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介紹天安城門20字;小學生介紹天安城門20字怎么寫
來源:國防在線客戶端·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作者:王國棟
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
從“一九一九”到“我們的時代”
■王國棟
1919年5月4日,北京,風起云涌,雨翻成夏。
100年前的“五四運動”留下的歷史記憶依舊清晰,百年之后,當年那些身著長袍馬褂,云集天安城門,火燒趙家樓,高呼“外爭主權,內懲國賊”的愛國學生早已不在,但他們熱血沸騰的呼喊經歷100年的傳遞,如今依舊傳來聲聲回響。
然而,真正的銘記是要融入血液之中,不以歲月為遠,不因時代而變。新時代,我們要將這種精神與信仰深深根植于內心。
梁啟超說“少年強則國強”。100年的風云變換,“五四”這個詞好像早已超越了它當年所存在的意義,成為了一種“穿越時空”的永恒存在,“五四”也變成了當代青年人專屬的“文化標記”,于是乎,每年到了這個時候現實或是網上都會出現勸告當下年輕人要奮斗,要有熱血氣概,要充滿精氣神。而事實卻是當下很大一部分青年人根本不知道為何奮斗,如何奮斗,又如何變的有擔當、有熱血、有血性。以至于有人在網上說“五月,大批的有為青年乘風而來;六月,又集體‘駕鶴西去’”。看似是個網絡段子,但卻真實反映了當下青年人的生活狀態。
不知從何時起,“詩與遠方”“佛系青年”“官場厚黑哲學”“休閑養生”這些字眼闖入了我們的生活。那些被這種華麗辭藻“感化”的青年人開始倡導要與世無爭,要“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要拋卻當下,去尋找一個屬于自己的“世外桃源”。每日固守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只想著靠天吃飯,不去勞作就可以天上掉餡餅。這些被網絡大咖們奉為警世真理的“金玉良言”正在使當下的青年失去本該屬于他們應有的年輕活力和蓬勃朝氣。更令人扼腕的是從前的那種“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憂民愛國精神正與一部分人漸行漸遠。
當下中國,網絡世界紛紛擾擾,青年人沉淪在綜藝娛樂、選秀相親的溫情柔水;醉心于“延禧”“如懿”等皇室勾心斗角的后宮劇幕;“小鮮肉”“流量明星”大行其道……粉面小生成了新一代青年熱衷追捧的青春偶像,而那些為國捐軀,舍生取義的英雄先烈,為祖國奉獻一生的科學家卻無人理會。悠悠歲月,衰微只存于骨肉;精神缺失,腐爛必深入靈魂。當娛樂至上成為社會主流,當一個國家大多數青年缺少尚武精神的文化底蘊時,后果不堪設想。
民族復興離不開精神復興,我們的時代更是如此。
從霍去病“匈奴未滅,何以為家?”的凜然質問,到王昌齡“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旦旦誓言;從趙一曼“未惜頭顱新故國,甘將熱血沃中華”的以詩明志,到趙登禹大刀隊的“丈夫許國,不必相送”的家國情懷。我熱血青春的華夏兒女愛國精神光昭日月!
猶記得,金一南將軍在《苦難輝煌》中說“在長征路上那群衣衫襤褸的少年,他們以自己幼稚但不乏熱血的氣節去探知歷史的深度和寬度,無一人老態龍鐘,無一人德高望重,那是一個年紀輕輕就干大事,年紀輕輕就丟掉性命的時代”。
青春年少,后世驚嘆。
猶記得,抗日戰爭,中華民族到了危難的時候,“一致對外,浴血到底”成為了全國共識,熱血青年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鑄造了固若金湯的鋼鐵長城。
熱血氣概,感昭華夏。
猶記得,李大釗“以青春之我,創建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凜然赴死的慷慨誓言,記得毛澤東“男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到“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的豪情壯志,記得鄧稼先“我們的工作,能振我國威,振我軍威”毅然決心回國的赤子之心。
時代歌者,皆為楷模。
今天的中國不再是1919年的中國,但我們不應忘記,正是“五四”的覺醒與反抗,喚醒了中華民族沉睡已久的民族精神,帶來了前無古人的現代意識。因此,我們要紀念“五四”,學習“五四”,運用“五四”。當愛國需要有人拋棄安逸悠閑的生活,當民主離不開基層的默默無聞,當科學離不開冷板凳上的永恒堅守,每個青年都應該問問自己,我們的青春,究竟能不能舍得付出,為中華青年的奮斗歷史再添一把新火,讓五四精神之火繼續燃燒?
我們是幸運的,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偉大的時代,夢想的彼岸就在眼前,我們生逢其時、責任重大、使命光榮。我們這個時代,青年不能懈怠,要倍加努力,要倍加奮斗。要重新挖掘那種“知行合一”并使自己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找回信仰、血性、熱血、擔當!
歷史與現實,就像那永遠奔流不息的長江黃河,就像那些不同時空卻同時呈現的璀璨星辰。100年前,五四精神書寫了一曲覺醒的民族精神壯歌;100年后,五四精神閃耀在邁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之中!
遠山寒甲,國重如山。漫天星火,前路可期……
(呂欣彤/海報制作 其他圖片來源于網絡)
(國防在線客戶端·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