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能去圓明園有忌諱嗎(帶孩子去圓明園的意義)
同事小王每到周末就帶孩子出去游玩,故宮、香山、動物園、植物園……,小小的孩子,對北京各個著名的景點已經十分熟悉。這天小王說要帶孩子去圓明園玩,孩子卻不愿意了,說,我們同學都說圓明園就是一堆破石頭,一點看頭也沒有,我不想去。
小王噎住了,如孩子所說,圓明園既沒有故宮巍峨壯麗,也沒有香山的自然風光,更沒有那么多可愛的動物。但是圓明園作為古代皇家園林,雖然今日破敗但仍能感受到昔日的榮光,絕不像孩子所說的“一點看頭也沒有”。
想了想,小王對孩子說:圓明園是清代著名的皇家園林,占地面積五千多畝,被稱為“萬園之園”園中異木奇花無數,更有一座珍寶館,里面藏有名人字畫、鐘鼎寶器、金銀珠寶等稀世文物,集中了古代文化的精華。雖然1860年英法聯軍洗劫圓明園,園中的建筑被燒毀,文物被劫掠,奇跡般的圓明園變成一片廢墟,但是從很多細節,我們仍能感受到圓明園的壯麗,但是這些都需要你用心去感受,只要愿意認真感受你一定會不虛此行的。
孩子最后同意了去圓明園,在里面學習了很多關于圓明園的知識,回到學校,還把他學習的知識在班上講給其他小朋友聽,言語中已經透出對歷史的遺憾和今日社會如此強盛的民族自豪感來了。
經常說,旅游能開闊眼界,洗滌心靈,那么我們去旅行、游玩到底是在看什么呢?有些家長不惜請假花重金帶孩子去國外旅游,如果什么都看不懂又能學到什么呢?能達到開闊眼界的效果嗎?怎么才能讓孩子在旅行中既能學到知識又能玩得開心呢?
去旅行,看的是歷史、是情懷、是思想、是文化底蘊,讓孩子多讀書先學習一些文化知識再去旅行。
故宮的石頭和馬路旁邊的石頭有什么區別呢?只是故宮的石頭見證更多的時代更迭,世事變遷使得它和別的石頭不一樣了。壯觀的圓明園已成廢墟,但是想象一下清朝皇帝在這里休憩游覽、朝會大臣、接見外國使節、處理日常政務,便覺得看過這些事情的一磚一瓦都是有故事的了。看過電影《海蒂》和《阿爾卑斯山的少女》的人和沒有看過這些電影去阿爾卑斯山的人的的心情會有什么不同呢?他們在電影中領略過的景色出現在他們的眼前,電影中的海蒂,就是和爺爺生活在這山上,多么深厚的爺孫情!旅游沒有地方可看,就可以顯見知識的鄙薄。馬未都說,不讀書的人獲得的快樂都是淺層次的快樂,唯有讀書,才能獲得深層次的快樂。想通過景物感受更深層次的東西,就必須要不斷的學習文化知識,先學習后感受然后內化為自己的思想。
我剛來北京的時候,帶爸爸媽媽去故宮游玩,他們看了以后說,不好玩,不就是房子嗎?皇帝住的地方也就那樣,房間那么小,議事殿也小的不行,文武百官能站得開嗎?第二次去故宮的時候,我給爸爸媽媽一人租了一個電子講解器,這次他們一邊聽講解一邊游玩,聽得津津有味,回來還和我說,原來故宮里面這么講究,什么都是有說法的,據說故宮地面鋪的地磚有三米多深,是為了防止刺客行刺皇帝,嘖嘖,哪弄來那么多三米多深的石頭啊!皇宮的瓦片都是精制的,鳥都踩不住,所以干干凈凈的一點鳥糞都沒有,你說光是建造如此龐大的宮殿院落,已經很不容易了,建造的同時又能考慮到這么多的細節,古人的智慧真是令人佩服。
家長要做好旅游攻略,有計劃的旅行。
旅行是一件又辛苦又快樂的事情,訂票、訂酒店,旅游多少天,時間都是怎么安排,乘坐什么交通工具,事情多且繁瑣,規劃旅游就必不可少了,還要學習一些當地風俗習慣,作旅途生活中使用和孩子溝通的談資,可以大大方便旅途生活、增進親子關系。
督促孩子勤鍛煉,身體素質好才能玩得好。
就在這些身邊的景點,游賞半天一天的都很正常,如果去遠一些的地方,還要坐車,甚至做飛機,深度游還有可能各種交通工具換乘,各地的溫濕差異,旅途中作息飲食也有可能會被打亂,這些對孩子的身體素質都是考驗。家長平時引導孩子多鍛煉,把身體素質提上來,才能玩得開心。
備好藥品和衣物,以防不時之需。
孩子在旅途中容易興奮,去到一個新環境,容易出現一些意外,尤其去野外,夏天蚊子又大又多,咬一口就是一個很大的包,又癢又腫,給旅行帶來一些遺憾,所以家長在旅行前要備上暈車藥、蚊蟲叮咬藥、感冒藥、腸胃藥、跌打扭傷等,防止意外。
提前準備,給要攜帶的東西列一個清單,貼在顯眼的位置。
平常帶孩子上個公園,圈媽都是丟三落四的。要出遠門旅行,就更不用說了。臨行前,大包小包,裝著裝著,哪些裝了哪些沒裝,孩子再來翻弄翻弄,更加沒有頭緒了。后來想到一個辦法,把一個單子貼在門后,要帶什么東西都列在上面,想到什么隨時加減,裝東西前把單子給家里人再看一眼有沒有遺漏的,一氣呵成裝好了,基本就很少忘帶東西了。
帶孩子出去旅行,是一個寓教于樂的過程,如果旅行只是去逛一圈,打個卡,拍張照片或者旅行一趟孩子對這趟旅行無所感知,那么這趟旅行就失去它的意義了。所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孩子在旅途中見識到不同地方、不同的人文人情、建筑風貌,會增長很多見識,這是給孩子探索世界的好機會。旅途中還能培養孩子的適應能力和獨立性,也是建立親子關系的好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