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船招商局現在還存在嗎—輪船招商局干嘛的
天津招商局舊影。
輪船招商局是清政府最早設立的大型輪船航運企業,也是清政府經營的第一家近代民用企業。在1872年由洋務派代表李鴻章招商籌辦,屬于比較典型的官商合辦性質。當時,由西方各國經營的航運業從中國攫取了驚人的利潤。正在尋找“求富”之道的洋務派認定航運業大有可為。1872年9月,李鴻章派朱其昂、朱其紹在天津、上海聯絡華商,招集資本,選購船只,招聘和雇用管理航業和輪船駕駛人員。因系招商興辦,定名為“輪船招商公局”。當時李鴻章也投入了5萬兩商股,中國官僚資本的第一家航運企業從此開始。1872年12月16日總局在上海正式開辦。
位于上海的輪船招商局總部大樓舊影。
1873年,李鴻章委任唐廷樞(1832—1892,廣東香山縣唐家村人。唐廷樞畢業于香港瑪禮遜學校,先后在香港政府和上海海關當過翻譯。1863年,經同鄉舉薦出任英商怡和洋行的總買辦,一做十年。)為總辦,朱其昂、徐潤、盛宣懷、朱其紹等為會辦,重新修訂有關章程,規定資本為100萬兩,并改名為“輪船招商局”。在天津、牛莊、煙臺、福州、廣州、香港、汕頭、寧波、鎮江、九江、漢口及日本的長崎、橫濱、神戶,英屬新加坡、檳榔嶼、、呂宋等處設立分支機構。天津招商局在紫竹林南面沿河地帶建有棧房及碼頭。成為天津港第一個與外商抗衡的“官督商辦”航運企業。天津招商局是招商局成立最早的分局之一,成立于1873年2月,地址位于當時紫竹林英租界內,當時開有上海至天津航線,有船兩艘,天津招商局成為天津港第一個與外商抗衡的“官督商辦”航運企業。
唐廷樞像。
早在1872年冬,招商局即斥銀2.5萬兩在天津紫竹林購置局產一處,添建棧房,用于存儲漕糧。“局產”即是“招商津局”最早的營業行址,位于英租界河壩(今臺兒莊路)路與寶順道(今太原道)交口北側,河壩前修有輪船碼頭。而“棧房”則位于該交口南側,后定名“招商南棧”。 1874年,因漕米運量增加,擴建天津棧房三所,位于招商局英租界中街(今解放北路)的對面,后定名“招商西棧”。 1876年天津招商局并購美商旗昌洋行,辟為“招商北棧”(今大連道口)。1883年又購入朱家碼頭(今彰德道口),定名“招商東棧”。至此,天津招商局共有四處棧房產業,沿用近40年。輪船招商局自開辦之始,即以海運漕糧為主,同時兼攬客貨。最初航線,以“福星”號輪往來天津、上海兩港之間。自1873年始,每年清政府撥江浙海運漕米20萬擔,由招商局輪船運往天津。輪船到津即由直隸總督籌備駁船轉運京師,“每艘載米三千石,填發聯單,由天津收兌局稽核”。
招商局輪船官防。
輪船招商局的創立,引起外商航運企業的極力打擊。英商太古洋行與怡和洋行曾聯合美商旗昌洋行將運價降低將近一半,上海至天津的“水腳”,每噸貨由原來的8兩降至5兩,“客位”也減至一半或七折,企圖以此將招商局扼殺在起步階段。當時,外商航行我國的船只達50余艘,而招商局連同代理船只不過16艘。由于有洋務派官僚的扶持,如招商局享有天津港漕糧專運權,清政府又許沿海各省官物的承運權,漕運以及隨同漕運酌帶二成免稅貨物等特權,增強了招商總局及天津分局與外商競爭的能力。1876年3月,美商旗昌洋行,以航運業競爭日劇,不堪損失為由,在唐廷樞與徐潤的策動下,以高價將全部財產售予招商局,計有海輪7艘、江輪9艘、小輪4艘、躉船6艘及上海碼頭五處、船塢一所、機廠一所,天津、漢口、九江、鎮江倉棧四處。至此招商局船只增至30艘,噸位也增到23.967噸。
招商局碼頭舊影。
在唐廷樞、徐潤的主持下,輪船招商局經歷了企業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黃金十年”。經過幾年的努力,招商局不僅擁有了長江和沿海航運的大部分市場,還在菲律賓、泰國設立分局,拓展了南洋運輸業務,同時遠航英國、日本、新加坡、夏威夷和美國本土。招商局成為中國當時最大的輪船企業,經營的輪船由最早的3艘增加到30多艘。唐廷樞為了開展碼頭貨棧和輪船保險業務,與徐潤等人先后創辦長源泰、長發兩個貨棧及仁和、濟和兩個保險公司,成為中國人自辦保險公司的先導。1884年,唐廷樞奉李鴻章之命赴唐山,全面主持開平礦務局。1892年10月7日,唐廷樞在天津去世,享年60歲。1929年6月二中全會議決,招商局脫離交通部改隸國民政府。1949年3月26日,當局對招商局全面實行軍管。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1949年3月11日,天津軍管會交通處在天津招商局舉行接收天津航政局、天津招商局儀式,至此原屬國民政府交通部在天津的的主要航政管理機構和最大的官僚資本航業全部收歸國有。當年天津招商局舊址,如今已改造建成了海河帶狀公園和泰安道五大院的一部分,昔日景象再難尋覓。
昔日的天津招商局舊址再難尋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