薊縣最靈驗的寺廟-薊縣哪里有廟
獨樂寺,又稱大佛寺,位于中國天津市薊州區,是中國僅存的三大遼代寺院之一,也是中國現存著名的古代建筑之一。獨樂寺雖為千年名剎,而寺史則殊渺茫,其緣始無可考,寺廟歷史最早可追至貞觀十年(公元636年)。
“獨樂寺”匾額
獨樂寺占地總面積1.6萬平方米,寺內現存最古老的兩座建筑物山門和觀音閣,皆遼圣宗統和二年(公元984年)重建。民國十九年(1930年),獨樂寺因相繼被日本學者關野貞以及中國學者梁思成調查并公布而聞名海內外。
獨樂寺山門(殿)
獨樂寺山門為廡殿頂。脊作鴟尾,青瓦紅墻。南面有匾額曰“獨樂寺”,相傳是嚴嵩手筆。端詳整個建筑的比例權衡,與明清建筑大異,至為莊嚴穩固。在小建筑物上,施以四阿頂,世所罕見。
“觀音之閣”額,李白書
觀音閣剖面圖,梁思成繪
觀音閣位于山門以北,面闊五間(20.23m),進深四間八椽(14.26m)。外觀2層,有腰檐、平坐;內設三層(中間有一夾層)屋頂為九脊殿式樣(清稱歇山頂) 。這座建筑的特色是中空,四周設兩層圍廊,空間構思獨特。臺基為石建,低矮且前附月臺。平面為宋《營造法式》中,稱為"殿堂"結構中的"金廂斗底槽"式樣,并在二層形成六邊形的井口,以容納16m的遼塑11面觀音像。
觀音閣遠景
柱子僅端部有卷殺,并有側腳。上、下層柱的交接采用叉柱造的構造方式。由于上層和夾層的檐柱收進約半個柱徑,在外觀上形成穩定感。位于底層斗拱以上和平坐樓板以下的夾層,在柱間施以斜撐,加強了結構的剛度,它經受了千年來多次地震的考驗,證明結構是合理的。
觀音閣內中央的須彌座上,聳立著高16米的泥塑觀音菩薩站象,頭部直抵三層的樓頂。因其頭上塑有十個小觀音頭像,所以又稱為“十一面觀音”。
斗拱的種類有24種。上檐柱頭輔作(斗拱)雙抄雙下昂,昂尾壓在草栿之下。補間輔作只一朵,下面承以斗子蜀柱或駝峰。
梁架分明栿及草栿兩部分,仍用叉手與托腳。大部天花用平暗,僅當心間中央用八角形藻井。
天王壁畫
1972年1月在觀音閣下層四壁新剝出了十六羅漢和兩天王壁畫。兩天王所執法器和瓔珞上的金飾皆使用了瀝粉。壁畫人物的風格和山云形式、青龍細部都與十一面觀音立像背后的倒坐觀音塑壁相似。十六羅漢下部世俗男像中屢見有元代流行的斗笠帽,許多婦女的衣飾也和山西洪洞廣勝寺元代壁畫的描繪相似。據壁畫的題材和第一尊羅漢下方的供養碑記推測,新剝出的壁畫,為明代中葉重描內層的元代壁畫,而內層元代壁畫的主要內容,又來源于元以前所繪的最內層壁畫。
獨樂寺羅漢像壁畫
獨樂寺羅漢像壁畫
關于獨樂寺寺名的由來有三種說法。其一,因觀音塑像內部支架是一棵參天而立的大杜梨樹,以“杜梨”的諧音而取名;其二,佛家清心寡欲,恪守戒律,獨以普度眾生為樂,故名獨樂寺;其三,傳說安祿山起兵叛唐,在此誓師,因他想做皇帝,“思獨樂而不與民同樂”而得寺名,最后一種說法流傳最廣。
梁思成先生稱獨樂寺“上承唐代遺風,下啟宋式營造,實研究我國建筑蛻變之重要資料,罕有之寶物也。”
以下為獨樂寺與薊縣白塔航拍圖片:
寺院布局圖
其余建筑包括東西配殿、韋馱亭、報恩院、乾隆行宮等為明清遺存(寺院布局見圖)。
遼代山門與屋脊
獨樂寺山門是國內現存最古老的寺院大門建筑。單檐廡殿頂,面闊三間,進深兩間,門道兩側各有一尊遼代泥塑力士像。正脊兩端鴟尾高1.34米,是國內現存于建筑屋頂上年代最早的鴟尾。「獨樂寺」匾額相傳為明朝嘉靖年間權臣嚴嵩所書。
觀音閣
獨樂寺觀音閣是國內現存最古老的樓閣式木構建筑之一。歇山頂,面闊五間,進深四間,上下兩層,中有暗層,通高23米,閣內有一尊16米高的遼代泥塑觀音像。下層內壁有元代繪制、明代重描的壁畫,以十六羅漢和明王像為主題。「觀音之閣」匾額落款「太白」,相傳為唐代詩人李白所書。
觀音閣構件中存在部分舊料,經碳十四測年,最早的可以追溯到隋至初唐。據考證這些舊料來自一座與現存觀音閣規模相似的建筑,很有可能就是唐代獨樂寺的觀音之閣。
獨樂寺地處原薊州古城西北部,南面約300米有同樣建于遼代的薊縣白塔,東面約300米有明清時期的漁陽鼓樓。
位于天津市薊州區白塔寺街8號,又稱「漁陽郡塔」「觀音寺塔」,是一座復合型磚塔,平面八角形,下半部為密檐式,上半部為覆缽式,高約30米。塔身四個正面設門,一真三假,其余四面浮雕碑碣,碑上刻偈語。塔身轉角處有八座小塔,即體現佛祖生平八段經歷的「八大靈塔」。
薊縣白塔剖面示意圖
唐山大地震中白塔遭到嚴重破壞,1983年大修,將塔第一層檐以上拆解重砌。拆解過程中發現塔內有塔,并從塔室內清理出遼清寧四年(公元1058年)石函一件。目前主流觀點認為該塔始建于遼代中期,可能與獨樂寺重建同時,后來在1057年的地震中受損,次年包砌修復并放置石函,明代雖亦有包砌,但大體保持了遼代式樣。
白塔地處薊州古城西南隅,正好在獨樂寺中軸線南側的延長線上,距離獨樂寺山門約320米(如圖所示)。有觀點認為白塔曾是獨樂寺的一部分,稱其為「獨樂寺塔」。
但是通過航拍能看出白塔與獨樂寺朝向略有差異,獨樂寺為南偏西,而白塔接近正南,且寺與塔之間有古城西門內大街相隔,因此白塔最初是否屬于獨樂寺還很難說。
1983年維修時就曾發現塔下有存在地宮的跡象,可能保留著白塔初建時安放的文物,但當時未作進一步發掘。2005年,一伙犯罪分子從附近民房挖地洞盜掘了白塔地宮,雖然后來案件告破,但文物已無法追回,白塔的始建年代恐怕再也無法知曉。
(本文主要圖文來自@莎蘿蔓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