折合人民幣約1462.6元,在早已是發達地區的臺灣社會,這點基礎津貼可以說是“買寶馬車送五元優惠券”——毫無吸引力。
▲一個月才一千五,一共才混四個月,訓練那么認真給誰看……這就是為什么最近幾年訓練總是出奇葩新聞的重要原因
改革之后,義務兵的津貼將猛漲四倍,變為26307元新臺幣,折合人民幣約5910.5元(在目前的經濟形勢下,對于一時找不到好工作的臺灣青年,還是有一定誘惑力的)。錢發多了之后,征兵困難的問題自然將得到一些緩解,士兵留在軍隊當中的意愿也會得到提高。
▲以往由于民眾參軍意愿低的原因,作戰部隊的實編率很低,很多技術兵器在不經過動員補充的情況下,缺少士兵操作
目前的戰略是將部隊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是由18萬志愿役士兵組成的所謂“主戰部隊”這是的一線主力部隊;的二線部隊,即由訓練沒有那么充實的義務役士兵為主組成的所謂“常備守備部隊”,守備部隊主要負責本土防衛,支援主戰部隊與協助民防的工作。
在一系列新規的刺激下,的常備守備部隊將得到充實,根據臺灣防衛部門的估算,2024年起將有9125名義務役士兵開展一年期的役期,之后入營人數逐年增加,至2029年,一年役期的義務役士兵將可達53,600人,這些逐漸增加的一年期士兵,對于要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解放軍來說,顯然是不得不認真研究的事項。畢竟臺灣地區是一個高度工業化的現代化地區,臺灣青年的受教育程度很高,只要有合適的待遇、訓練與武裝,其戰斗力還是可以在短時間之內得到快速提升的。
▲與中東、非洲戰場不同,俄烏戰爭的經驗表明,在文化程度高的工業化地區,新兵學習能力極為迅速,只要有足夠的武器裝備,很容易動員出能填戰線的部隊
本輪的臺灣備戰計劃,除了臺灣本身的作為以外,美國也對臺灣進行了扶持,按過去的節奏,美國對售,從來都是臺灣人自我嘲諷的“凱子(傻子)軍售”,即美國賣給臺灣的武器,都是要反復加價,狠狠地薅羊毛的。
美國提供給臺灣的武器不但價格高而且限制條件還多,臺灣花了遠比其他買家更多的錢,卻總是拿到性能一般的武器。俄烏戰爭爆發之后,原本應該及時交付給臺灣的武器,就被美國直接截胡,轉手送給了烏克蘭軍隊以幫助其抗擊俄羅斯軍隊。
▲截圖來自《聯合早報》報道
然而最近的情況卻一反常態,美國不但不薅臺灣的羊毛了,反而開始對臺灣進行一定程度的輸血,除了開放了一系列敏感武器對臺灣的限購條件以外,美國參眾兩院還在2022年12月份通過了《2023財政年度國防授權法案》。
▲拜登雖然老邁,但是他豐富的冷戰經驗卻正好和現在的國際局勢“對口”,幾套組合拳打得頗有章法
在這個法案當中,有一項突出的新內容,就是授權美國總統為中國臺灣地區打造一套“區域應變軍備庫”(regional contingency stockpile)即為臺灣專門儲存彈藥的計劃,并且允許美國政府5年內向臺灣地區提供100億美元的“軍事援助”和20億美元的“軍事貸款”。
▲對于美國《國防授權法案》中的新內容,我國當然是嚴重不滿的
美國現在反過來上趕著給臺灣送武器的行為,當然不是好心,而是再次體現了美國精英統治集團在關鍵問題上的一致與果斷。美國雖然平時貪,其國內也有很多軍工復合體一類的利益集團,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美國雖然壞但是絕不蠢,更和“菜”沒有半毛錢關系。
每到關鍵地區的關鍵時刻,美國總能做出相對果斷的選擇,并且展現出愿意承受巨大代價的堅決。
▲在柏林危機當中,為了迫使蘇聯解除對西伯林的圍困,美國不惜選擇和盟友一起,用昂貴的空中運輸來保障西伯林市民的日常生活,最后蘇聯解除了封鎖
在對美國全球霸權實質上沒有那么重要的戰場,比如越南和阿富汗,美國人可以及時止損,不要面子地進行戰略收縮,但在關鍵戰場,美國就極為強硬,比如冷戰中的數次柏林危機和古巴危機,在這些地方,面對遠比越南和阿富汗游擊隊強大的蘇聯及其華約軍事盟國,美國的選擇是直接死頂,正面逼蘇聯做出讓步。
在上,作為中國人的我們對此還是要有清晰的認知:臺灣作為美國島鏈戰略的關鍵一環,作為世界高科技產業的重要節點,作為遏制中國崛起的重要跳板,美國絕沒有可能輕易放棄。
▲2022年美國眾議院議長南希·佩洛西竄訪臺灣,已經給我們敲響了警鐘
此次美軍對臺灣的軍事援助,也并不是簡單的提供軍火支援,而是附有對的具體指導戰略的。美國前國防部長埃斯珀在2022年7月訪問臺灣時就明確建議“臺灣應將防衛預算提升到和美國相同的GDP(地區生產總值)3.2%以上(目前臺灣的防衛預算占比為2%),增強不對稱作戰能力,并讓男女都服役一年以上,加強后備動員能力等。”
▲美國最新批準出口臺灣的“機動布雷系統”它可以靈活安裝在多種平臺上,實施機動布雷,阻止進攻方前進
美國的很多機構,也紛紛建議臺灣應該按照俄烏戰場的經驗,對防御戰略進行調整,將進攻的解放軍拖進爛仗當中拖垮(之前的文章:《俄烏戰爭打了兩個月,臺灣突然覺得自己又行了?》曾介紹過一些具體建議。)
顯然,美國在俄烏戰場的援助成果,增加了美國的信心,到現在為止,美國援助烏克蘭的物資總額大約在500億美元左右,這只相當于美國一年軍費的5%-6%。用如此小的代價,就讓昔日的老對手俄羅斯軍威掃地,陷在爛仗里掙扎,實在是劃算的買賣,美國人實在是有充足的理由在必要的時刻再復制一次,只要能挫敗中國崛起,死掉再多的臺灣人對美國而言都不算事……
認清形式 做好準備
無論我們主觀意愿如何,現在的世界局勢其實就是奔著動蕩去了,而且很多時候,世界局勢的變化并不會隨我們的意愿發生,甚至還有可能出現不利于我們的變化。對這些變化,都沒必要諱言,自信地坦然面對就好。
▲今天的中國人,應該有波瀾不驚的自信
俄羅斯軍隊在東烏克蘭的窘迫現狀,塞爾維亞被北約成員國層層包圍壓迫的局面,以及現在臺灣軍隊的深度改革,日韓的軍備升級,實際上都已經木已成舟。對此我們只能進一步丟掉幻想,做好準備,并樹立信心:只要中國復興發展的大趨勢不變,只要中華民族的決心不變,只要我們沉著冷靜的面對挑戰,不犯戰略錯誤,就沒有任何困難可以阻擋中國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