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山必去4個景點—峨眉山樂山一日游
助八界:新科技、新文化!
樂山,古稱嘉州,四川省轄地級市。樂山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海棠香國”的美譽,是國家首批對外開放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園林城市。
樂山有世界級遺產三處—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峨眉山和樂山大佛、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東風堰等。
大渡河,青衣江在樂山大佛腳下匯入岷江。處于三江匯合處的樂山,風景優美,素有“天下山水之觀在蜀,蜀之勝曰嘉州”的美稱。
人們去樂山,大多都是沖著樂山大佛而來。樂山大佛當然值得一觀,但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避開表象、旁敲側擊往往能出奇效,幫助你深入透徹地了解一座人文城市,了解當地的人文、歷史、典故、內涵等等。小編下面描述的人文城市小眾打卡路徑,雖有曲折,卻是最佳方式。
人文城市的小眾打卡路徑(正確打開方式):制高點—廟宇—博物館—公園—市井煙火—古鎮—風景點。
1 老霄頂
老霄頂本名高標山,又名高望山,坐擁城區高地,曾是樂山的地標之一,登上老霄頂可以俯瞰樂山全城。
人文城市小眾打卡的第一站是“登高鳥瞰”,這是了解一座人文城市最快捷、最直接的方式。
舊時的老霄頂四周空曠,在這兒可以遠觀凌云、烏尤、馬鞍山、三江合流,還能隱隱約約聽到江邊傳來的川江號子聲!
如今登上老霄頂,仍可將三江匯流的景象收入眼中,耳畔則會傳來鳥鳴和江水流動的聲音。在這里可以俯瞰樂山全城,遠看可觀樂山大佛...
老霄頂上還存有古建筑群,由萬壽觀、萬景樓、靈官樓組成,見證了古代樂山道教的傳播、發展與興盛,為研究古代樂山道教歷史文化與道教建筑技藝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依據。
老霄頂不僅是樂山的制高點,也是樂山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的主要載體之一,蘊含著雙重價值。
地址:樂山市市中區黃家山巷48號
2 樂山文廟
樂山文廟古稱嘉定府文廟,是樂山的重要文脈,也是樂山地標之一。
人文城市小眾打卡的第二站是“膜拜廟宇”,因為廟宇是城鎮歷史的見證者,是一座人文城市的活化博物館。
譬如去西安必觀大慈恩寺,去杭州必觀靈隱寺,去昆明必觀圓通寺,去廣州必觀光孝寺,去開封必觀開封文廟,去武漢必觀寶通禪寺...
在歷史人類學界有一種說法,叫做“進村找廟,進廟讀碑”,意思是說廟宇是村落歷史的見證者,而廟宇里一般都會有碑文記載廟宇的歷史乃至村落的變遷;用在人文城市(歷史文化名城),“進城找廟,進廟讀碑”亦適合。
膜拜樂山的廟宇,從樂山文廟開始。
樂山文廟位于老霄頂下,始建于唐高祖武德年間,經三遷而得于此,有泮池、欞星門、賢關、圣域、名宦祠、鄉賢祠、東西廡殿、尊經閣、崇文閣、大成殿、崇圣祠等建筑,組成了宏大巍峨的古建筑群,是祭祀孔子的禮制性建筑。
樂山文廟最初的地點是在樂山城南與大佛相對的育賢壩上,后經過三次搬遷。第一次是明洪武27年,大渡河洪水將其沖毀,知州楊重欽首次搬遷于樂山城西北龍頭山下叮咚井之上;第二次是因叮咚井地勢過于狹窄,不久遷至“北原,猶夫初也”(今老關廟一帶);第三次是明天順8年訓導曾智又遷至今老霄頂下(今址)。
樂山文廟現存建筑修建于明清時期,建筑群布局合理、比例協調、雕刻精美,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
樂山文廟是繼承了歷史時期“廟學合一”宣揚教化的場所,還在抗戰時期一度成為國立武漢大學“避寇西遷”“教育報國”“弦歌不輟”的辦學陣地,極大豐富了其歷史文化內涵。
作為武漢大學西遷樂山時期校本部的樂山文廟(圖片來源:民族時報)
如今樂山文廟的陳列展示分為:祭祀復原陳列、儒學與樂山文化展陳和文廟大成門武漢大學西遷紀念館三部分,旨在建設融文化傳承、研學旅游、文創開發、城市名片于一體“廟館合一”的城市精神地標。
樂山文廟是樂山的文化中樞,其所隱含的場所精神與城市文脈,仍是今天樂山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最為重要的文化財富。
地址:樂山市市中區月咡塘街31號附近
3 凌云寺
膜拜樂山廟宇的第2站,我們來到了凌云寺。
凌云寺在凌云山上,九峰環抱,寺宇輝煌。樂山大佛就是在凌云寺旁棲鸞峰臨江峭壁上開鑿的,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彌勒佛坐像。
凌云寺又稱大佛寺,而樂山大佛又稱嘉州凌云寺大彌勒石像;可見凌云寺與大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知道大佛的人很多,但知道凌云寺的人則太少。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一位官員曾經說過,大佛和凌云寺是寶石與戒指的關系,寶石鑲嵌在戒指上,它的價值會更高!
當時開鑿樂山大佛并不是為了給人觀賞,而是為了降服水妖。
傳說唐朝初年,凌云山下,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匯流處,水深流急,波涌浪翻,經常吞沒行船,危害百姓。凌云山上凌云寺里的海通和尚眼看船毀人亡,心中十分不忍。他想三江水勢這樣猖獗,水中必有水怪。要是在這巖石上刻造佛像,借著菩薩的法力,定能降服水怪,使來往船只不再受害。于是他請了兩個有名的石匠來商量刻佛像的事。這才有了后來名聞遐邇的樂山大佛。
樂山大佛的創始者—凌云寺的海通禪師坐像
史料記載,凌云寺創建于唐初高祖李淵武德年間(618—626),距今近1400余年,確實早于樂山大佛的建造;而樂山大佛于唐玄宗開元初年(約713年)才由凌云寺僧海通發起鑿造,于唐貞元十九年(803)竣工,前后歷時90年。
唐建凌云寺毀于元順帝時戰亂,明代進行了兩次較大修復,明末又經兵禍,大部被毀。現存凌云寺是清康熙六年重新修建的,此后又經多次修葺,尤其是解放后的不斷修繕。
如今的凌云寺,是由天王殿、大雄殿、藏經樓組成的三重四合院建筑,丹墻碧瓦,綠樹掩映。天王殿前是參天古木楠樹,殿外兩側分列著四座明清兩代重修寺字的碑記。
樂山大佛及凌云寺還藏著許多未解之謎。譬如凌云寺的海通禪師創造了如此無量功德,但其名字卻在歷代“高僧傳”中找不到,其事跡僅零星記載于一些明清史料中,格外簡單:“黔僧”“行僧”“播州人”“結茅凌云山中”……至于他是貴州哪里人,為何出家,師從哪門哪派,為何來到樂山等,均付闕如,留下太多謎團。如今也許只有在凌云寺中才能找尋到蛛絲馬跡...
“神之斤兮鬼之斧,海師兮心與天謀。”
樂山大佛是樂山的“地標”,以其雄壯崇高之美、肅穆莊嚴之美,注定已成為一座矗立于世界的“豐碑”。凌云寺的海通禪師也因此而偉大:懷揣著佛家悲天憫人、拯救蒼生的大慈悲,在無限苦難的踐行中,創造出古今世界一大奇跡。
地址:樂山市市中區凌云路2435號樂山大佛景區內(與樂山大佛相鄰)
4 烏尤寺
膜拜廟宇,最后我們去參觀烏尤寺。
想要了解烏尤寺,要先從寺院所在的烏尤山說起。烏尤山即離堆,位于大佛核心景區內,隔麻浩河與凌云山相望,是戰國先秦蜀守李冰為“避沫水之害”主持開鑿的水利工程遺址,也稱青衣山。
烏尤山與凌云山(樂山大佛所在)并列,四面環水,孤蜂兀立,山上林木茂盛,綠蔭重疊。據《史記》、《漢書》記載,烏尤山原與凌云山相連,蜀郡太守李冰治理沫水(大渡河),開鑿江道,引部分江水繞烏尤山而下,使之成為水中孤島,也稱之為青衣別島?,F山上有“離堆”石碑,離堆即離岸之意。
樂山烏尤山
烏尤寺位于樂山東的沫水(大渡河)、若水(青衣江)和岷江匯合處的烏尤山頂,原名正覺寺,創建于唐,北宋時改今名。
烏尤寺寺門正中書寫“烏尤寺”三個大字,兩側的對聯為:寺門高開洞庭野,蒼崖半入云濤堆。山門上還有“青衣別島”、“慈云”、“法雨”等題字,使氣氛頓然莊嚴、靜穆。
烏尤寺各處還有眾多名人題刻,如近現代名家趙熙、馬一浮、何紹基、趙樸初等都在烏尤寺留下了墨跡,是書法愛好者的好去處。
其中尤以蜀中大名士趙熙所書最多最有名。趙熙榮縣人,為清末進士、御史,近代著名詩人、書法家、詞人。民國時隱居榮縣,與烏尤寺傳度大師是至交,烏尤寺原住持遍能大師又是傳度大師的弟子,因此其常在烏尤寺小住,留有眾多詩文書法真跡。
烏尤寺以烏尤菩薩最有盛名。建于唐代,是烏尤山最早的佛教造像,系用青銅整體澆鑄,高兩米,重約三千公斤,造型古樸,威嚴生動,純屬印度造像風格。
據佛典記載:面然為觀世音菩薩化身相,相傳觀世音菩薩至此見兩河沙岸,鬼魅啾啾,乃變面然像,為觀音七十二化身,貌甚奇古,近似鬼王,以鎮妖蜮。此山此寺以烏尤命名,即源于此。面然大士像原置羅漢堂中,世代遷流,銅像毀壞,棄諸草莽,幸得寺院住持遍能大和尚掩藏保護,后又蒙善信出資,修復面然大士像,使烏尤鎮寺寶像,得以復現于世。我國漢傳佛教寺院均無此類造像,而以面然大士為鎮寺之寶,并以寺名之,實屬鮮見,世間故而奇之,無不爭相一睹,以慰平生。
烏尤寺拱橋也是烏尤寺美景之一,是凌云山前往烏尤寺的必由之路。
千年古剎一座山。烏尤寺是我國漢傳佛教寺院布局最精巧、完備的梵剎之一。它依山取勢,布局巧妙,匠心獨運,在我國寺廟園林建筑中別具一格。
地址:樂山市市中區凌云路中段2435(樂山大佛景區)
5 樂山大佛博物館
人文城市小眾打卡的第三站是“游覽博物館”,可以幫助你集中了解一座人文城市的厚重歷史和文化積淀。
游覽樂山的博物館,從樂山大佛博物館開始。
樂山大佛博物館位于樂山大佛景區入口處,是以樂山大佛所在的人文和自然內涵,按“生于山、長于山”的山體還原理念和具有樂山特色的崖墓元素而設計的異形建筑。
樂山大佛博物館陳列展示分為文物陳列展和漢崖墓遺址展示區兩大部分(現代和古代),即一區三館。一區即漢崖墓遺址展示區,三館即樂山大佛陳列館、陶瓷石刻藝術館和書畫藝術館。
該博物館館藏文物2.2萬余件,以樂山大佛建造為主線,分別以南安漢魂、盛世興佛、萬世佛澤和千年滄桑等主題形式,采用聲、光、電等科技手段,多層次、多角度地突出樂山地域文化、漢唐文化和山水文化。
其中“樂山大佛陳列館”從盛世興佛、歷久彌新、傳承弘揚、光明普曜四個單元,分別展示了樂山大佛開鑿的歷史背景、建造工藝;大佛的保護和修繕以及著名畫家和詩人筆下的樂山大佛,這一幅幅、一首首風格獨特、手法多樣、氣韻生動的書畫詩詞作品從多重視角展現了嘉州山水的秀麗和樂山大佛的神韻。
樂山大佛陳列館除了靜態的陳列外,還設計了觀眾可觸摸、參與的展品,運用影音、雕塑、多媒體等技術手段,使整個展示富有知識性、趣味性、娛樂性,可以讓游客和觀眾更深入地了解樂山大佛的歷史和文化。
樂山大佛博物館作為一個寓教于樂的藝術殿堂,將帶您穿越時空遂道,感受樂山厚重的歷史和文化積淀。
地址:樂山市市中區凌云路2435號(岷江一號橋東岸橋頭)
6 麻浩崖墓博物館
游覽樂山博物館的第2站,我們去麻浩崖墓博物館。
樂山麻浩崖墓博物館是中國古墓葬遺址博物館。
麻浩崖墓是樂山東漢崖墓墓群中最集中,最具代表性的墓葬群。整個墓群在長約200米,寬約25米的范圍內,一共有崖墓544座,墓門披連、密如蜂房、極為壯觀。
該博物館內現有陳列展廳兩個,畫像石板亭1座,已清理復原的崖墓5座。分別展出“樂山崖墓概況”、“漢崖墓表現的漢代生活”、“漢代崖墓遺址原貌陳列”、“樂山崖墓拓片”等內容。
館內一號崖墓由享堂、過道、耳室、棺室組成。主墓室深29.6米,寬11米,高 7.8米。墓門和享堂四壁刻有許多精美的浮雕畫像,畫面線條遒勁,多呈弧型凸起的浮雕,富立體感?!皳Q馬圖”、“荊軻刺秦王圖”、“垂釣圖”、“西王母賜藥圖”等畫像石,漢風濃郁,各盡其妙。
瑞獸、樂伎、秘戲、舞伎、方士、門卒、朱雀、挽輦、六博、垂釣、挽馬等雕刻畫像,在墓門、墓壁上隨處可見。如此精美的雕刻唯有“精雕細琢天上有,鬼斧神工人間無”方能形容。
麻浩崖墓位于凌云、烏尤兩山之間的溢洪河道東岸,麻浩是岷江邊的一處地名,在四川話里,“浩”常指江面較寬,江流較緩的地方,而崖墓是古代流行于樂山的一種仿生人住宅,其主旨體現的是“視死如生”的孝悌觀念,是漢朝忠孝文化表現在喪葬中的一種世俗風情。
崖墓出土的銅、鐵、陶、石器中的精華和部分石刻畫像題記等,都深刻地反映了漢代社會的經濟、生活、文化、藝術、建筑風貌和思想意識。
地址: 樂山市市中區樂山大佛風景區內
7 嘉定坊
人文城市小眾打卡的第四站是“逛公園”,因為公園是城市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梢酝高^她觀察一座人文城市的過去、現在和將來。
首先,我們來到嘉定坊。
嘉定坊位于樂山大佛景區外,是一座有歷史底蘊的人文公園。
“嘉定”是樂山古稱。樂山從南宋慶元元年(1195年)改名為“嘉定府”,至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共沿用了500多年。
嘉定坊北接岷江大橋,南連樂山大佛,西臨岷江河,東依龜城山,依山傍水,造化鐘靈,將樂山大佛核心景區與樂山大佛博物館片區有機串聯,并與樂山老城區緊緊相連,是樂山大佛的門戶景觀。
“天下山水之觀在蜀,蜀之勝曰嘉州”。古嘉州(嘉定)在樂山的歷史上一直是濃墨重彩的一筆,坐擁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匯流,唐宋時期曾有“山川秀發,商賈喧闐”的盛世輝煌。
2011年,隨著“樂山大佛·嘉定坊”在岷江東岸亮相,千年嘉州的歷史文化風韻得以完美再現?!袄锵锿ㄐQ叢故地,重現青衣化境;樓臺立嘉定新坊,共沾大佛靈光?!甭郊味ǚ唬粌H可以輕松走進古嘉州3000年歷史文化,品讀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交匯的風云激蕩,更能從宛如“清明上河圖”般悠閑松弛的生活中追古撫今,感悟盛世嘉州的千古時尚輪回。
古街全長600余米,這里古色古香,獨具風格,內設客棧、茶坊、酒樓等娛樂和商業場所,集旅游購物、休閑娛樂、風味小吃和工藝品、土特產展銷為一體。在這里你可以品三江水,嘗樂山味道~
在深厚的民俗文化根基上,展示出“古嘉州”明清時代的歷史文化風韻,你甚至能看到“古老”的手藝人。
嘉定坊分為三個功能區。A區“嘉定古坊”,是古鎮風貌的商業功能區;B區“青衣里”,是采用川西南民居風格建造的現代商業服務區;C區“望月堂”,是采用明清風格建筑形式的旅游接待服務區。此外還有九龍灘碼頭、濱水景觀區等。
嘉定坊的夜色尤美!有樂山“寬窄巷子”之稱。
地址:樂山市市中區龍泓路1866號
8 麻浩河濕地公園
逛公園的第2站,我們來到麻浩濕地公園。
麻浩濕地公園位于樂山大佛景區后門腳下,凌云山脈和烏尤山脈之間的泄洪道上。每年三月,金花與藍天碧波交相輝映,構成一幅美麗的春天畫卷!
現在請鎖定屏幕
旋轉手機90度 橫屏觀賞“大片”吧
這里,有我們向往的詩意田園;這里,有白云流水常自在。遠離城市的喧囂,來這里走一走, 大口呼吸自然的氣息吧。
地址:樂山市市中區麻浩濕地公園(烏尤寺旁)
9 研溪濕地公園
逛公園的第3站,我們去研溪濕地公園。
研溪濕地公園隸屬井研縣,是樂山市規模最大的濕地公園。公園占地2600余畝,水域面積800畝。
該濕地公園綠地面積達88.7%,圍繞“一園、兩心、六區、八景、多節點”綜合打造,有“花舞觀湖”和“水舞畫湖”兩心,設彩田花溪、斑斕島、人文岸、養心谷、活力灣、畫韻島等六區,共分布了8個景觀節點和32個次級節點。
研溪濕地匯名樓
在這里,音樂噴泉美輪美奐、水幕電影精彩酷炫;環湖慢游廊道,構成文化休閑綠島鏈;匯名樓、研溪濕地展覽館、廖平經學堂、文創工作室,形成水生態治理保護科普基地。
以前這里是一條小小的里仁溝,起點是高家寺水庫溢洪道出口,經花石橋、朱家壩、袁家壩匯入茫溪河千佛鎮境內,最窄的地方只有幾米,最寬的地方也不過20多米。依托這樣一條小溝新建大壩,公園的河湖濕地逐漸成型。
山彩水藍,畫意井研的“天地畫印·研溪濕地”,透著水墨氣息,恰如一首朦朧的詩。
地址:樂山市井研縣大林村附近
10 魚咡灣公園
逛公園的最后1站,我們走進了魚咡灣公園。
如果要問起樂山人小時候經常去玩的地方,魚咡灣公園,絕對是熱門答案之一。第一次春游、第一次看花展、第一次踩鴨子船...樂山人人生中的好多第一次,都在這里。
這里四時有景。春天的魚咡灣海棠花香彌漫,氣候宜人;夏天清爽舒適,高大的樹木將炎熱阻隔;秋天園內種植的樹木結出了飽滿的果實;冬天樹林里樹木茂盛,美麗的菊花開得鮮艷,漫步在幽靜的小路上,心情倍感舒暢。
海棠花是樂山的市花,于是樂山有了“海棠香國”的美譽。而魚咡灣公園內“十二生肖園”附近的“海棠苑”,是樂山城區集中種植海棠的主要地方之一,市民可以在春季(2月持續到4月)到此欣賞海棠花。
最近,樂山計劃將魚咡灣公園打造成一座海棠盛景主題文化公園,打造一個品種最全的海棠植物博覽園。
在景觀設置上,整個海棠盛景項目由“一線、兩點、八園”構成。“一線”:為海棠詩詞線,通過名人的詩詞,以地雕、置石、崖壁石刻等表達方式,傳承“海棠香國”文化;“兩點”:北入口和南入口;“八園”:即棠香濕地園、海棠飛鳥園、海棠詩詞園、海棠書香園、海棠彩葉園、引種馴化園、園藝體驗園、森林生態園等八個海棠植物主題園。
棠香濕地園效果圖
重點是打造“八園”。以后,只要你走進公園,一年四季都可賞海棠,感受海棠香國文化。
地址:樂山市市中區海棠路620號
11 張公橋好吃街
人文城市小眾打卡的第五站是“感受市井煙火”,可以幫助你感受一座人文城市的市井氣息。
到了樂山,就不能不來這遍布上百家美食的張公橋,嘗一嘗樂山的味道。
張公橋是樂山市井味的標桿。三百多年以來,張公橋一直都是從高北門方向北上后的第一地標建筑。
“張公橋”,當然首先是一座橋,一座歷史之橋。她橫跨中心城區竹公溪上,滄桑斑駁,見證了樂山的風風雨雨。該橋全長40米,用雅石為料,三聯卷拱,是樂山古城現存最大的一座拱橋。
張公橋舊貌 方長哲攝于1984年
解放后,周圍迅速興起了不少樂山城當時的地標建筑。這當然和張公橋的交通樞紐位置,有一定關系。
一位老人說:自小就看見張公橋上商賈往來,人流如織,這種繁華的場景一直保持到上世紀60年代竹公溪上另一座大橋—北門橋的建成。
張公橋,還是一座民心橋,濃縮了三百多年來的樂山民心。
說起張公橋,就不能不提樂山古代良吏的杰出代表—張能鱗,他出生于1617年,北京人,當過四川布政司參議,分守上川南道,從此與樂山有了交集。
張能鱗在樂山任職九年,他上任后,就做了幾件大事,其中一件就是修張公橋?!稑飞娇h志》上對此有記載:此為入省大道,往來如織,張能鱗修橋,數月工成,壯麗堅致,可垂永遠,名曰張公橋。
張公橋的得名,也有說不是紀念、頌揚張能鱗修橋之功,而是因橋北有祭祀張飛的桓侯祠,故名張公橋。
老張公橋有三樣東西,不容易讓樂山人忘記,即旺兒湯、毛涼粉和公共廁所。
當年,張公橋橋頭,一口大鍋把血旺兒煨的熱氣騰騰,鍋中間浮起一碗豬油。冬天要上一碗旺兒湯,放點海椒油和花椒面,再撒點蔥蔥,最后用鍋中間碗里的小瓢往旺兒湯中滴一點豬油,味道硬是不擺了。還有毛涼粉,賣熱涼粉,碗頭要放一瓢辣豆瓣,還要加花椒芽菜和芫荽兒,大快朵頤后,經常是花椒麻的舌片打不到轉轉。
有進有出,于是才有了今日之張公橋好吃街,當然這是玩笑話。隨著張公橋一帶樂山風味美食的興起繁榮,“張公橋好吃街”如今已成了人盡皆知的樂山城市地名標識。
在長不過百丈的街道上,遍布著100多家歷史悠久的美食攤點。
張公橋的靈魂在于夜晚,古樸的建筑、輝煌的燈火,讓張公橋街的每一絲空氣中都彌漫著誘人的香氣。黃娘缽缽雞、熊家婆麻辣燙、雷記烤魚、一家子冷鍋魚、西壩豆腐家常菜、牛兒風味面...個個誘人,食欲大開,不忍離去。
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在這個行色匆匆的快節奏時代里,唯有一點能撫慰人心的,便是巡游覓食的那一瞬間。
況且張公橋的美食,以前是有靈魂的。
地址:樂山市市中區張公橋街
12 上中順
當然,上中順特色文化街區也是感受樂山市井煙火之最佳去處之一,更是體驗樂山這座人文城市歷史文化風貌的最佳去處之一。
上中順與樂山大佛隔江相望,主要由上河、中河、順城 3 條街道組成,這里集中保留了嘉州古城的歷史文化、建筑風貌、傳統美食和各色業態,是樂山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核心組成部分。
上中順以老巷歷史文化為底色,以文化古跡“龍神祠”為軸心,是樂山歷史文脈傳承的集中體現。這里匯聚交融古嘉州的“山脈、水脈、文脈”,將樂山大佛和嘉州古城有機串聯,形成了全球屈指可數的“景城一體”發展樣本。
與上河街平行并立的順城街,尤其值得一提,是一條飽含樂山城市記憶和市井文化的老街,不僅有著千年古跡龍神祠、明朝文物拱辰門,還誕生了樂山第一家電影院、攝影相館。
前期街區在文化打造中,最大程度地保護了歷史古跡。在歷史古跡的基礎上還原了舊時生活情景,豐富了街區文化內涵。
古韻滿滿的老街與復古元素的店面招牌、五彩斑斕的霓虹燈等潮流元素相結合,碰撞出奇妙的火花。
在多元業態發展方面,上中順街區融合了懷舊文化和時尚新潮,構建起美食、非遺、潮流、民宿、劇院等特色業態為一體的有機“生態圈”,尤以非遺文化展示和特色美食最為知名,被譽為“顏值詩意+靈魂有趣”的文旅商業街區。游客們在古色古香的建筑下既能品嘗蹺腳牛肉、缽缽雞、甜皮鴨等特色非遺美食,在非遺體驗館感受嘉州傳統文化風貌,還能在“沉浸式城市體驗中心”營造的時空場景中,體驗富有層次、意味雋永的樂山記憶。
值得一提的是,街區的特色文化體驗活動之一:“樂山味道”沉浸式演藝,采用5G、AR、全息等新科技,創造國內首個文化體驗與消費深度融合的場景,作為川渝唯一案例入選國務院參事室主編的《新基建—數字時代的新結構性力量》。目前,街區有文化、購物、餐飲、娛樂等商鋪164家,文旅業態比例達 60%以上。
“樂山味道”沉浸式演藝
上中順特色文化街區創造性地展現:文化體驗與消費場景深度融合、品牌建設與IP價值交互增值、數字運營與精準營銷持續提升,成為“有為政府+有效市場”混合經濟的又一成功范例。
上中順的特色美食最值得稱道,在這里,差不多可以找到樂山所有美食的品類。
其實,除了上中順、張公橋,樂山的美食可謂“遍地開花”,嘉興路、清風街、寶馬街、四方街、翰園街、縣街、婺嫣街、老公園周邊...都是樂山的夜宵天堂。
樂山嘉興路美食街
街頭巷尾的美食小店是城市商業運行的毛細血管,更是煙火氣的象征。
地址:樂山市市中區上中順街區
待續...
敬請期待《人文城市樂山必打卡的26個小眾景點(下)》
助八界:助人、跨界,八方興旺;文化、科技,文武雙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