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島九丈崖門票價格_長島九丈崖景區門票
我們在2014年4月28日晚上到達蓬萊,29日一早前往長島。港口距離我們住的地方不遠,開車十幾分鐘就到。事先我們了解了一下,蓬萊去長島的船全天都有,輪渡每30分鐘一趟,直線距離7海里,往返船票24元。如果自駕車輛上島單程每車160元,聽說在島上租車的價格也就在100至200元之間,最后我們還是決定到島上租車游覽。
在內地久居的人咋一見到大海格外新奇,海風輕輕拂面,海浪腳下翻滾,不時還有海鷗在頭上盤旋,四十分鐘的船程,幾乎就在瞬間。長島,屬于長島縣,因境內有長山島而得名,是山東省唯一的海島縣。位于膠東、遼東半島之間,黃渤海交匯處,由151個島嶼組成。
長島的主要旅游景點有九丈崖、半月灣國家地質公園、廟島古廟群、仙境源民俗風情公園、林海烽山國家森林公園、廟島媽祖文化公園、北莊遺址等。
上島之后旅游線路有南線、北線之分。北線景點主要包含:九丈崖、月牙灣、望夫礁等;南線景點主要包含:烽山、林海、仙境源等。全島游覽門票大概是180元,有效期在兩日內。在各個景點也可以單獨購買門票。因為我們的計劃游覽時間只有一天,聽說北線的景點相對好一些,所以我們選擇了北線。租車的過程非常順利,一下渡輪就有很多司機師傅前來攬客,150元一天還挺實惠的。司機是位女士,島上原住民,人挺實在的。本來我們還應該負責她的午餐,結果午飯的時候,她還是自己回家吃的。
司機一邊開車一邊向我們介紹島上情況。長山列島又稱廟島群島,由32個大小島嶼組成。南臨蓬萊,北接旅順,自然風光秀麗,氣候宜人。島嶼周圍有星羅棋布的港灣,眾多的海水浴場,還有千姿百態的奇礁異石,素有“海上仙境”之稱,它與蓬萊被列為蓬萊長島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長島無島不秀,無島不奇,是一處天然的海上大花園。
望夫礁,也稱“望福礁”,是我們上島游覽的第一個景點。在中國很多地方都有類似的望夫礁、望夫臺、望夫石,各自都有非常美麗的傳說。過去漁民出海捕魚只能是男子,女人在島上料理家務。過去的漁船都比較簡陋,抗風險能力很差,外出捕魚往往非常危險,女人站在礁石之上提心吊膽思念盼望,這在漁村應該是個常態,所以這類的故事在很多地方都有流傳。
眾多的文人雅士還以詩詞相賦,尤其唐代詩人王建的《望夫石》一詩,可以說把中華女子的那種特有的傳統美德與氣質生動形象的展現在眾人面前。“望夫處,江悠悠,化為石,不回頭,山頭日日風復雨,行人歸來石應語?!蓖蚪刚故局L帆時代漁家婦女駐足岸邊,盼望出海的丈夫、兒子能平安歸來的場面。也是漁家婦女特有的堅貞、質樸、善良、賢惠的群體象征。
這個景點還有一個雕塑,名為“鮣魚獻璽”。雕塑高3米,重5噸,其創意來源于流傳在長島的神話故事“鮣魚獻璽”。相傳大唐初年,唐王李世民率兵跨海東渡高麗,到達的第一站就是南長山島,不慎將手中玉印掉進海里,將士打撈多時未果,一條大魚卻頭頂玉印浮出水面,太宗問身邊的將士此魚的名字,身邊的將士奏知太宗,大魚的頭頂上有一處印痕,應該是被玉印壓的,于是太宗賜名“印魚”。印魚的名字流傳至今,只是后人在印字的左邊加了一個魚字旁,稱為鮣魚。
九丈崖是長島上知名度最高的一個景點。它在北長山島的西北角,這里山崖險峻,巖礁棋布,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海蝕地貌十分突出。九丈崖由于崖壁的高險而得名,景點集山、海、崖、礁、洞于一體,融奇、秀、雄、美、幽于一隅。崖壁切削千仞,崖下寒氣逼人,海浪呼嘯,崖后草綠花紅,陽光明媚。
前往九丈崖游覽可以走一條環形線路,先通過一段珍珠隧道,隧道門前豎立著一尊12米高的滴水觀音塑像,隧道出口處為二龍戲珠雕像,隧道內內有娘娘寺、龍王殿、聚仙閣、精靈窟、珍珠祠、圣水龍潭六大景。藍綠的燈光襯托著遍布地下的礁石和放養的海藻、巨型章魚、海螺、螃蟹及各種魚類。雖然都是人工打造景觀,倒也惟妙惟肖,增加許多趣味。
仙人橋位于九丈崖景區之內,橋面本身并沒有什么奇特,只是它的位置和造像很有特色。長長的鐵橋一直延伸到海里去,走過去就像走向海中央一樣。海水慢慢地淹沒了礁石,站在礁石之上猶如在舟艦一般,乘風破浪勇往直前。至于為什么稱為“仙人橋”,一直沒有答案。
九丈崖由于崖壁高且險峻而得名。因為海蝕作用,海邊崖壁直立,高約70米,有些地方大于90度,這在國內海邊景觀當中絕對獨一無二。站在懸崖頂端俯視大海,實在讓人頭暈目眩腳下發軟。九丈崖山崖險峻,水深流急,巖礁棋布,自然景觀獨樹一幟。崖壁綿延400余米,尤以其崖壁罕見的石質組合和高峻險要而著稱,在全國眾多海蝕崖中獨占鰲頭。
九丈崖,峭壁燕梭垂直高度70米,是一綿延數百米的巨崖,由于千萬年來風浪的侵蝕,石崖漸成了上凸下凹之勢,壁面犬牙交錯,石窟、石穴鱗次櫛比,是眾多水鳥棲息的樂園。旁邊的九疊石塔,由九層節理明顯的石英巖堆成,久經海浪磨蝕雕鑿,塔崖石紋清晰,層次分明,形態別致,與九丈崖組成一對”母子崖“。
九丈崖,因其崖壁的巍峨與險峻獨一無二。由于千萬年來風浪不舍晝夜的淘滌,那本來垂直的石壁底凹上凸,出現了大于90 °的傾斜,即使是盛夏酷暑烈日當頭,崖下卻總能保留著一片陰涼,使崖上崖下形成兩個天地,大有“陰陽割昏曉”的意境。 在九丈崖的南坡,即是被考古學家于1976年發現的珍珠門遺址,屬四千年前的東夷文化。站在這長滿蒿草、開遍黃花的山坡上,眼前就會浮現出我們祖先在此、捕魚、修造茅舍的情景,再回望九丈崖層層斑駁裸裂的巖隙,那可否就是古人攀援留下的痕跡?
在九丈崖頂有一個酷似西方王冠的觀景臺,這是九丈崖的標志性建筑。順著棧道而下,大海的廣闊與渺遠漸漸顯現在眼前,天空與大海融為一體,在最深遠處勾勒出一條水平的直線,好像此時的心境也變得寬容博大。沖著大海,對著藍天,不由得想吼一聲,將平日的煩心與浮躁宣泄出來。
沿岸來到九丈崖底就聽見海風吹著海水拍打礁石的聲音,澎湃而激昂。清涼的海風順著仙人橋迎面吹來,空氣中帶著海水淡淡的咸味,卻使人覺得十分甘甜。
海邊的奇石灘涂,散落著大小不一的礁石,海浪不算很大,坐在岸邊可以靜靜的傾聽到海浪沖刷在礁石上的嘩嘩聲,大有“寵辱皆忘”之感,回首看“千米山崖畫卷”,或人形,或獸像,或景觀,或物狀,勢如天上飄來,令人目不暇接。這是千層巖的石壁,美麗壯觀。置身其中,有一種天下雖大,唯我獨尊的感覺。
突然發現岸邊的一個石洞,旁邊題名“匯仙洞”,為一處海蝕大洞,洞深約為30余米,寬5米,洞頂近似拱門,傳說當年八仙曾在此聚會,洞內石英巖面凹凸錯落,玲瓏剔透。大洞毗鄰處有一小洞,寬1米多,深20余米,洞內設有石桌、石床,上開兩扇天窗,傳說是何仙姑的寢室。仙姑當年如果真的在此生活還真是需要相當的境界。
九丈崖的名字從何而來?“丈”是我國早年間的一個長度單位,一丈大概換算成3米上下,九丈也就大概30米左右,這與九丈崖的高度、寬度都嚴重不符,可能是由于“九”在古時為至尊之數,形容無限、極致的意思,所以稱為“九丈崖”,只是無據可考。順著海邊漫游幾步,各色礁石或臥或立,奇形怪狀神態各異,真是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離開九丈崖,前往月牙灣,據說那里海灘的石頭不可拾取啊,歡迎大家繼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