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人紀念館觀后感400字—參觀鐵人紀念館觀后感400
我有幸到玉門市老市區參觀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并到赤金鎮參觀了鐵人故居。
玉門不僅是中國石油工業的搖籃,更是“鐵人”的故鄉。王進喜與新中國石油工業的艱苦創業與繁榮發展緊密聯系。他是中國工人階級的榜樣,是員的優秀代表。他為祖國石油工業的發展和社會主義建設立下了不朽功勛,是全國人民學習的模范。
鐵人王進喜紀念館是為了紀念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戰士王進喜而建。在“鐵人”誕辰95周年之際,紀念館舊貌換新顏,以全新的面貌對外開放。在“鐵人”故鄉參觀鐵人紀念館,緬懷英雄,學習“鐵人”精神,有著特殊的紀念意義和教育意義。
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成長的一代人,對王進喜的先進事跡無不知曉。作為新中國工業戰線上的標兵,從祖國大西北走出去的王進喜,在偏遠的玉門油田就已經聲名鵲起,在參加松遼石油大會戰時事跡突出,“鐵人”成為全國人民學習的榜樣。
參觀鐵人王進喜紀念館,隨著講解員的引導,一幅幅真實的圖片,一件件珍貴的遺物,一份份詳實的資料,生動而全面地記錄了王進喜短暫而光輝奮斗的一生。聽了許多過去鮮為人知的真實事跡,身臨其境感受當年王進喜在異常艱苦的條件下,不怕苦、不怕累、艱苦奮斗、無私奉獻,以為國分憂、為黨盡責的高尚情懷,苦干實干,忘我工作,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在這里,員的理想與信念、忠誠與擔當、奉獻與奮斗得到了最好的詮釋。
上世紀60年代,中國正處于建設發展的艱難時期,特別是工業基礎薄弱,石油工業規模小、產能弱,基本是一張白紙,石油依靠進口,遠遠不能滿足工、農業生產的需要。出身于貧困家庭的王進喜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投入了石油大會戰,創造了英雄業績。
在中國最早的石油基地——玉門油田工作的王進喜,在北京看到公共汽車上背著“煤氣包”,面對國家缺油的情況,立志要為國分憂,為民族爭氣,以把“貧油落后”的帽子摘掉的豪邁決心,投入中國石油大開發的偉大工程。從玉門油田的白楊河大戰到東北平原的松遼石油大會戰,王進喜以主人翁的精神,堅韌不拔的品格,奮斗拼搏的決心和革命加拼命的頑強意志,書寫了人生的輝煌,也為中國石油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鉆井第一線,王進喜以拼命三郎的精神,不怕苦、不怕累,沖鋒在前,吃苦在前,以實干加苦干不斷創造了石油工業發展史上的奇跡。
隨著講解員聲情并茂的介紹,王進喜感人的英雄事跡浮現在我眼前。在玉門油田,王進喜24小時奮戰在井場上,把落后的貝烏5隊由“豆腐隊”變成了一個能打硬仗、能攻堅克難的“鋼鐵鉆井隊”,打下了我國第一口雙筒井,創造了月鉆井進尺5009.47米的全國最新紀錄,被命名為“鉆井闖將”……一件件感人肺腑的事跡,是那樣強烈地感染著現場的每一個人。
(張正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