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到榆林窟怎么坐車,敦煌到榆林窟怎么走
榆林窟第2窟位于東崖下層,建于西夏。洞窟的開鑿仍沿襲唐以來的覆斗形形制,窟內壁畫保存西夏原作,正中佛壇上騎青獅的文殊等塑像經清代重修。洞窟的開鑿年代屬西夏(公元11—13世紀)。西夏是由黨項人建立的以興慶府為中心,統一西北小區域的一個少數民族政權,建國190多年,是古代西北地區非漢民族政權中歷時最長的一個。西夏建國后,大量吸收中原漢文化,尊孔崇儒,并仿照漢字創立了西夏本民族的文字—西夏文,而且西夏兩代帝王李德明、李元昊都是佛教的崇信者。西夏王國為我們留下了許多精美的佛教藝術作品。榆林窟第2窟就是一個具有代表性的洞窟。
洞窟內,覆斗形頂的中央繪團龍藻井,從構圖到繪畫都很有創意,其南北壁繪有說法圖,在西壁門兩側各保留了一幅水月觀音畫像,其繪制之精美,是西夏壁畫中的上乘之作,也是敦煌石窟水月觀音畫像中最精美的,經常被人們所稱道。
水月觀音畫像在敦煌壁畫中出現了許多幅,保存在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東千佛洞以及肅北五個廟中,現存五代、宋和西夏繪就的有二十七幅,在晚期敦煌石窟藝術中占有重要地位。水月觀音是觀音的三十三種化身之一,因其所繪觀音靜觀水中月而得名。“水月觀音”為中唐時宮廷畫師周昉所創,由于這種新的形象深受人們的喜愛而廣為流傳,甚至傳入朝鮮和日本。據說供奉水月觀音像可消災去禍,也是水月觀音廣為流傳的一個原因。
北壁所繪這一身水月觀音,在月色朦朧中正悠閑自若地靜座在寶座上,猶如一位華貴的貴夫人,身靠山石,山后有竹林環繞,觀音被籠罩在透明的光環中,正昂著頭,望著天邊那輪被云彩遮擋的彎月,面前有流水淙淙,水中盛開著朵朵的蓮花,似乎正沉浸在這個月夜幽靜的世界中凝神遐思,又似乎聆聽著世間的疾苦,以慈悲的胸懷隨時去解救受苦受難的人們脫離苦海。在畫面右側正中還繪制了一個天真可愛的善財童子,正騰云駕霧的趕來向觀音朝拜,右下角繪出的是有名的唐僧取經圖。
整個畫面是以一種清新淡雅的石青,石綠等冷色調來表現,顯得寧靜素雅。這里的水月觀音畫像不僅僅是作為人們禮拜的對象,而且也成了人們欣賞的對象。人們看到這樣的畫面可領悟到一種深曠清凈的意境,這種意境似乎能使人丟棄心中的一切雜念,陷入凝神遐思之中,這是個多么美妙的世界啊!這樣的一種意境,這樣美妙的世界,怎能不打動每一位的信徒,怎能不去信仰和崇拜呢?這幅畫以刻意表現出的色彩與形象美來吸引人們,恰恰符合了封建社會文人及“禪宗”思想所追求超然濁醒,遠離塵囂的情趣和意境,也將“佛國天界”借助于畫匠之手淋漓盡致的表現了出來。史傳唐代名畫家周昉善寫水月觀音像,詩人白居易看到后驚嘆不己,并為此屬詩:“凈綠水上,虛白光中,一睹其下,萬緣皆空。……”
在門南側還保存了一幅水月觀音,也很精美,但畫家筆下的這幅水月觀音與另一幅相比又截然不同,特別是畫中的巖石,翠綠和云彩等具有濃厚的裝飾性,而且對稱統一,畫中描繪山水的方法充分體現了南宋山水畫技法特點,堪稱佳作。
來源:敦煌研究院,作者:朱曉梅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號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