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影城官網首頁-長春影城官網首頁電話
50年代的露天電影放映隊。長春可考的電影放映始于1907年。這一年,清政府調北洋陸軍第三鎮出關,翌年長春才有了清代以來的首批陸軍和后來的南嶺大營;這一年,長春已經在日本的壓力之下奉命開埠,于是有了繁華一時的大馬路商埠地;同樣是這一年,日本人在頭道溝建設“滿鐵長春附屬地”,長春站、人民大街都在當年始建。
長春最早的電影放映地——沙俄鐵路員工俱樂部,今省醫院凱旋路分院。據《盛京時報》載:光緒三十三年三月十六日(1907年4月28日),“長春西三道街有俄人新開電影燈戲一座,于本月十二日業已開演。”這是文獻中關于電影放映在長春的首次記錄。但俄人早在二道溝東清鐵路附屬地內1903年修建的鐵路員工俱樂部(今吉林省醫院凱旋路分院)里就曾公開放映過電影,只是確切時間已經無從考證。
長春第一座專業影劇院—-長春座。1920年,在滿鐵長春附屬地的東公園內,出現了一座西式二層樓房。這是由日本人修建和經營的第一家專業的影劇院——株式會社長春座。這座影劇院由一大一小兩個場地組成,大場地為劇院,小場地為影院,影院可容納觀眾200余人,在當時的長春首屈一指。1941年冬,影劇院毀于火災,后部分殘存的房屋曾作為民宅。如今已經全部拆除。
滿鐵時期修建的御大典紀念館,偽滿時期新京紀念公會堂,今藝術劇場。長春淪陷之后,電影業發展成了有聲放映,此時的影劇院也如同雨后春筍一般增多了起來。到1945年偽滿州國垮臺時,長春已經擁有了17座大型影院。
豐樂劇場,建國后勝利電影院,后改名春城影院。
齒輪座(蒙娜卡羅大舞廳),建國后長春音曲廳,今卓展所在地。
朝日座,建國后的兒童電影院,今為某二人轉劇場。
帝都影院,建國后人民電影院。
正在進行“修復”工程的五馬路大眾劇場。新中國建國后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為了滿足的大眾文化需求,一批工廠學校機關企業建設的禮堂和俱樂部,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長春專營影院的供不應求。至1988年底,開放俱樂部發展為37座。如著名的工人文化宮、電業俱樂部、財干俱樂部、軍人俱樂部、八一禮堂、鐵路文化宮、客車廠俱樂部、蓓蕾宮等都屬于對外開放俱樂部之列。
工人文化宮50、80、90年代照片。
長鐵文化宮、機車文化宮舊影。
1955年9月25日建成的東盛電影院,2005年拆除。
十幾年間,中國電影的低迷始終在持續。2006年,現代化的萬達電影院率先進入長春,改變了電影院的原有格局。無論是硬件設施還是服務體系都顛覆了以往人們的觀影體驗。而此時的中國電影,也剛好在進行著聲勢浩大的絕地反擊。不久,電影又回歸了我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