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烏斯懷亞燈塔(柜臺一次取款能取多少)
提起燈塔,不少人會立刻聯想起“浪漫”“唯美”等詞匯,畢竟,在很多電影電視劇里,那些賺足眼淚的劇情中或多或少都有燈塔的影子。燈塔最初是為了給航海的船只指明方向,無論風霜雨雪,都默默地屹立在海岸邊,正是因為如此,燈塔所代表的對感情堅守和忠貞的形象在很多文學作品中都能一窺一二,如弗吉尼亞·伍爾夫的《燈塔行》和M.L.斯特德曼的《海洋之光》。如今,雖然先進的科技和儀器取代了部分燈塔的“職位”,但這些在浪潮中依舊歷久彌新的燈塔依舊散發著迷人的懷舊復古情調。
英國,比奇角燈塔
比奇角燈塔位于英吉利海峽東蘇塞克斯海岸,高43米,是英國領港工會建造的最后一座傳統風格的海中燈塔。比奇角燈塔建于1902年,主要為了提醒船只注意岸邊懸崖。因為燈塔所處的比奇角云崖巖石結構不穩定,海風、海浪常年的侵蝕,時不時會有巖石從懸崖坍塌落下。燈塔主體部分的外墻涂刷了紅白條紋,為的就是讓鮮艷的顏色提醒過往船只注意落石。
圖源:Beachy Head Lighthouse Instagram
建造比奇角燈塔共使用了3660噸花崗巖,自投入使用起,這座紅白條紋的燈塔一直由三名燈塔管理員管理,尤其在惡劣的天氣里,管理員要輪番上崗保證塔頂的燃料轉燈明亮如晝。1975年,電力公司為燈塔安裝上了第一盞電燈,1983年時,燈塔實現了自動化,燈塔看守人們戀戀不舍地離開了崗位。1999年時,一塊墜落的巖石砸斷了連接燈塔的電纜,當地決定為燈塔更換并升級燈具和霧燈信號。如今的比奇角燈塔,紅白條紋依舊艷麗如常,在潔白的云朵和蔚藍的海水映襯下,顯得愈發古樸典雅。
美國,埃爾·德萊德巖燈塔
位于阿拉斯加的埃爾·德萊德巖燈塔地處林恩運河的入口,是阿拉斯加州最古老的燈塔,1906年6月1日投入使用。鑒于當時林恩運河的商業價值,從1902年至1906年,美國燈塔委員會在河上建了4座有人值守的燈塔。早在1905年的時候,美國燈塔委員會就已經批準了埃爾·德萊德巖燈塔的方案,還希望在嚴冬來臨之前完成燈塔的修建,無奈,肆虐的風雪和惡劣的天氣讓燈塔直到1906年才完工。
圖源:Eldred Rock Lighthouse
這座木質結構的燈塔高17米,頂部的轉燈采用了當時較為先進的透鏡和棱鏡,能交替產生紅白閃光。燈塔所在的小島周圍是層疊起伏的無盡雪山,白雪皚皚的群峰注視下,燈塔好似一位孤獨又執著的守望者,不少科幻迷還將這座雪山冰河間的燈塔視為“純凈之地”,幻想著當無名病毒摧毀地球時,這里將是最后一方家園。
新西蘭,雷因加角燈塔
守護著南太平洋和塔斯曼海來往船只的雷因加角燈塔,坐落在新西蘭北島的北岸頂端。雷因加角號稱新西蘭最北的岬角,而最北的岬角應該是位于其東邊的薩爾維崖,但是由于雷因加角是新西蘭著名的1號公路起點,所以人們更喜歡把雷因加角說成是新西蘭的最北端。除此之外,雷因加角還被毛利人視為“靈魂回到故土”的地方。因此,立在這里的燈塔被人們寄托了很多寓意:希望出海之人平安歸倆;希望離世的人們魂歸故土。
圖源:Newzealand
雷因加角燈塔建于1941年,并于當年5月首次點亮,它是新西蘭建造的最后一盞設有管理員的燈塔。1987年,燈塔實現了完全自動化,由威靈頓總部遠程監控。雖然燈塔本身不對公眾開放,但絲毫不影響燈塔成為新西蘭的標志性建筑物之一。這座10米高的燈塔,每年都是社交網絡上的打卡聚集地。
挪威,敦南燈塔
敦南燈塔坐落在奧斯陸附近的海灣,位于比格迪半島南端海面。從空中俯瞰,燈塔和所在島嶼好似一艘在水中靜止的小船,瀲滟的湖光水色一圈一圈蕩漾到燈塔底部,好似戀人間在竊竊私語,又好似密友一直在話敘往昔。
圖源:visitnorway
敦南燈塔最早可以追溯到1874年,1956年,燈塔進行了現代化改造,實現了自動化?,F在的敦南燈塔是一家燈塔主題餐廳。每逢節假日,來自奧斯陸的居民就會結伴乘船來到燈塔,聽著水波拍打岸堤的聲音,品嘗著鮮活美味的食物。
澳大利亞,奧特維角燈塔
維多利亞州阿波羅灣的奧特維角燈塔建于1848年,是澳大利亞現存最古老的燈塔,也是澳大利亞連續“服役”時間最長的燈塔,在工作了146年后,于1994年1月正式“退役”。19世紀時,來自歐洲、亞洲和北美的移民在海上漂了幾個月后,奧特維角是他們見到的第一塊陸地,而正是奧特維角燈塔為他們提供了登陸的希望。
圖源:Cape Otway Lightstation
如今的奧特維角燈塔早已被設計成了一座博物館,而旁邊的守護人小屋則被改造成了酒店。燈塔里有電報機和雷達設備,站在90米高的塔頂上,狂野的海洋翻滾著波濤,你可以想象當年的燈塔承載著為多少人指明方向的重任。奧特維角燈塔還是觀看鯨魚的好地方,每年的6-10月,遷徙的鯨魚會游到離海岸很近的地方,能從燈塔上一覽無遺。
西班牙,大力神燈塔
大力神燈塔是一座古羅馬燈塔,位于西班牙西北部加利西亞的科盧納半島上。燈塔建于公元2世紀,200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其是“世界上唯一保存完好、且仍被用于指示海上信號的羅馬燈塔”。關于燈塔起源的傳說,幾千年眾說紛紜。據說,大力神赫拉克勒斯在科盧納半島附近苦戰3天3夜,終于殺死了巨人暴君格里昂。赫拉克勒斯揮舞戰斧砍下了格里昂的頭顱,并下令建起一座燈塔,永遠地鎮壓住這個魔鬼君王,這座燈塔就是大力神燈塔。也有傳說稱,大力神燈塔是仿造亞歷山大燈塔而修建,作為獻給羅馬戰神馬爾斯的禮物。
圖源:Visit Coru?a
55米高的大力神燈塔在1791年進行了翻修,守護著倍大西洋的海岸。圍繞著燈塔的一圈圓形步道,讓人們能近距離欣賞這座屹立了千年的燈塔。
馬耳他,里加索里燈塔
得天獨厚的戰略位置和天然的深水良港,讓馬耳他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馬耳他海岸邊的各種建筑,也多以防御警示作為首要功能。全球熱播的電視劇《權力的游戲》中不少場景就是在馬耳他的古堡中取景。
圖源:Valletta_News
位于瓦萊塔海港入口東側的里加索里燈塔,建于1908年,至今仍在運行。瓦萊塔海港是馬耳他較為繁忙的港口之一,燈塔就在入口的位置,靜靜地觀望著來來往往的船只,彰顯著欣欣向榮。
丹麥,魯珀杰克·努德燈塔
魯珀杰克·努德燈塔是一座廢棄的燈塔,位于丹麥北部的日德蘭半島一個海拔60米的懸崖上。1899年,燈塔開始修建,1900年12月燈塔首次被點亮。然而,由于流沙的不斷堆積和海岸的持續侵蝕,魯珀杰克·努德燈塔在1968年8月停止運作。
圖源:Rubjerg Knude Lighthouse Facebook
一開始,燈塔及燈塔旁的附屬建筑被改造成博物館和咖啡館,可是不斷移動和堆積的沙子使附屬建筑在2002年也被迫放棄,并于2009年被拆除。令人惋惜的是,建筑學家在考察后認為,預計到2023年,這座百年燈塔將會最終沉入海中,與它守望了一世的蔚藍波濤融在一起。
愛爾蘭,法納德角燈塔
法納德是一個位于愛爾蘭多尼哥郡北部海岸的半島,地處斯威利湖和馬爾羅伊灣之間。法納德(Fanad)在古蓋爾語中意為“傾斜的地面”,斜切著進入大西洋的海岸,張牙舞爪的裂縫,著實讓人感受到了這篇土地的崎嶇不平。在法納德的海岬上,矗立著一座發出柔和溫暖燈光的燈塔,靜觀著大西洋的狂野,看著滔天的巨浪好似野獸一般,一遍遍地試圖撕開礁石林立的海岸。
圖源:Donegal’s Daily
19世紀中期,愛爾蘭掀起了一波建燈塔熱潮,年間陸續修建了40多座燈塔,這些燈塔在風光大限了一個多世紀后,逐漸被更先進的科技儀器取代,很多燈塔都被改造成了博物館、旅社或是咖啡廳和酒店。而法納德角燈塔,直到現在仍在孜孜不倦地工作著。沿著燈塔內螺旋式的樓梯登塔,你將收獲來自大西洋最令人敬畏的自然風景。
美國,老洛瑪角燈塔
老洛瑪角燈塔位于加利福尼亞科羅納多半島,地處美洲大陸最西南的陸地洛馬岬上。1542 年,葡萄牙人若奧·胡德利格斯·卡布里奧(Juao Rodriges Crabrillo)航行到了圣地亞哥灣發現此地。這也是歷史上記載,歐洲探險家第一次在美國西海岸的登陸地點。為了紀念這一歷史事件,專門修建了紀念公園,老洛瑪角燈塔就位于公園內。
圖源:Old Point Loma Lighthouse
老洛瑪角燈塔由美國于1855年建造,是紀念公園中的最高點,高154米,可以俯瞰整個圣地亞哥城的港口及市中心、科羅拉多島及美國海軍基地。天氣晴朗時,還可以暸望到太平洋及墨西哥的邊境城市。1891年,燈塔停止運營,海拔較低的新洛瑪角燈塔接手了它的工作。如今的老洛瑪角燈塔是一個博物館,講述著曾見證過的波瀾壯闊。
斯里蘭卡,東德拉角燈塔
東德拉角燈塔位于斯里蘭卡最南端的東德拉海岬,是斯里蘭卡最高的燈塔,也是東南亞最高的燈塔之一。燈塔以臨近的東德村命名,在當地僧伽羅語中,“Dondra”是“眾神之城”的意思,象征著燈塔由眾神執掌,保護著一方海域的安全。
圖源:Dondra Head Lighthouse Instagram
東德拉角燈塔高49米,由詹姆斯·尼古拉斯·道格拉斯爵士設計,英國皇家燈塔服務處的威廉·道格拉斯建造,于1887年11月啟用。燈塔使用的所有建筑材料,包括磚和鋼都是從英國進口的。1890年3月,東德拉角燈塔完工并正式投入使用,開始了它指明航向的一生。
日本,神奈川天文臺燈塔
神奈川天文臺燈塔,更為人熟知的名字叫“江之島的海蠟燭”。第一眼看到這座現代化的燈塔時,你斷然不會將其和燈塔聯系到一起,畢竟其上寬下窄的造型和傳統的燈塔大相徑庭,這樣的外觀會讓你想到火炬、天文臺、電視塔,但燈塔一定不在你的名單里。
圖源:Enoshima Sea Candle Instagram
江之島的海蠟燭于2003年完工,是為慶祝伊諾島電氣化鐵路建成100周年而建造的。從遠處看,燈塔鋼鐵鏤空又螺旋的外形,好似魚骨架。白天的燈塔看著好像個頭不大,除了被鋼結構包裹的螺旋扶梯,沒有太多花里胡哨的裝飾??傻搅送砩?,燈塔就變身了,在燈光的照射下映出不同顏色,百變迷人。
愛沙尼亞,科普燈塔
科普燈塔位于愛沙尼亞西部的希烏瑪島最高的山頂上,燈塔本身高36米,山丘68米的高度,使其成為波羅的海沿岸的最高建筑物。科普燈塔世界上最古老的燈塔之一,自1531年建成以來一直在使用。燈塔的建造本應在1500年夏天開始,可由于戰亂、瘟疫、建筑負責人離世等一系列事件,燈塔直到1531年才完工。一開始燈塔的名字叫“上達格羅特燈塔”,源自瑞典語,后來改成了以愛沙尼亞語命名的科普燈塔。
圖源:K?pu Lighthouse Instagram
19世紀時,科普燈塔進行了重建,現在看到的樣子正是那個時候修建的。最初,塔的底部是堅固的石頭,塔內沒有任何房間,要登上燈塔的頂部,需要借助外部的木樓梯到達。重建后,守燈者能居住在燈塔里,一座鐵樓梯能讓守燈者不被風雨淋濕地在內部爬上塔頂。
阿根廷,埃萊烏爾斯燈塔
在阿根廷南部火地島,距離烏斯懷亞城以東5海里的地方,矗立著一座紅白相間的燈塔。烏斯懷亞被稱為是“世界盡頭的城市”,電影《春光乍泄》主角最后到達的地方就是這里,影片中說,失戀的人來到這里,看到世界盡頭的燈塔,就會將一切煩惱拋之腦后,重新來過。畢竟,看似盡頭的終點,可以是下一段人生之旅的起點。
圖源:Les Eclaireurs Lighthouse Instagram
這座近乎圓錐形的燈塔,高11米,沒有一扇窗戶,只有通過一扇朝西的門才能進入。燈塔所在的島嶼名叫埃萊烏爾斯島,燈塔也因此而得名。燈塔于1920年投入使用。在阿根廷人眼中,埃萊烏爾斯燈塔是一座位于“世界盡頭的燈塔(Faro del fin del mundo)”,在燈塔上瞭望遠方,翻滾的浪花拍打著岸邊,讓人感覺一切觸手可及卻又遙不可及。
法國,普洛馬納克燈塔
普洛馬納克燈塔是一座位于法國布列塔尼半島的燈塔。燈塔由粉紅色花崗巖組成,指引船只開往普洛馬納克港。第一座普洛馬納克燈塔建于1860年,在1944年時因為戰爭而被徹底摧毀,現在看到的燈塔是在1946年在原址重建的。由于燈塔擔任著繁忙港口的指示作用,燈塔不對公眾開放。
圖源:Ploumanac‘h lighthouse Facebook
站在燈塔所在的赤紅色礁石上,感覺身處在魔幻世界。嶙峋怪異的巖石毫不客氣地隨意在海岸邊畫地為營,鈷藍色的海水溫柔地親吻著這些跋扈的礁石,時不時傳來的海鳥叫聲,劃破了這片安靜的景致。
德國,林道燈塔
林道是德國巴伐利亞州的一個小城,位于德國瑞士和奧地利的交界處,地處博登湖邊上。在林道海港入口處,有一座34米的燈塔,最初,林道海港和燈塔是為了打通路德維希站南北向通道、實現水路和陸路聯運而修建的,燈塔的正面還有一個時鐘,提醒著貨運老板們爭分奪秒地運輸貨物。
圖源:Lindau Lighthouse Instagram
林道燈塔建于1853年至1856年,1856年首次點亮,它是在12年修建的燈塔原址上重建的。剛開始的時候,燈塔以石油為燃料,守燈人必須寸步不離地看著鍋爐,以免發生火災。之后,燈塔的燃料換成了天然氣、電力,后來,上世紀90年代初實現了自動化。如今的燈塔已經變成了一處觀光景點,泛舟湖上的游人在領略湖光山色的同時,還能和這座古韻悠悠的燈塔合影拍照。
意大利,圣喬治·馬喬里燈塔
在威尼斯的圣喬治·馬喬里島上,有一座建于1566年至1610年間與島同名的教堂,古典的文藝復興風格在教堂中隨處可見,明亮的白色大理石在和高高聳立的鐘塔,與閃閃發光的藍色水面相互交映,好似天堂。著名畫家莫奈在此游時,被這驚艷的美景吸引,創作了《黃昏中的圣喬治·馬喬里》。
圖源:San Giorgio Maggiore Instagram
似乎是為了不讓這靜謐的景象不被擾亂,亦或是想為這如畫美景再增添些動感,與圣喬治·馬喬里教堂隔河遙望的島嶼入口處,有一座優雅的燈塔。米白色的外墻,沒有浮夸的裝飾,簡單明了的造型,卻給了在夜幕中航行的船舶最質樸真實的溫暖。
巴西,巴拉燈塔
巴西巴伊亞州的薩爾瓦多城南部,有一座建于1690年代的古老堡壘——圣安東尼奧·巴拉堡(Forte de Santo Antonio da Barra),而它更常被當地人稱為巴拉燈塔。作為南美洲最古老的燈塔,巴拉燈塔建造的歷史甚至早于薩爾瓦多城。現在的巴拉燈塔是巴伊亞州的航海博物館,里面陳列著葡萄牙航海時代的遺物和展品,一些超過0年歷史的物件,講述了那個輝煌的時代。
圖源:Farol da Barra-Salvador de Bahia
巴拉燈塔的外墻由黑白條紋組成,從燈塔頂部眺望,一望無垠的大西洋鋪滿了目之所及之處,不停翻起的浪花和拍在岸邊的聲音,好似在喃喃著當年大海與航行者間的英勇故事。
蘇格蘭,貝爾巖燈塔
貝爾巖燈塔位于蘇格蘭安格斯海岸,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海上礁石燈塔。它建于1807年至1810年之間,距安格斯海岸以東18公里,因為燈塔所在礁石名為“貝爾”而得名。在貝爾巖燈塔建成之前,很多船只因撞上安格斯海岸的暗礁而沉沒,這片海域也被當時的航海者稱為“死亡之地”。
圖源:Bell Rock Lighthouse Instagram
1799年,一位名叫羅伯特·史蒂文森的工程師向當局建立一座燈塔,以此提醒過往船只避開暗礁。但該項提案由于耗資巨大被擱置了。1804年,英國海軍約克號軍艦在安格斯海岸附近觸礁沉沒,這起悲劇最終推動了貝爾巖燈塔的修建。最終,1811年,35米高的貝爾巖燈塔首次亮燈,人們在55千米之外就能看到其發出的警示燈光。從此之后,貝爾巖燈塔屹立在礁石上200多年,似衛兵一般保護者航行船只的平安往返。
愛沙尼亞,基普薩雷燈塔
人們印象中的燈塔即使高度、外形、顏色各異,但至少都筆直矗立,可在愛沙尼亞的薩勒瑪島上,卻有一座傾斜的燈塔——基普薩雷燈塔。其實,在1933年燈塔建成時,這座25米高的建筑筆直挺拔,航行在波羅的海的海員都能通過它確定方位。
圖源:Kiipsaare Lighthouse Instagram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海水的常年侵蝕不斷掏空燈塔附近的泥沙,鋼筋混凝土建成的燈塔由于缺少支撐地面而開始傾斜。到了90年代,基普薩雷燈塔傾斜進一步加劇,也因為如此,燈塔被廢棄了。從海上望去,基普薩雷燈塔好似搖搖欲墜的危樓,在不停卷起白沫的浪潮拍打中,更顯得孤獨無助。即便如此,基普薩雷燈塔依舊毫不動搖地扎在原址,如同一位剛毅的衛兵,守護著海島。
ID
globaltraveler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