瑤里古鎮朋友圈文案,描寫瑤里古鎮的詩
瑤里古稱“窯里”,源于陶瓷瓷窯而得名。
去年11月的一天,和采風團的記者們分手后,我獨自走進了瑤里。
和別的江南小鎮一樣,碧水環繞,水里倒映著青磚灰瓦馬頭墻的村落民居,安靜淳樸,就是給我的印象。
前陣子聽了作家蕭春雷的講座,知道了“贛派民居”和“徽派民居”的區別,就在于青磚灰瓦和白墻黑瓦的區別,至于馬頭墻,應該是相似的。
陽光下,安靜的村落,散步其中,悠然自得。
清澈的河面上有獨木橋連起兩岸,平添了幾分古意。遠處高高的引水渠應是50年代的遺留。
河邊大樹下,有大嬸忙著洗洗涮涮。
天上的云彩如絮般點綴著河水,畫一般的美!
因為古鎮管理處的小潘帶我先去了東埠古渡等地方轉轉,再回到瑤里已是日落黃昏。
斜陽淺淺的投在村子里,投在洗衣洗菜的村婦身上。
這個竹竿陣,應是用來晾曬東西的吧?
小店、水車、木橋,夕陽、樹影、小兒,安逸溫暖的村子。
幾位老人閑坐巷口,拉呱話家常。
左拐右拐,村里居然有個陳毅舊居。原來這里歷史上曾經是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的根據地。
舊居里依當年的原樣擺設的會議廳。
長長的木棧橋,連起村里村外,這頭和那頭。
夕陽染成的金色老巷子,遇見背著柴火路過的老人。
街角的石碑:徽州大路轉彎。原來,這里和徽州交界,這條街,還是古驛道。
石板路,老磚墻,木板門,夕陽照進的小巷,當年是怎樣的八方通衢的繁華集市?
這戶人家,其實已有徽派民居的特征。
在巷子里游走,感受小鎮的安逸和寧靜。
祠堂。
戲臺。
坐在長條椅上,想像著前方舞臺上咿咿呀呀的唱戲聲音,瞬間穿越回古早年代。
民居里。
黃狗趴在主人腳邊,聽主人聊天,雞們在房前屋后覓食。
獅崗勝覽,村里的一棟中西合璧的“豪宅”。
不經意抬頭,馬頭墻上的天空,布滿了魚麟狀的云彩。
高大的進士第。
走出村子,是個古碼頭。
假如有時間了來村里小住,這,會是我愛來的地方,拿本書,坐石凳上看;
或者什么都不做,發發呆,任時光隨著河水慢慢流逝。
沿著河邊走走,倒影漣漪,黃昏里的村莊,很美。
有個“高際禪林寺”,估計是重修的吧。
這么高大上的吳氏宗祠,想必是村里的大姓。
爬上村里高高的引水渠,鳥瞰瑤里古鎮,遠山逶迤,炊煙裊裊。
這一天,于我是行攝的新鮮體驗,于村民們,只是尋常的日子而已。
暮色緩緩的遮蓋了村莊,小橋流水人家。
天邊的火燒云,是我對古鎮的最后一瞥。
--------------------------------
【瑤里古鎮】是江西東北的一個鎮,屬于景德鎮市浮梁縣,距離瓷都景德鎮僅48公里?,幚?,古名“窯里”,因是景德鎮陶瓷發祥地而得名,遠在唐代中葉,這里就有生產陶瓷的手工作坊。
瑤里地處三大世界文化遺產(黃山、廬山、西遞和宏村)的中心,素有“瓷之源,茶之鄉,林之?!钡拿婪Q,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歷史文化名鎮、國家AAAA級風景區、國家礦山公園、國家森林公園、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自然與文化雙遺產。一千多年來,這里是徽州古商道的重要樞紐。始建于西漢末年的瑤里古鎮,群峰環抱,如畫如屏,南踞象山,北臥獅山,瑤河穿鎮而過。數百幢明清古建筑依山傍水、錯落有致地分布在瑤河兩岸,一律的徽派建筑風格,飛檐翹角,粉墻黛瓦,掩映在青山綠水之中。這里有展示徽派“三雕”(石雕、木雕、磚雕)藝術的獅岡勝覽、程氏宗祠;有展現封建家族禮儀思想的進士第;有再現革命斗爭歷史的陳毅舊居、抗日動員大會會場、紅軍游擊隊駐址;有印證往日繁華景象的明清商業街、徽州古道;有反映瑤里風土人情的燈彩、地戲。
【免責聲明】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出品: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廳
來源:景德鎮文旅
編輯:胡代江
投稿郵箱:jxtaxw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