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人能考臺灣大學嗎—大陸人能考臺灣大學嗎?
我是小莫,1999年在臺北出生,已在大陸學習6年,如今在重慶大學讀研究所。
從臺灣負笈他鄉,是為了圓我兒時的夢想,大陸是我們家幾代人心中最大的羈絆。
我出生在臺北的一個普通的家庭,父親經營一家不算很大的店面,主要從事燈光攝影方面工作,而且每年都會往來于大陸與臺灣之間。
母親是一名教師,母親的奶奶有一半日本人血統(這是我長大以后聽父親說的,母親從未提及)。所以我對日本并沒有什么印象。
爺爺在我12歲的時候去世了,朦朧中記著爺爺和我講了許多有關大陸的事情,雖然大多數都記不清了。但有一點是確定無疑的,我的“根”在大陸。
可能是如今的兩岸關系造成的,在臺灣總會有一些關于負面言論。但在我的心中永遠都堅定只有一個中國,中國就是我的祖國。
說起臺灣,其實到處都是大陸的影子。臺灣有許多大陸的美食(事實來到大陸才知道,還是大陸這邊才是真正地道的美食),臺灣有許多街道都是以大陸的城市命名。
有空您可以來臺灣旅游,您會不經意間發現自己家鄉的影子(這是在中國這幾年總結出來的,真的很有趣)。
第一次去大陸是15歲那年和父親一起去的,去的是深圳和北京。當時的第一感覺就是大陸真的是太大了,和自己在印象中對大陸的認知完全不同。
小時候聽說深圳就是一個小漁村,來了才知道,如果說深圳是個小漁村,那么臺灣也只是個小漁港了。
其實我個人覺得,不光是臺灣人,全世界都應該來大陸看看,這里不只是旅游勝地,更是美食勝地、文化勝地,總之有太多的美好。
父親對我說,大陸真的發展的非常快,如今的臺灣人來大陸已經不只是投資,更多的是學習和工作。
我曾經問過父親,我們也可以來大陸生活啊,北京、深圳大陸還有那么多的城市,那么多好玩的地方?父親笑而不答。
現在想想,父親可能更多考慮的是母親的感受,畢竟故土難離。但我看的出來,父親真的很喜歡這里,每年都至少會回來一次。
從那時起,大陸已經在我心里深深的扎下根。高考選擇大學的時候,我毅然選擇了重慶大學。那是我年少時的夢想,來到中國大陸,是我赴一場早已定好的約會。
2018年9月份,帶著幾分激動,又有幾分忐忑,我只身來到重慶。雖然自己認為來此之前做足了“功課”,但來到這里還是顯得“格格不入”。
不同的方言、不同的生活習慣、不同的交流方式,總是感覺自己像是一個“另類”。
記得開學第一堂課,老師讓我們自我介紹一下。當我說到自己來自臺灣時,聽到同學們在下面竊竊私語。
“他是臺灣來的......”當時感覺自己如同是動物園里被圍觀的“一只猴子”。
負笈他鄉,本就存在壓力,再加上周圍人的不理解,各種生活上、心理上的問題接踵而來,來自心底的自卑好像在這一刻被拉了出來。
其實我一直自認為是一個陽光、快樂、自信的人,這些年的成長也一直沒有看到自己懦弱的一面。
記得小時候,自己長得比較瘦小,可以說是體弱多病。媽媽帶著我拿了禮物來找體育老師,讓體育老師幫忙看看,什么樣的體育運動更適合我增強體質。
體育老師笑著說:“這么多年,還第一次有人給我送禮”。
“小莫的身體太弱了,劇烈的體育運動不太適合。可以先從跳繩開始,然后適當的練習一些拳擊和散打。”
后來我成為班級里跳繩第一名,身體素質也越來越好。
這段經歷深深地烙在我的腦海里,今天的我,更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也在不斷努力讓自己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
每個人總要從挫折中成長,總要在失敗中建立自信。我告訴自己:“任何困難都不足以擊倒我!既然困難來自于內心,那就從內心擊敗困難”。
面對陌生的環境、陌生的同學,我向他們伸出了“友誼的雙手”。可能是成長的環境有關,感覺自己更善于表達自己,同學也對我的熱情做出了積極地回應。
在同學們的評價里,我是熱情、開朗、充滿陽光的人。我有越來越多的朋友,我們一起評論各地美食,一起感受著“山城”“霧都”之稱的重慶,體驗著巴渝文化的歷史悠久,傾聽著重慶話的諧趣幽默。
我又找回了那個陽光、自信的自己。我熱愛旅游,放假期間,我的同學會帶我去觀光他的家鄉,我們一起去領略中國的名山大川、名勝古跡。
心態對了,一切就都對了。在大陸學習的時光很快樂,遇到了很多的人、事、物,讓我很感動,很值得珍惜。不知不覺,我已完全融入大陸生活。
四年的學習生活結束,我繼續就讀研究所,同時辦理了相關暫緩服役證明。其實我是不想離開這里,這里有我太多的牽絆。
如今學業即將結束,最終還是會面臨選擇。可能在我心中,已經有了最后的選擇。不管走還是留,我的根在這里,它永遠不會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