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黃河索道攻略(蘭州黃河索道怎么買票)
蘭州是甘肅省的省會,古稱金城,已有兩千多年的建城史,自古就是“聯絡四域、襟帶萬里”的交通樞紐和軍事要塞,以“金城湯池”之意命名為金城。在西北旅游中,蘭州既是甘肅青海大環線的出發地,也是隴南甘南小環線的收官地。2023年6月9日,我們結束了拉卜楞寺和桑科草原的游覽后,來到了蘭州。
蘭州不僅僅是西北旅游的中轉站,境內也有眾多不錯的旅游資源,其中黃河風情線就是最具特色、最有代表性的一個。黃河是中華文明最主要的發源地,中國的母親河。萬里黃河流經多個城市,其中只有蘭州是唯一被黃河穿城而過的省會城市。為此蘭州市以黃河兩岸風光為依托,依山就勢,打造了一條黃河風情線,被南來北往的游客稱為蘭州外灘。
因為我們是6月10日下午的返程票,所以明天還有半天的游覽時間,游覽的就是以黃河鐵橋、蘭州水車園和黃河母親雕塑為代表的蘭州黃河風情線。
翌日上午9時30分,我們首先來到了位于蘭州濱河路中段的黃河鐵橋。黃河鐵橋建于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是蘭州歷史最悠久的古橋,也是5464公里黃河上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橋梁,因而有“天下黃河第一橋”之稱。
鐵橋長兩百多米,寬約七八米,仍然保持了一百多年前修建時的黑色鐵架橋身,顯得古樸厚重。鐵橋南側橋頭處有一塊刻有“黃河第一橋”的石碑,黑底金字,古色古香。碑的背面記錄著鐵橋的建造過程:“始建于清光緒年間,由美國橋梁公司設計、德國承建、中國工匠施工的合作模式建造,共花白銀36萬余兩”。每天來來往往的游客都會在此停留,與這塊石碑合影,作為到蘭州的留念。
鐵橋上端,有“中山橋”三個金色的大字。民國十七年(1928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蘭州黃河鐵橋始稱為中山橋。
黃河鐵橋是中國近代史上蘭州市、甘肅省乃至整個西北地區第一座引進外國技術建造的橋梁,這一特殊的建設背景及建設年代使蘭州黃河鐵橋變成了研究近代歷史的一把鑰匙,在中國的建筑歷史上占有獨特的地位,其觀賞價值、歷史和文物價值,已遠遠大于它的交通價值,成為黃河風情線上最引人注目的一道風景線。
蘭州黃河鐵橋建成之前,這里有座浮橋。浮橋始建于明洪武年間,名為鎮遠橋,今尚存建橋所用鐵柱一根高達三米,重約數噸,上有“洪武九年”字樣。和黃河鐵橋一起,成為國家級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鐵橋古渡老斜陽,塔影河聲尋舊夢”,滔滔黃河,悠悠大橋。中山橋橫亙于黃河之上已逾百年,它見證了蘭州的歷史滄桑,也成為了如今的旅游網紅打卡地。
對岸是依山而筑,白塔高聳,飛檐紅柱,樹高林密的白塔山公園。白塔與黃河鐵橋構成雄渾壯麗的畫面,成為蘭州市的象征之一。遺憾的是因為時間原因,只能與其失之交臂了。
我們沿著黃河南岸步行道一路向西游覽,沿途綠樹成蔭,涼風習習。黃河索道、西游記雕塑、彩虹橋等景觀一一掠過。
20多分鐘后,來到了蘭州水車園。水車園是黃河風情線上最具蘭州地方特色的景點之一。
園內由雙輪水車、圍堰、水磨坊服務室和游樂區組成。
蘭州水車,又叫天車、翻車、灌車、老虎車,歷史悠久,外形奇特,起源于明朝,是蘭州市古代黃河沿岸最古老的提灌工具。
蘭州水車被稱為水車中的巨無霸,外形酷似古戰車的車輪,輪輻大的在20米左右,最小的也在10米以上,可提水15米—18米,一部水車能灌溉數百畝田園。1952年,蘭州有水車252輪,黃河兩岸更是水車林立,總提灌面積達10萬畝。當時蘭州市的水車之多是號稱“水車之城”的敘利亞哈馬市水車最多時候的8倍,成了當時世界上真正的“水車之都”。
水車園內還有一個羊皮筏子碼頭。“古老水車悠悠轉,羊皮筏子賽軍艦”,這是蘭州當地流傳的兩句順口溜。羊皮筏子是西北地區黃河沿岸的一種最原始最古老的擺渡工具,用羊皮或牛皮制作。因為制作簡單,成本低廉,使用方便,加上黃河上游大部分地方為牧區,羊皮來源廣泛,羊皮筏子便成了黃河上具有悠久歷史的渡河工具。
“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如今在滔滔黃河中逐波踏浪的羊皮筏子成為了蘭州一道獨特的景觀。
走出蘭州水車園,我們繼續向西游覽。黃河之濱河水滔滔,垂柳依依,蘭州是個慢節奏的城市,沿途有不少當地人坐在岸邊樹蔭下,享受著河水的愛撫和陽光的親吻。
來到了小西湖公園北側的黃河母親雕塑下。黃河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有關黃河母親的雕塑作品全國為數不少,但是舉國公認,蘭州這座是最漂亮、最具有藝術價值的。
雕塑由甘肅著名的雕塑家何鄂女士創作,長6米,寬2.2米,高2.6米,總重40余噸,由“母親”和“嬰兒”組成構圖。分別象征了哺育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不屈不撓的黃河母親,和快樂幸福、茁壯成長的華夏子孫。母親秀發飄拂,神態慈祥,身軀頎長勻稱,曲線優美,微微含笑,抬頭微曲右臂,仰臥于波濤之上;右側依偎著一裸身男嬰,頭微左顧,舉首憨笑,顯得頑皮可愛。
雕塑以母親的博大、坦蕩、慈愛、端莊,象征著黃河作為中華民族孕育者的母親形象,也象征著中華民族源遠流長、氣度大方、不斷創造文明的時代精神。
雕像從神態到寓意,再到她的雕塑選材,每一個步驟都蘊含了我國千年來的文化底蘊。比如雕塑下基座上刻有的水波紋和魚紋圖案,源自甘肅古老彩陶的原始圖案,反映了甘肅悠久的歷史文化和黃河流域的先民們對自然現象敏銳的觀察力,說明了中國人內在的實力。又如雕塑為什么不用漢白玉這種上好的材料來雕刻,而是用花崗巖,那是因為花崗巖的顏色更趨近于黃河水的顏色,更是我們炎黃子孫的膚色。
“黃河母親”現已經成為蘭州的標志性雕塑,代表著蘭州形象,也成為了蘭州黃河風情線上的最主要的網紅打卡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