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列塔尼在法國哪里、布列塔尼大區
法國的布列塔尼半島擁有著與法國其他地區甚至整個西歐完全不同的歷史軌跡。獨特的文化與語言體系讓它成為了一塊遠古凱爾特文化的活化石。
曾經的凱爾特人活動范圍,深綠為如今的語言使用范圍,是真的被趕到了“天涯海角”
曾經的凱爾特文化橫跨歐亞,從小亞細亞半島到愛爾蘭地區都是凱爾特人的活動范圍,而在日耳曼部落移民、羅馬人征服和盎格魯撒克遜人入侵的多重打擊下,公元5世紀時凱爾特文化的影響區域被逐步壓縮到了大不列顛北部和西部,還有愛爾蘭與布列塔尼地區。
法國的一座雙語路標,布列塔尼語在路牌上方
布列塔尼人有著古代凱爾特血統,法國其他地區的高盧血統雖然也是凱爾特的一支但與布列塔尼人相去甚遠,且受到羅馬征服與日耳曼血統的影響,法語屬于羅曼語族而布列塔尼語屬于凱爾特語族,布列塔尼語也是歐洲大陸上最后一支凱爾特語的殘余。
盎格魯撒克遜人對不列顛的入侵
盎格魯撒克遜婦女裝束
公元前5世紀時,布列塔尼地區的凱爾特人北遷移。在近一千年后,公元五世紀時,盎格魯撒克遜人(也就是現代英格蘭人和英裔美國白人的直系先祖)從日德蘭半島和石勒蘇益格出發入侵不列顛,部分凱爾特人(布立吞人)又被逼回遷至布列塔尼半島,另一些退守蘇格蘭和威爾士地區。此時原先留在歐洲大陸的高盧凱爾特人已經羅馬化并與日耳曼人融合,語言文化已經與回遷的布列塔尼人各自獨立,成為了不同的民族。
紅色為布列塔尼地區
西羅馬帝國崩潰后,中世紀的布列塔尼凱爾特人就在半島上建立了一系列公國和王國,數百年內雖遭到維京人入侵和占領但總體上保持獨立。他們唯一的陸地鄰居法蘭西人一直對這座半島虎視眈眈,雖然中世紀時布列塔尼名義上屬于法國國王,但在1488年爵位繼承出現危機時,法王依然決定軍事入侵并簽下《薩布勒條約》逼迫布列塔尼公爵的獨女安妮只能嫁給法王。1490年當安妮成為女公爵,當地貴族們試圖讓其與哈布斯堡家族聯姻,法王不想放棄,再次出兵強娶了安妮女公爵。
中世紀法國地圖,這時布列塔尼依然獨立
時間來到六年后,運氣似乎又向布列塔尼傾斜,法王查理八世去世,安妮也沒有為其誕下后嗣。新任法國國王路易十二,作為先王的堂叔,為了確保將布列塔尼收入囊中解除了自己的婚姻再次簽下《拉瓦爾條約》強娶安妮公爵。從此布列塔尼公國失去了獨立地位,除了在不列顛群島的一些遠親,凱爾特人在歐洲大陸最后一塊獨立領土被法國侵吞。
古代凱爾特勇士復原兵人
在之后的中世紀歷史中,布列塔尼與法國實際上只是共主國家,名義上是獨立的只不過與法國共事一主并保留了諸多特權例如免除鹽稅。直到1789年法國大革命后,公國被廢,布列塔尼半島被劃分為五個行省,殘存的凱爾特語言與文化開始被法國第三共和國強制同化政策破壞。
布列塔尼半島美景
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中布列塔尼的少數族裔氛圍不可避免地被工業化現代化和大規模人口流動逐漸削弱。19世紀到20世紀初,一些小規模獨立運動與愛爾蘭蘇格蘭和威爾士的遠親獨立運動協同展開,不出意外在法語與法國文化已經相當普及的布列塔尼這些活動很快石沉大海。
古代凱爾特語銘文
1956年,法語唯一的禁令最終被取消,20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一些雙語學校開始運作,已經古老的布列塔尼語與愛爾蘭語一樣逐漸開始逐漸復蘇。極少數極端分子,如布列塔尼解放陣線試圖武裝反抗,但絕大多數民眾早已對法國產生了認同感。
紅發凱爾特圖
歡迎關注點贊收藏轉發,看不為人知的歷史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