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掖馬蹄寺一日游最佳路線-張掖馬蹄寺值得去嗎
話說外地人游張掖
作者:甘州林風
20230930.21:00
今年“中秋”和國慶又擠到一起了,這個“雙節”放假8天。閑下來的人們又開始了小長假旅游,各高鐵站點人來人往,各高速入口車進車出,像極了錢塘江畔的潮汐;各個旅游景點更是繁雜擁堵,前腳尖頂著后腳跟。
今天在今日頭條上看到有一位名叫“到處游走的會會”的網友吐槽:甘肅馬蹄寺這幾年聲名遠播,實際走下來,多少有點“名不副實”,沒有特別耀眼,不驚艷……
是呀,不止馬蹄寺,甘肅的大多地方都不耀眼、景觀都不驚艷,尤其張掖。
單從生存環境來說,南方的氣候濕潤,風悠悠水漾漾,土地肥沃,自然資源豐富,種啥長啥,當地人普遍水靈;北方的天氣干旱少雨、風沙多,土地貧瘠、種啥啥不長,多大人都皮膚粗黑。所以受自然條件的限制,就惡劣的自然風光來說,不驚艷、不耀眼才是本質[祈禱][祈禱]。
說實話,看慣了“青山綠水,云霧繚繞”“綠樹成蔭、花團簇錦”的朋友,沒走進張掖前,腦海中的印象應該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遠”大漠風光,或“風吹草低見牛羊”的邊塞風情。但走進甘州大地,給人第一眼的感覺就能冒出“風吹石頭跑,地上不長草”的廣闊、寂寥、荒蕪、滄桑、落后”等戈壁獨有的字眼詞眼。
說實施,做為一個張掖人,我比較贊賞網友“我是西北放羊的老漢”的觀點。來張掖,帶著挑剔的眼光看馬蹄寺,只看外表,沒有領略到馬蹄文化,你是否會錯過太多?張掖馬蹄寺附近的馬蹄鄉和南古鎮是古時的臨松郡,臨松薤谷是郭荷、郭瑀講學的地方,五胡亂華的300年間,中原漢儒涂炭,唯河西走廊此地留存很多儒學大家及典籍。此地是北涼國王沮渠蒙遜的出生地和發兵地,正是他為了紀念母親開鑿了石窟鼻祖之稱的武威天梯山石窟和馬蹄寺千佛洞、金塔寺、上下觀音洞等石窟群。據傳,馬蹄寺石窟群文化比敦煌石窟群文化保存的東西還要早、還要多,這些也只是張掖輝煌歷史文化魂寶的一部分。
“不望祁連山頂雪,錯把張掖當江南”。張掖是河西“四郡”的古甘州,有齊全的像丹霞一樣豐富的地貌門類、有眾多的像西夏國寺一樣的佛教遺跡、有幽遠的像甘州府城一樣吹角連營的絲路古城,自然景觀如此聚集,全國獨有,絕對令您驚嘆!張掖更是西安以西擁有最多4A以上景區的城市,而且以自然景觀為主。在距離張掖市中心100公里范圍內,就分布了1個5A級、22個4A級景點,有800多個國家級文物保護點,值得你逛一逛、看一看、游一游。
張掖更是一個佛教東漸之地。張掖有佛祖釋迦牟尼的舍利塔,有傳佛教于中國第一人迦葉騰摩高僧的舍利塔,還有譯經第一人鳩摩羅什的佛牙舍利塔,更重要的是張掖開創了東方先塔后寺的寺廟建筑形制。去看看絕無僅有的張掖馬蹄寺山門入口幾百米處石頭崖壁的佛龕、佛塔,再看看周邊山脈,您會明白千年之前儒佛大家為什么以此地為家!
再來看看張掖人民的淳樸、善良、本份,勤勞,跟南方那些被“燈紅酒綠、酒池肉林”腐蝕的靈魂對比,你就更加能感受到張掖的樸實與憨厚了。古人寫“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這里雖沒有風景絕美,卻看到了西域文化的底蘊,感悟到了“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的深遠意境,這才是張掖本色。而你看不到張掖的美,只是你看的是風景,感悟的是心情。
心中有光,眼里才有光。西北,有你看不到的東西,尤其張掖,是一個需要您靜下心細品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