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迎賓館坐落在什么地方_天津迎賓館有多少層
“迎賓”一詞來源于儒家經典。
《尚書?堯典》:“寅賓出日,平秩東作。”《尚書?考靈曜》卷二:“春夏民欲早作,故令民日出而作,是謂寅賓出日。”這里的“寅”是尊敬的意思,“賓”是引導的意思,“寅賓”是恭敬導引的意思。
俗語說:一年之計在于春,一天之計在于晨。傳說,堯帝曾經任命東方之官,每天恭恭敬敬地引導太陽升起,方便農耕。在古代社會,許多百姓都把“寅賓出日”四個字寫在每天進出的大門上,鼓勵后輩日出而勞作,體現長輩對后人的良苦用心。
寫有寅賓日出的古宅門頭
后世,“寅賓”逐漸引申為接待的意思,“寅賓館”成為接待貴賓場所的專有名稱。元代馬致遠的《陳摶高臥》第三折:“喜的他不棄寡人而來,今在寅賓館中,尚未朝見。”清代李漁的《憐香伴?諂笑》:“我如今求汪學師開我做禮生,且先借明倫堂做個進身之階,不怕寅賓館不是我安身之處。”郭沫若的《高漸離》第三幕:“這也是奇怪的事。分明有寅賓館,為什么一個女賓跑到了他這兒來?”。
寅賓館古跡說明
現存一些明清時代的府衙和縣衙中,常見“寅賓館”。在南陽,不管是南陽府衙還是內鄉縣衙,大門右手邊的院子,都稱為“寅賓館”。據歷史記載,“寅賓館”是舊時知府、知縣接待上級官員和知縣私人賓朋住宿的地方。凡是來府衙或縣衙的客人,都要被守門的衙役引至寅賓館休息,再由當班衙役拿著來客的名片、手本到內衙去請示。
內鄉縣衙寅賓館外景
府衙、縣衙里的寅賓館,是接待官員的招待所,住宿吃飯。另外,少數傳統民居里面也有寅賓館。其作用和府衙縣衙的寅賓館作用是否相同,國內暫時無人考證,各類歷史文獻也沒有發現只允許官府使用此稱呼的資料。
內鄉縣衙寅賓館正門
近現代以來,隨著白話文的推廣使用,人們漸漸使用讀音相近、表達更為直接的“迎賓館”替代了和“寅賓館”。名稱變了,但是作為接待貴賓的主要用途沒有改變。據歷史記載,最早使用這一詞語的是青島“迎賓館”,其前身是1905年德國占領膠澳地區后修建的總督官邸。1922年我國收回主權后,成為歷任青島市長的官邸。1932年之后,僅作為政府接待賓客之用,正式命名為“迎賓館”,主要用途是接待國家領導人和貴賓。
1958年,毛主席提議:國家層面的會議不一定要設在北京,也可以在由各省召開。于是,很多省都開始啟動建設承辦大型會議的迎賓館。以河南為例,1959年啟動“5901工程”,修建省委第三招待所。主體工程完工,又經過多次改造,形成了今天的黃河迎賓館。占地1200畝的黃河迎賓館,基本上被高大的喬木所覆蓋。院內有火車專用線和車站,還有直升飛機停機坪,雖然自建成之后從未使用過,但至今仍然處于候命狀態。
環境優美的現代迎賓館
很多省、市、縣級黨委和政府的接待賓館,也都命名為“迎賓館”,著名的有:上海虹橋迎賓館、廣東迎賓館、海南迎賓館、天津市迎賓館、河北省翠屏山迎賓館、沈陽迎賓館、南昌前湖迎賓館、貴州省政府迎賓館、深圳迎賓館等。
(聲明:本文為作者多方收集古代文獻整理而成,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留言。本文由今日頭條首發,如有轉載,請說明出處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