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瓦那大學的知名校友—哈瓦那大學相當于國內(nèi)
作者:
黎志濤,東南大學建筑學院教授。
本文摘自《志同道合的畏友—— 紀念梁思成先生、楊廷寶先生誕辰120周年》,原文刊登于《建筑師》雜志2021年10月刊,總第213期P112-118。頭條版已略去文中所有注釋、圖片來源、參考文獻等信息,正式版本以原文為準。
在梁思成、楊廷寶誕辰120周年之際,本文敘述了兩位業(yè)界宗師在共同成長、成就、成功的一生中,彼此情同手足、肝膽相照的感人故事,以激勵后學向先輩學習他們的愛國情懷、敬業(yè)精神、專業(yè)素養(yǎng)和高尚人格。
目錄概覽
- 一、初識清華
- 二、志向相同
- 三、再聚賓大
- 四、牽線東大
- 五、共事北平
- 六、心系學社
- 七、聯(lián)手教育
- 八、活躍建壇
- 九、共濟悲歡
- 十、訣別
梁思成先生與楊廷寶先生是中國建筑界的一代宗師,也是中國建筑教育界的一面旗幟。兩位先生在各自的事業(yè)奮斗中都曾歷經(jīng)艱難的探索而付出畢生的心血,并與我國第一代建筑大師和建筑教育先驅(qū)們共同開創(chuàng)了中國現(xiàn)代建筑創(chuàng)作的先河,打開了用現(xiàn)代科學方法研究中國古代建筑的大門,也揭開了中國近代建筑教育的序幕,為中國的建筑事業(yè)和建筑教育的發(fā)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今年,適逢梁思成先生與楊廷寶先生誕辰120周年之際,謹以此文幫助讀者了解兩位先生成長、成就、成功的人生,追述二人情同手足、肝膽相照,成為畏友的故事。
▲梁思成與楊廷寶
引言
楊廷寶與梁思成雖同年出生,但楊廷寶生在河南南陽東南郊白河岸邊的趙營村。童年的苦難與寡歡使楊廷寶寡言內(nèi)向。而梁思成生在日本東京,在優(yōu)渥的生活和開明的環(huán)境中長大的梁思成,性情開朗,至老未變。
那么,家庭背景、生活環(huán)境、個人境遇差別如此之大的他倆是怎樣走到一起,成為志同道合的畏友呢?
一、初識清華
1915年,少年梁思成和楊廷寶同時考入清華學校。但是,楊廷寶入學考試成績優(yōu)異,遠超出一般考生的水平,學校因材施教,讓其插班到三年級。于是,楊廷寶高出梁思成兩級,卻與聞一多同班了。
但是,共同的興趣與愛好使梁思成與楊廷寶在課外相遇、相識。當時的清華學校,對學生的課外活動極力提倡自主、自由、開放。于是,各類課余興趣小組應運而生,各種課外活動如火如荼,各樣學生自辦刊物方興未艾。梁思成喜歡爬繩跳高,曾在學校運動會上得過跳高第一名;楊廷寶則喜歡耍棍舞劍,是學校拳術(shù)隊隊員,曾獲校劍術(shù)比賽冠軍。梁思成酷愛音樂,曾是清華管樂隊隊長,并擔任第一小號,還擅長短笛;楊廷寶曾參加校兵操軍樂隊訓練。他倆還有一個共同的愛好——繪畫。楊廷寶和聞一多在高等科時,因沒有美術(shù)課而發(fā)起組織清華美術(shù)社后,梁、楊二人不但在美術(shù)社共同切磋畫技,而且還先后在《清華周刊》擔任繪圖員,并在“研究文學、音樂及各種具形藝術(shù)底團體”[起名美司斯(The Muses)]同活動。
▲聞一多和楊廷寶發(fā)起組織的清華美術(shù)社。立者:左第五位梁思成,左第七位美術(shù)教師斯達女士,左第八位童寯。此時,楊廷寶剛留洋
二、志向相同
楊廷寶選擇建筑學作為他日后的事業(yè),與在清華讀書的經(jīng)歷有關(guān)。那時,學校正在建造大禮堂、圖書館、體育館和科學館四大建筑,由美國建筑師茂飛(Henry K. Murphy)根據(jù)他所制定的第一個清華校園規(guī)劃而設計。而清華校園規(guī)劃的路網(wǎng)、管網(wǎng)設施和其他校舍的建造,則交由中國第一位留學美國、學成回國的駐工地建筑師莊俊負責。楊廷寶經(jīng)常到莊俊的辦公室看他畫圖,或者在工地上看工人們怎樣挖土、打樁、砌墻,這些都給楊廷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楊廷寶還經(jīng)常看到另一位建筑師在工地上介紹圖樣,監(jiān)理施工。快畢業(yè)時,楊廷寶與他交談了一次,才更知曉建筑設計這一行,既有應用科學,又有自己喜歡的美術(shù),便下定決心,要學莊俊建筑師干的這一行了。而梁思成選擇建筑學是因為受到林徽因的影響,她在1920年隨父歐洲之行中,酷愛西方建筑藝術(shù),而決定將成為建筑師作為一生志向。
▲建造中的國立清華大學大禮堂(1917—1921年)
1921年,楊廷寶到美國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藝術(shù)學院建筑系深造。兩年半后,于1924年2月16日以優(yōu)異的成績提前半年修滿學分,并獲得學士學位畢業(yè)。而梁思成于清華畢業(yè)時因傷養(yǎng)病一年直到楊廷寶畢業(yè)這一年的9月才進賓大,此時,楊廷寶已經(jīng)在繼續(xù)攻讀碩士學位了。如此一來,楊廷寶比梁思成又高出了三個年級,比在清華時的年級差距又增加了一年。
三、再聚賓大
1924年6月,梁思成與林徽因結(jié)伴前往賓大,他倆與楊廷寶又在校園相聚了。楊廷寶與梁思成雖然各自忙于自己的學業(yè),但只要有機會,總是招呼上清華校友趙深(1920年入賓大)、陳植(1923年入賓大)、童寯(1925年入賓大),還有林徽因聚在一起,或是“頻繁出入于圖書室,為設計課題的需要或為理論的探討而閱讀、摘錄、臨圖”,或者在假日里到校外風景區(qū)漫游野餐,寫生攝影,課余生活過得很是充實愜意。不僅如此,他們都是學習上的佼佼者。例如,梁思成曾評價:“他稱贊楊老‘內(nèi)韌外秀,厚積薄發(fā)’,說楊廷寶在賓大學業(yè)超群,作業(yè)和筆記就像他本人一樣,非常工整,賞心悅目,成為同學們的范本。”而趙深、梁思成、陳植、童寯也都是如此。他們勤奮學習的身影、屢屢獲獎的名氣以及出色的繪畫功底,常常博得美國學生的贊賞:“Damn clever these Chinese(這些中國人真棒),The Chinese contingent(這是中國小分隊)。”
▲左起:楊廷寶、梁思成、林徽因、陳意(陳植姐姐)、孫熙明、趙深好友在一起出游(陳植攝)
1925年2月,楊廷寶獲碩士學位,隨即到導師P.克瑞的事務所工作實習。1926年下半年,他與趙深、孫熙明夫婦一同踏上游學西歐繼而回國的旅途,便與梁思成等諸位密友暫時分開。1928年2月,梁思成和林徽因也學成畢業(yè),并在加拿大完婚,赴西歐度蜜月與游學后回國。
四、牽線東大
1927年春節(jié)前,楊廷寶剛回國即應關(guān)頌聲之邀到天津基泰工程司任職,成為第三合伙人,正式開始了他的建筑設計職業(yè)生涯。不久,大老板關(guān)頌聲聽說,楊廷寶在賓大的摯友梁思成即將學成回國,便想通過與楊廷寶的關(guān)系,爭取梁到基泰來工作,以便利用其父梁啟超的社會地位和影響開展業(yè)務。
▲梁思成(右1)、童雋(左1)、陳植(右2)在東北大學建筑系
此時,東北大學正準備籌建建筑系,卻苦于師資匱乏。東北大學工程學院院長高惜冰聽說清華校友楊廷寶在天津,想請他擔任建筑系系主任一職。但楊廷寶已在天津基泰工程司就職,無法接受這一邀請。他推薦馬上要回國的梁思成,并受東北大學的委托,親自前往北平游說梁啟超。而梁啟超這一時期正在為兒子梁思成回國的工作安排煞費苦心,他最初想在清華為梁思成謀一教職,盡管那時清華還沒有設立建筑系。此時,經(jīng)楊廷寶一游說,梁啟超忽然靈機一動,在權(quán)衡清華與東北大學的利弊之后,果斷替兒子承接了東北大學的聘書。但當時距開學只有2個月左右時間了,便急告仍在西歐度蜜月和游學的梁思成與林徽因趕緊回國。由此可見,楊廷寶的引薦促成了梁思成成為中國建筑教育的開拓者之一。
五、共事北平
1930年3月,朱啟鈐創(chuàng)辦了中國營造學社,專事中國古建筑調(diào)查與研究工作。學社聘有梁思成(任法式部主任),劉敦楨(任文獻部主任),以及多名專職古建筑研究的職員和人數(shù)眾多的各界名流社員。下半年,執(zhí)教東北大學的林徽因,因患肺病,無法堅持教學,加之東北氣候寒冷,久病不愈,遂回北平治療。時值日本侵華戰(zhàn)爭推進,東北局勢不穩(wěn),教師紛紛出走。梁思成決定回到北平照顧林徽因,建筑系系主任一職由童寯接任。
1935年初,在梁思成、劉敦楨的推薦下,在時任北平市工務局局長譚炳訓的促成下,舊都文物整理實施事務所,委托基泰工程司承包京城古建修繕工程。楊廷寶任主持建筑師,朱啟鈐、劉敦楨、梁思成為技術(shù)顧問。于是,楊廷寶從天津來到北平開設了基泰分所。就此,楊廷寶與梁思成再次重逢,并和劉敦楨共同參與了為時近兩年的北平古建修繕工作。
在此期間,作為基泰工程司主持建筑師的楊廷寶和作為中國營造學社技術(shù)顧問的梁思成、劉敦楨,雙方雖分工不同,責任不一,卻配合默契:時常在一起勘查現(xiàn)場,切磋修繕技術(shù)問題;或商討工程進度,甚至爬到祈年殿屋頂上查看施工質(zhì)量;還共同出席天壇各修繕工程的開工、竣工儀式。總之,楊廷寶與梁思成、劉敦楨初次在同一工作中的密切配合,為今后共事一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修繕北平古建筑前,楊廷寶(右二)等人勘查現(xiàn)場
▲1935年5月9日,楊廷寶(左一)與梁思成(右二)等在天壇圜丘修繕開工時留影
六、心系學社
說起中國營造學社,于1935年成為中國營造學社社員的楊廷寶,雖然忙于自己的設計業(yè)務,但始終關(guān)心、支持著梁思成、劉敦楨主持的營造學社的各項研究工作。
當營造學社起步研究中國古建筑時,梁思成正苦于“非作遺物之實地調(diào)查測繪不可”,卻又不知道到何處去尋找他所憧憬的珍貴古建筑。起初,梁思成從民間概括華北四大名勝“滄州獅子應州塔,正定菩薩趙州橋”的諺語中偶然想到,可以先從華北正定的隆興寺著手調(diào)查。待一切準備就緒,即將前往正定時,來自楊廷寶的一個信息讓梁思成欣喜不已,決定改變既定計劃。
據(jù)楊廷寶自己后來回憶他告訴梁思成這一信息的情景時說:“有一次,我偶爾去到用作公共圖書館和群眾教育展覽廳的北平鼓樓,我看到在一樓巨大的穹頂下的一面墻上,掛著一幅外表古怪的寺廟照片。照片下面的說明清楚地寫著:‘薊縣獨樂寺’。當我向梁思成形容照片上斗栱的形狀時,他很興奮,說我看到這張照片非常走運。”隨后,梁思成立即驅(qū)車前往鼓樓,當他見到那幅照片上那寺廟巨大而奇特的斗栱時,他確信薊縣這座寺廟一定是一處宋元以前的古代建筑。于是,梁思成當即決定改變原計劃,先行前往薊縣調(diào)查獨樂寺。可見,楊廷寶不僅給梁思成帶來一個及時的意外驚喜,也改變了中國建筑史上第一次科學考察之路的行程,使梁思成既發(fā)現(xiàn)了當時中國最古老的木構(gòu)建筑之一,又寫出了中國建筑史學界第一次用科學方法分析研究古建筑的調(diào)查報告——《薊縣獨樂寺觀音閣山門考》,其研究成果超過了當時歐美和日本人研究中國古建筑的水平。
不僅如此,楊廷寶還寫過《汴都古建筑游覽記錄》一文,發(fā)表在1936年9月的《中國營造學社匯刊》第六卷第三期。這是楊廷寶生平第一次在正式刊物上發(fā)表文章,足見其對梁思成、劉敦楨的研究工作和營造學社發(fā)行刊物的支持。
梁思成、劉敦楨在中國營造學社開展研究工作的11年中,正值抗日戰(zhàn)爭時期。他倆歷經(jīng)千辛萬苦,困難重重,經(jīng)費更是捉襟見肘,甚至到1939年庚款補助也斷絕。社長朱啟鈐不得不利用個人的影響,向社員中的大財閥、金融界首腦人物請求贊助。但是,國家的財政也十分吃緊,即使有資助也是杯水車薪。此時,匯刊第七卷第一期急待出版,而經(jīng)費還無著落,營造學社只好再次求助社會。楊廷寶本人工資微薄,省吃儉用,還要養(yǎng)活一家人。即便如此,楊廷寶與關(guān)頌聲等15位社員依然捐助了22500元(其中,楊廷寶捐了2000元),解了燃眉之急。
七、聯(lián)手教育
更令人稱贊的是,抗戰(zhàn)時期,梁思成雖然致力于古建筑的研究,但他也注意到當時的建筑教育和人才培養(yǎng)的問題,擔心學校的教育缺少中國傳統(tǒng)建筑文化的熏陶和訓練,提出設立以社長朱啟鈐字號為名的“桂辛獎學金”,并與當時在重慶國立中央大學建筑工程系兼職教授的楊廷寶溝通。楊廷寶聽罷一拍即合,并共同商討具體的運作辦法。中國營造學社和國立中央大學建筑工程系合作,于1942年和1944年分別舉辦了兩屆學生建筑設計競賽。先后獲第一名的是,日后成為我國著名城市規(guī)劃專家、古建筑保護專家、設置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主要倡議人之一的鄭孝燮,和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城市規(guī)劃教研室主任、中國城市規(guī)劃學會風景環(huán)境學術(shù)委員會主任委員,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設計小組主要成員之一的朱暢中兩位學者。
遺憾的是,這種激勵學生積極投入建筑設計學習,從中挖掘優(yōu)秀人才的建筑設計競賽方式,只舉辦了兩屆就因時局變化而中止。1943年,中國營造學社由于研究經(jīng)費來源枯竭,研究工作難以為繼,不得不解散。當楊廷寶得知消息,便與系主任鮑鼎力邀劉敦楨于1943年8月重返重慶國立中央大學建筑工程系再執(zhí)教鞭,而梁思成則暫時留下來做收尾工作。1945年抗戰(zhàn)勝利后,楊廷寶和童寯、劉敦楨相繼隨國立中央大學復員南京。而梁思成帶著學社最后的成員回到清華大學創(chuàng)辦了建筑系。從此,中國建壇四杰就分別在清華和南工兩校建筑系致力于建筑教育至終。
梁思成創(chuàng)建清華大學建筑系初始,有一段他與楊廷寶之間深情厚誼的往事。
1947年9月,在梁思成結(jié)束了對美國建筑教育近一年的考察和講學,并完成了年初國民政府外交部委托他出任聯(lián)合國大廈設計委員會中國顧問的工作后,回國途經(jīng)上海時,與正在上海的楊廷寶、陳植作短暫會面,這是二人自重慶一別后的再次相逢。當時,楊廷寶應梁思成請求,將自己在賓大讀書時的建筑史作業(yè)手繪圖贈送給母校建筑系作為教學參考。這40余幅楊廷寶的珍貴手繪作業(yè)圖,至今被珍藏在清華大學建筑學院的資料室,成為清華建筑系獲得的系友的第一份個人捐贈。
▲楊廷寶贈送給梁思成的賓大建筑史手繪作業(yè)
由于兩校建筑系的掌門人梁思成與楊廷寶同深造于賓大建筑系,而該系受法國巴黎美術(shù)學院建筑教育影響最深,因此清華、南工兩校建筑系不僅教學體系相似,而且連教風、學風都相近。兩校的辦學水平一直處于全國同類院校的前茅,所培養(yǎng)的人才在社會上也一直口碑載道。這與梁思成和楊廷寶傾心傾力專注教學不無關(guān)系。
在教學上,楊廷寶與梁思成曾有過共同參與視察教學活動的機遇。1965年的酷暑7月,清華大學土木建筑系建筑學專業(yè)1966屆左家莊小區(qū)畢業(yè)設計小組正在現(xiàn)場設計。這是梁思成與楊廷寶一貫主張的理論聯(lián)系實際,“真刀”地訓練學生解決實際工程問題能力的教學方式。一天,系主任梁思成引領(lǐng)身著樸素夏裝的楊廷寶走進簡陋的設計室,在巡視一番畢業(yè)生的工作后,與一眾有關(guān)人員圍坐在一張圖桌旁,畢業(yè)設計指導教師朱自煊向楊廷寶詳細匯報了工程情況。期間楊廷寶不時插問幾句,而梁思成則謙遜地站在眾人背后,默默旁聽。大約交談一小時左右,楊廷寶才起身離開沒有任何降溫防暑設施的現(xiàn)場。
▲1965年7月,楊廷寶(二排右一)在梁思成(二排左一)陪同下視察清華大學土木建筑系建筑學專業(yè)1966屆左家莊小區(qū)畢業(yè)設計現(xiàn)場
八、活躍建壇
由于“南楊北梁”各執(zhí)南工、清華兩校建筑系牛耳,且兩人都身居要職,加上各自頻繁參與不同社會活動、學術(shù)會議、教學交流、出國訪問等,碰在一起的機會并不多。有案可查的兩人見面最多的場合是,作為中國建筑學會第一至第四屆理事會副理事長,每四年會同時出席全國會員代表大會,并在會上講話,以及在各屆次常務理事會議上共商大事。而二人參會時間最長的學術(shù)討論會是1959年5月18日至6月4日,在上海召開的“住宅建筑標準及建筑藝術(shù)座談會”,會期計16天。會后,二人還應無錫城建局的邀請,與建工部領(lǐng)導視察、游覽了無錫錫惠公園。
▲1959年5月,在上海參加“住宅建筑標準及建筑藝術(shù)座談會”期間,楊廷寶(前排左三)、梁思成(前排左二)與領(lǐng)導和專家留影
二人同時在國際舞臺上亮相,也許只有出席于1958年7月20日至27日在莫斯科召開的第5屆世界建筑師大會,出席于1963年9月27日至10月4日在古巴哈瓦那召開的第7屆世界建筑師大會,以及隨后于10月9日至12日在墨西哥舉行的國際建協(xié)第8次代表會議。會后,楊廷寶與梁思成又應巴西建筑師協(xié)會邀請,前往巴西進行了參觀訪問。
▲1963年10月19日—11月5日,楊廷寶(左三)、梁思成(左二)率團對巴西進行友好訪問
九、共濟悲歡
梁思成與楊廷寶在各自的事業(yè)上可謂敬業(yè)至終。而在生活上,無論是戰(zhàn)亂之時能患難與共,還是和平年代可歡樂分享,從下面幾件事都可以看出他倆真是親密無間的畏友。
一件事是,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終使北平淪陷于日寇鐵蹄之下。此時,劉敦楨、梁思成和楊廷寶三家人(楊廷寶恰出差到南方)正急著設法逃離日寇魔爪。幸有在劉敦楨家住了一年體驗市民生活,在北大中文系學習的英國留學生馬克·利威相助,混過日軍設在火車站的“鬼門關(guān)”哨卡,乘火車抵達天津站。不日,三家人又乘海輪到達青島港,隨即買了膠濟鐵路的火車票西行,讓滯后得悉、趕來青島的楊廷寶撲了個空。火車到了濟南,三家人轉(zhuǎn)隴海鐵路到達鄭州,又轉(zhuǎn)乘京漢鐵路南下先到了許昌。一路上顛簸、換乘,陳法青一人帶著五個兒女,幸得劉敦楨、梁思成兩家人的照顧才安全在許昌下車。而此時,楊廷寶也緊急趕到許昌,與家人會合,與劉敦楨、梁思成兩家人告別后,乘了一整天長途汽車才回到老家南陽。而劉敦楨、梁思成兩家又繼續(xù)前往武漢,再乘粵漢鐵路的火車才輾轉(zhuǎn)來到此行的終點長沙。從而,三家人結(jié)束了抗戰(zhàn)中的第一次“大逃亡”。時隔不久,長沙也遭日機轟炸。不得已,梁思成一家率陸續(xù)逃至長沙的學社主力職員,第二次逃亡昆明。劉敦楨一家先回老家新寧暫避,并看望家中親人,稍晚才繞道越南入昆明。這一后續(xù)歷險記與在昆明的艱難度日,從梁思成1938年11月4日于昆明寫給已在老家南陽避難的楊廷寶的信中可見端倪。從中可見證三家人患難之交的珍貴友情。
▲1938年11月4日,梁思成致楊廷寶信
另一件事是,前述提及楊廷寶曾捐贈一批他留學賓大畫的建筑史手繪作業(yè),作為梁思成創(chuàng)辦建筑系的教學資料。而鮮為人知的是,楊廷寶還贈送給林徽因另一幅精美的水彩畫。這讓林徽因欣喜過望,也讓梁思成愛不釋手。梁思成將楊廷寶和林徽因的各一幅水彩畫裝上鏡框,并排掛在他的書房墻壁上,每日欣賞。可見,二人手足之情非同一般。
▲梁思成書房中,墻上掛著楊廷寶和林徽因的水彩畫作品
還有一件事也挺有趣。那是1955年8月21日,梁思成寫給梁再冰的信中說:“下午楊廷寶來看我,并在此畫了一張水彩。小弟昨天給我送來紙、筆、顏色,還沒有鼓起勁出去畫。今天楊伯伯來同我開了個頭,我倒可以把這多年生疏的手藝重試一下了。”
十、訣別
1966年3月21日至23日在延安召開的中國建筑學會第四次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shù)年會上,按慣例,作為第一副理事長的梁思成在歷次中國建筑學會會員代表大會上,要做報告或發(fā)言。但這一次會員代表大會上,卻由第二副理事長楊廷寶致開幕詞。在參會全體人員合影中,再次當選副理事長的梁思成本該與楊廷寶分坐在理事長左右,卻不見蹤影。那么,楊廷寶上一次到北京視察清華大學建筑系1966屆左家莊小區(qū)畢業(yè)設計小組現(xiàn)場,就可能成了與梁思成的訣別了。因為,很快到來的政治運動不但中止了中國建筑學會的一切活動,而且給梁思成套上“反動學術(shù)權(quán)威”的莫須有罪名,使他受盡身心摧殘,于1972年1月9日與世長辭。而楊廷寶于1982年12月23日也駕鶴西去,他倆在天國又“相逢”了。
可以說,梁思成與楊廷寶從天懸地隔走到一起,在生活上相處融洽,情同手足;在事業(yè)上志同道合,肝膽相照。他們在為共同事業(yè)的獻身中,所展現(xiàn)出來的愛國情懷、敬業(yè)精神、專業(yè)素養(yǎng)、高尚人格都是值得后輩們在為復興中華民族強國夢的奮斗中永遠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