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大河是哪里的故事;大江大河是哪個地方的故事
正在藝術百代美術館進行的“城·長——人民城市主題展覽”上,由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國家藝術基金藝術人才培養項目與藝術百代美術館聯合打造的“城市檔案?城長影像”位于展覽起始處的一層展廳:月票與地鐵卡疊影的交通憑證,城市里待改造的老舊小區與不遠處的高樓映襯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坐在咖啡館門口“望野眼”的上海爺叔……一張張照片從個體攝影角度講述各種各樣的城市“真相”。
跨年齡的體會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城·長”故事,不變的是他們對城市家園的熱愛。逾130件藝術作品匯集于“城·長——人民城市主題展覽”上,它們出自60位跨越年齡層的藝術家之手,其中有前輩藝術名家與高校學生的代際碰撞,也有傳統國畫、油畫與新奇裝置藝術、新媒體藝術的媒材混搭,并不時穿插一些生動的情景營造,通過視覺沖擊力、影像敘事力、主題表現力讓觀眾寄情于展覽之中。
其中顏文樑、朱屺瞻、李詠森、古元、汪觀清等老藝術家的經典之作,周春芽、金江波、汪家芳、丁筱芳、田學森等風華正茂中年藝術家的傾力之作,也匯聚了上海美術大展獲獎作品、ART+100青年藝術家計劃推薦作品及來自全國多所高校的大學生優秀藝術作品。眾多藝術家在跨越數十年的生活背景下,講述不同時代的“城長”故事,讓展覽儼然成為一部“人民城市”的視覺圖典。
對于本次展覽“城·長”的主題,展覽聯合策展人汪家芳有獨到的體會:“‘城·長’展覽展示人和城市精神同步成長的內涵,講一座城市的慢慢長高,它不是圖解式的,而是能夠和觀眾對話。在這里,人們能夠聯系到自己的生活,可以看到父輩的生活、展望未來的生活,這就是藝術的感染力。”
一城青山綠水
許多作品呈現的是新時代的城市風采,其中不少專為展覽而創作,此次首度與觀眾見面。
從小在石庫門中長大的丁筱芳、丁陽父子以不同年代對上海城市發展的成長體會,聯手創作了寬3.8米的巨幅畫作《江河恒流·上海恒新》,深情描繪孕育上海城市發展的“一江一河”。畫筆為整個城市披上綠裝,取青綠山水之意,繪出一座充滿希望之城,畫中既能找到一大會址、上海歷史博物館、上海郵政總局大樓、千安千樹等一眾城市地標,也將龍舟賽、單車少年、旅游觀光大巴等濱水兩岸的生活風貌一一融入。
圖說:《江河恒流·上海恒新》
在上海足不出戶的日子里,久居山間的畫家田學森開始回望家鄉、描繪城市,他構思了一幅城市主題的作品《晨曦》,構圖中城市占畫面三分之二,金黃的天空,淡藍紫色的城區,反射天光與大廈倒影的浦江水面,筆觸生動活潑,畫面朝氣蓬勃。逆光下藍紫色的暗部逐漸加重,天空橘紅色朝霞的飽和度也同步增加,整體畫面由淡雅轉化為壯麗。田學森說,自己筆端呈現的,是等待疫情的好轉和日出的霞光萬道。他期待早日迎來城市和人們吉祥安康,恢復往日的秩序與神采。
圖說:《日出東方》
藝術開進社區
毗鄰松江大學城,藝術百代美術館從去年開館伊始便找準定位:專注于紅色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成為大眾尤其是廣大學生親近主題藝術的美育大課堂。為貼近Z世代的審美偏好,由多方協同打造、作為上海市教委參與主辦的重點文教結合項目的“城·長”展著實花了一番心思。
據悉,展覽后續還將通過系列活動邀請參展藝術家作為講述者,從畫作創作者與城市發展親歷者的視角與青少年一同分享“城?長”的故事。此外,展覽也將面向全市大、中、小學生開展“我的城市?我的家”人民城市青少年 VLOG 創意視頻征集及“城市微改造”創意方案征集活動。同時,展覽將選取美譽度較高的作品進行館外展示,并采用紅色大巴移動美術館形式進校園、社區、商圈進行全市巡展,輻射到美術館外的更多區域和人群。(新民晚報記者 徐翌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