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柳地質公園陸上(野柳地質公園在哪個地方)
2024-02-18 14:30:58
野柳地質公園位于臺灣新北市萬里區,野柳是突出海面的岬角(大屯山系),長約1700米。(本篇攝影/立山)
突出于北海岸的狹長海岬,經千百萬年的侵蝕、風化的交互作用,逐漸形成蕈狀石、燭臺石、姜石、壺穴、棋盤石、海蝕洞等地質奇觀,成為臺灣最負盛名的地質公園。
野柳還是候鳥們南遷到達臺灣的第一站,也是北返時最后一個可以歇腳的地點之一。
在2000多萬年前,臺灣仍在海里,由福建一帶沖刷下來的泥沙,一層層地堆積出砂巖層,600萬年前的造山運動把巖層推擠出海面,形成今天的臺灣島,野柳是其中的一部分。
造山運動擠壓時,在野柳的兩側推出兩道斷層,斷層帶破碎易受侵蝕,所以兩側凹入成灣,中間突出形成海岬。接下來,在海浪、雨水及風的侵蝕和地殼不斷的抬升下,形成野柳的奇巖怪石。
蕈狀石的演育過程要歷經千百年,成形后像是一顆顆大香菇,是野柳最引人注目的風景。
野柳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女王頭”,那雍容尊貴的形態,早已成為野柳地質公園的象征。它頸子修長、臉部線條優美,神態像極昂首的尊貴女王。
女王頭修長的頸子因為長期的風化侵蝕,已經變得十分細弱。根據地質學家考據,女王頭的“年齡”應不到4000歲,依照頸部的風化速度推估大概還可以堅持10到20年,一旦遇上了大地震、大強風,女王頭很可能就會因而斷落,結束一生。
為了這一個個“活生生的生命體”免受破壞,野柳地質公園每天將游客人數控制在5000人左右,游客高峰時期則采取分流路線的方式,并開始研究更為科學的保護措施,希望讓子孫后代也能欣賞到這大自然的恩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