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視頻
  • 焦點
  • 娛樂
  • 文化
  • 財經(jīng)
  • 首頁 > 旅游 > 線路 > 正文

    運城大佛寺在哪里(運城大佛寺在哪里建)

    運城大佛寺在哪里(運城大佛寺在哪里建)

    稷山縣大佛寺,又名清涼院、佛閣寺,國七。位于縣城東北一公里的高崖之上,始建于金皇統(tǒng)二年(1142年)

    稷山縣稷王廟,位于稷山縣城步行西街北側(cè)。玉璧城遺址區(qū),國六。稷王廟創(chuàng)建于元至正五年,清道光23年重建。

    山西運城讓魚愛恨交加!愛它古跡多多精彩紛呈,恨它把已蛻化成淡水魚的魚還原成了海魚。

    稷山大佛寺新建的山門,在高崗下

    運城稷山縣魚和先生連看四處國保,環(huán)肥燕瘦,令人興奮!今天先去兩處:大佛寺和稷王廟。

    三級臺級之上是天王殿。新建的鐘鼓樓位于第二級臺級左右。

    大佛寺因寺內(nèi)正殿有依崖而塑的土堆佛,故名大佛寺。寺院隨地勢抬升,正殿若在山巔。登臨,整個稷山縣城匍匐在大佛腳下。大佛寺票價十元,六十歲以上人士免票。

    據(jù)清同治《稷山縣志》及寺內(nèi)所存在碑碣記載,該寺始建于金代皇統(tǒng)二年(1142年),元、明、清各代曾多次重修或擴建。寺院坐北向南。原寺規(guī)模較大,因兵亂大部分建筑遭毀。現(xiàn)僅存大殿,垛殿及十王洞,十六羅漢洞等。大佛寺正殿,系樓閣式建筑,依崖建成。前有抱廈三間。面闊三間,進深三間懸山頂。其一樓斗拱系典型的金代構(gòu)件。單昂五鋪作。該殿原為重樓三層,道光三十年(1850年)樓閣傾圯,至咸豐九年(1859年)建翅墻,“自下而上砌以磚,上建大廈三間”。現(xiàn)二層為咸豐九年所建。正殿左右各有垛殿一間,為元時所建。殿內(nèi)存有釋加牟尼坐佛一尊,該佛像依崖雕塑,高20余米,寬6.7米,氣魄雄偉,保存完好。佛身串通閣之上下,攀木梯登至頂層,不僅可瞻仰佛之整體,整個縣城全景均歷歷在目。(摘自稷山縣人民政府網(wǎng),魚有刪減)

    天王殿

    大佛寺位合邑龍脈之沖要,有“一佛鎮(zhèn)三縣”(稷山、新絳、河津)之美稱,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清乾隆年間及民國均有修葺,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對大佛進行了繪飾;2004年5月1日,大佛寺雷擊起火后,大佛完好無損,稷山縣委、政府當(dāng)即籌資重修……現(xiàn)在的大佛寺平面布局呈不規(guī)則形。 (摘自稷山縣吧,魚有刪減。)

    穿過天王殿回望,稷山縣城就在腳下。

    山西省稷山縣,位于運城市正北端。后稷故里。稷山縣古稱稷,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置高涼縣后稱“高涼邑”。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改名稷山縣。稷山縣人文古跡眾多,青龍寺壁畫興化寺壁畫蜚聲國內(nèi)。古跡龐雜,主要有稷王廟、大佛寺、馬村磚雕墓、丁莊李家大院、稷山三義廟、李老莊玉帝廟、南陽法王廟、店頭古村、青龍寺等。

    沿石階上行,新落成的大佛殿巍然矗立在正前方。

    大佛殿,殿兩側(cè),有十王洞和十六羅漢洞。不開放。

    正殿兩側(cè)的十王洞和十六羅漢洞,十王洞系人工鑿成,深9米,寬3米,正面塑地藏王坐像,高1.55米,兩側(cè)侍童高1.23米,十王雕像分立洞之左右兩側(cè),高0.69米,栩栩如生,保存完好,為元代雕塑之精品。十六羅漢洞,保存有十六尊塑像,亦為元時所塑。(摘自稷山縣人民政府網(wǎng),魚有改動)

    大佛殿內(nèi)大佛為土堆佛。高20米,寬6.7米。坐佛,袒胸露乳,左手扶于左膝之上,右手上舉呈“說法印”狀。

    大佛頭飾螺髻,眼睛平視,鼻梁高挺,雙唇微合,下巴渾圓,雙耳垂肩,飽滿的國字臉額頭上有“白毫相”。

    2004年5月11日(來自山西晚報)的那場大火中,大佛殿被焚,大佛被煙熏得黧黑,所幸安然。

    關(guān)于稷山大佛寺內(nèi)的大佛為哪位佛爺,有兩種聲音:官方宣介的釋迦牟尼佛,民間考據(jù)的彌勒佛(魚在運城新聞網(wǎng)上看到一篇文章,有理有據(jù)證實此佛乃彌勒佛,有興趣的朋友可看下面的有關(guān)鏈接。)

    大佛的神奇之處在于雖是一土佛,但從金皇統(tǒng)二年(1142年)始建,至今800多年間,歷各種災(zāi)禍仍然完好無損。

    大佛殿內(nèi)的看護師兄給魚講了許多有關(guān)大佛靈異的事情。魚結(jié)合有關(guān)資料做了如下梳理:其一,稷山縣地域地震多發(fā),每次大佛都能安然無恙。如元至正七年(1347年)五月,稷山“地裂水涌,崩城陷屋”;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十二月,“稷山縣城垣盡毀,文廟學(xué)宮塌圮”;上述兩次大地震加上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到上世紀(jì)70年代間稷山發(fā)生的18次地震,這大大小小二十次地震,大佛寺建筑屢遭摧毀,大佛卻巋然不動!其二,抗日戰(zhàn)爭時期,稷山駐扎的日本炮兵,曾炮擊大佛寺,其中一發(fā)炮彈擊斷大佛右臂(后已補修),隨后這門大炮不知何故啞掉!其三,2004年5月11日,大佛殿遭雷擊起火,焚燒得只余下三面殘墻。大佛穩(wěn)如磐石!其四,2004年11月11日午時,大佛殿上梁,本來陰云密布的天,在鳴炮上梁時,竟然云開見日。上梁結(jié)束,雨點飄落……

    文殊殿

    大佛寺正殿東西垛殿為文殊殿和普賢殿,有關(guān)資料上說它們是元代遺存。殿內(nèi)置佛像,為新塑。正殿兩側(cè)的十王洞和十六羅漢洞洞口有鐵將軍把門,因為資料上介紹說里面塑像為元代遺存,魚很想看看。

    看護師兄說,鑰匙在領(lǐng)導(dǎo)手中。魚和先生去時時值正午,尋人不遇,只得放棄。

    普賢殿

    就此離開大佛寺,山門外,魚注意到一對石獅,雖然殘破但很是威武。那神態(tài)乃明清石獅所不及。

    山門外的石獅正面

    山門外的石獅側(cè)臉

    下面和魚去稷王廟吧,那里可流連的東西多。

    稷王廟票價二十元,六十歲以上人士免票。

    稷王廟原在縣城以南50華里的稷王山上,是相傳的后稷教民稼穡之地。系專祀農(nóng)圣后稷之古建,乃為元代創(chuàng)建。舊時,每年夏歷四月十七日,四方人士必聚此舉行隆重祭典。明隆慶元年(1567年)遷至今地。據(jù)清代道光二十三年碑文記載,原廟于道光十年失火焚盡,至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由稷山縣知事李景椿倡導(dǎo)募捐重建。廟內(nèi)有姜原殿三間系單檐硬山頂,素筒瓦覆頂,唯琉璃飾似為明代遺物。殿前有卷棚式四柱亭一間,亭前延南為泮池,上建一單孔石橋,長20米,寬2米,橋欄以20塊石雕構(gòu)成,上雕八仙人物及花卉,圖案。過橋攀石階而上為后稷樓,系樓閣工重檐什字歇山頂,樓高30多米,上覆琉璃彩瓦,脊飾螭吻,仙人,天馬神獸等。樓東西長20米,南北長19米,四面有3米寬的回廊,二十根石雕術(shù)擎立其間,殿前有兩根浮雕盤龍石柱,工藝精湛。回廊外圍以52塊雕花石板成屏形欄桿。拾階登樓,樓上四周設(shè)木質(zhì)欄桿,稷山全縣景歷歷在目。樓前獻(xiàn)殿八間,進深10米,東西寬14米。系單檐硬山頂,琉璃彩瓦裝飾。在獻(xiàn)殿東西兩山墻上嵌有巨幅石刻,均高2米,寬8米。西山墻為道光23年,稷山知事李景椿為重建后稷廟告成因賦七古一章,全文共四百余字,文秀字勁;東山墻為稷山八景,詩圖并茂。前后檐下立欄花板上為木質(zhì)浮雕之農(nóng)事活動圖,處耕播種至收割碾打等。獻(xiàn)殿兩翼建鐘鼓二樓,長寬各四米,均為樓閣式重檐什字歇山頂,繁昂復(fù)斗,飛檐翹角,雕梁畫棟,琉璃彩瓦。稷王廟,系琉璃,木刻和石雕三者藝術(shù)匯為一體之"三絕"古建群,確屬壯美罕見。1996年元月由山西省人民政府[晉政發(fā)(1996)7號]正式公布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摘自道客巴巴)

    稷王廟現(xiàn)存廟宇為清代遺物,主體建筑有獻(xiàn)殿、正殿、后殿,鐘、鼓樓東西兩翼分峙,東西廂房廊廡環(huán)繞。

    廟以木雕、石雕、琉璃件精美見稱。

    稷王廟中路為主要建筑,東路的八卦亭也不錯,稷王廟的最北還有處玉璧城遺址,西路多古樹,其中有棵棗樹王,掛滿棗子。魚摘了些吃。各個個大肉厚甜脆。稷王廟不大,魚和先生在里面流連近二個小時,才依依不舍離開。

    鐘鼓樓一層兼碑亭

    廟內(nèi)現(xiàn)存清代碑碣八通。鐘鼓樓一層碑亭內(nèi)為光緒和道光年間的重建碑。

    稷王廟清代木作精細(xì)

    稷王廟各殿殿脊的琉璃件是清代琉璃工藝代表。

    屋脊琉璃件——琉璃塔,鐵雕,花卉;芍藥、牡丹、飛馬、鴟吻,各個造型生動、色彩艷麗。

    獻(xiàn)殿兩側(cè)山墻各有一石刻。西壁墻上是清代稷山知縣李景椿為重建稷王廟撰寫的《稷王廟告成因賦七古一首》。東壁上有“稷峰疊翠、姑射晴嵐、羲陵曉照、玉璧秋風(fēng)”等稷山八景圖。

    稷王廟正殿和鐘鼓樓檐板上,有稷王廟的木雕精髓:手持谷穗的稷王,耕耘的農(nóng)夫、勞作的牛馬,碾滾的碌碡、揚谷的風(fēng)柜等。你能說那些人物僅僅代表了開啟農(nóng)耕文明的后稷部族嗎?這些以農(nóng)耕文明的春播、夏管、秋收、冬藏為表現(xiàn)內(nèi)容的木雕暗示著稷王廟是社與稷,是土地與糧食,是黎民百姓的生計,是江山永祚、太平盛世的共同載體。看著如此精美絕倫的木作,中華民族農(nóng)耕文化、五千年的文明史瞬間從檐板上走下……

    稷王廟正殿重檐歇山頂,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四周回廊。

    正殿前后石柱上分別雕刻一楹聯(lián):思文配乎天樹八百年王業(yè)之本,率育命自帝開億萬世粒食之源;稼穡勞后躬播種功能垂百代,民人飽圣德崇隆祠宇聳千秋。

    正殿正門前的兩根蟠龍石柱。朱雀穿躍的火龍柱和魚躍云繞的水龍柱。

    稷王廟正殿前后有七十六塊欄桿,回廊四周有二十根石柱,加之獻(xiàn)殿東西壁刻,共同構(gòu)成稷王廟石刻精華。其中回廊外圍的五十二塊雕花石板既有人物故事如二十四孝、八仙過海、漁樵耕讀、文王訪賢等,又有山水花草、飛禽走獸等。護欄桿上刻荷花,望柱上則是雕塑牡丹、菊花、南瓜、猴、獅、人物等造型。

    棗樹王

    稷王廟內(nèi)有北朝時期玉璧城遺址。玉璧城遺址是國七。

    泮池望柱獸

    感謝朋友們和魚一起游運城稷山縣大佛寺、稷王廟。下期稷山青龍寺、馬村雕磚墓再見!

    有關(guān)鏈接:

    稷山大佛寺大佛像為“彌勒佛”--- 作者陳小明 來源: 黃河晨報 發(fā)布者:運城新聞網(wǎng) 時間:2016年5月20日

    到過稷山大佛寺的人都會被那尊高六丈的大佛所吸引,在驚嘆其高大莊嚴(yán)、在敬仰其右手高舉“說法印”說法時,不知道有沒有了解到這是哪位佛祖呢?筆者聽許多游人及文化學(xué)者說是佛祖釋迦牟尼,但也有不少人說是彌勒佛,大家各執(zhí)己見,莫衷一是。那么到底是釋迦牟尼還是彌勒?筆者認(rèn)為是彌勒佛。

    大佛寺內(nèi)保存的古碑不少,最早的兩塊碑是元朝至正年間和大德年間的。而據(jù)元朝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碑文記載:“初有,太原文水縣師徒三人,立場行緣,糾化檀那,鳩聚水植,修建巍峨之閣,內(nèi)塑彌勒大像一尊。”這篇碑文由當(dāng)時離大佛寺不遠(yuǎn)的該縣陶梁村另一佛寺“顯明院”住持雄辯大師撰。細(xì)讀碑文,我們能了解到,從金朝到元朝,包括佛門高僧在內(nèi),就都確定大佛寺供奉的是“彌勒佛”。 而元大德十一年,距大佛寺所創(chuàng)建的金皇統(tǒng)二年(公元1142年),不過166年,那時寺里僧人與方圓各寺以及香客都說大佛寺的大佛是“彌勒佛”,并明確指出“初有”兩字,“初有”指的是剛開始時,這也就透露出,金朝建佛寺時就是按“彌勒佛”而塑的,并一代代口傳下來。窺一斑而知全豹,通過這篇給我們提供了實物證據(jù)的碑文,我們可以明確認(rèn)定大佛寺供奉的是“彌勒”而非“釋迦”。另外,寺里還有一通清康熙二十年七月二十日立的碑文記載:“高梁不數(shù)里許,艮阜有佛閣居焉,閣中大佛金身六丈有余,世之以為希有此報身也。若論法身大矣哉,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經(jīng)云佛身充滿于法界,普現(xiàn)一切群生前,寺碑以彌勒報身稱之矣”。此碑文由當(dāng)時古絳汾南洪濟寺具戒沙門妙華拜撰并書丹,他也是一位高僧,而且也認(rèn)為佛像為彌勒佛。碑文中“高梁”是稷山的古稱,這塊碑記載的是清順治壬辰九年(公元1652年)修理佛寺之事。而據(jù)同治版《稷山縣志》記載:“順治壬辰年,僧官玹峰禪師擔(dān)任住持,歷經(jīng)27年努力,創(chuàng)建鐘樓,重修殿宇。”筆者認(rèn)為這篇碑文中最關(guān)鍵的字眼是“寺碑以彌勒報身稱之矣”。這“寺碑”無疑是指明朝時的碑。因為順治壬辰九年距離1644年明朝滅亡不到10年時間,立在寺里的碑只能是元明時期的碑。而元朝僅有的兩塊碑只有大德那塊記載“內(nèi)塑彌勒大像一尊”而無“彌勒報身”之說,是以筆者認(rèn)為只能是明朝時的碑文有此記載。 通過這塊清朝早期記載翔實的碑文,我們又能了解到至少在元明清時,佛門中和群眾還認(rèn)為佛像是彌勒佛而非釋迦牟尼,并立碑為記,而這些也為筆者認(rèn)為大佛是彌勒佛提供了最為有力的歷史依據(jù)。

    其實,中國人最早首選的信仰對象,不是觀世音菩薩,也不是阿彌陀佛,更不是佛祖釋迦牟尼,而是在佛教諸佛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的彌勒。由此可知,彌勒佛是在印度佛教進入中國以后較早對人們產(chǎn)生廣泛影響的佛。 特別是在戰(zhàn)亂年代,彌勒佛所象征的慈悲、忍辱、寬容、樂觀的精神;所代表的仁慈、至善、幽默、達(dá)觀、安閑的意義,更是對那些飽經(jīng)戰(zhàn)亂、屢遭烽火、生活不寧的人們心里最便捷有效的精神慰藉。也彰顯了群眾通過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許,寄托了人們對社會和諧穩(wěn)定的希望,更有力地助推了群眾對彌勒佛的信仰。同時,朝廷又希望通過彌勒所象征代表的精神意義,來教化群眾能安分守己,忠君愛國、以仁善為本,這也是佛教在戰(zhàn)亂年代受到朝野普遍推崇的主要原因。 而大佛寺創(chuàng)建時的金代,是少數(shù)民族建立的國家,其自建立到滅亡的一百年間,戰(zhàn)爭就未曾停止過。人們只好期盼彌勒佛能給未來世界帶來祥和安定的生活、幸福美滿的家業(yè)。也正因為彌勒佛的象征精神和代表理念確切地契合了當(dāng)時群眾的心理,所以當(dāng)時寺廟普遍供奉彌勒佛也是人心之所盼,希望之所向。

    根據(jù)南朝梁代僧佑編寫的中國早期佛教著作《出大藏幾記》中的記載,在晉代僧人竺法護翻譯的諸經(jīng)中,已經(jīng)具有《彌勒成佛經(jīng)》一卷,《彌勒本愿經(jīng)》一卷。在此以后,在佛教經(jīng)典翻譯史上同樣具有重要地位的鳩摩羅什,也翻譯了彌勒經(jīng)典。《出三藏經(jīng)》中稱:“晉安帝時,天竺沙門鳩摩羅什以偽秦姚興弘始三年至長安,于大寺及逍遙園譯出(佛經(jīng))。三十五部,凡二百九十四卷。”其中包括:“《彌勒下生經(jīng)》一卷,《彌勒成佛經(jīng)》一卷。隨著彌勒經(jīng)典的翻譯,在中國僧人中對于彌勒的尊崇越來越顯著。《高僧傳》卷五、《釋道安傳》記載:“安每與弟子法遇等于彌勒前立誓,愿生兜率。”

    這些翔實的記載表明到了晉代,僧人們已經(jīng)十分重視尊崇彌勒經(jīng)典的作用。為此可得出結(jié)論,僧人們對彌勒佛的尊崇信仰是十分廣泛甚至是最看重的。而通過大佛寺內(nèi)現(xiàn)存的元德十一年,由顯明院高僧寫的《佛閣清涼院碑銘》和清康熙二十年,由古絳汾南洪濟寺高僧妙華拜撰并書丹的《重葺大佛閣并殿廊僧房莊嚴(yán)相好功德碑》兩塊碑可以清楚地看到,古代大佛寺及周邊寺院名剎的僧人們都很尊崇彌勒,并十分肯定地表明大佛寺的大佛為彌勒佛。通過以上分析,大佛寺的大佛應(yīng)為彌勒佛無疑。至于為什么大佛像不是大肚、寬腹、笑口常開的形態(tài),而是莊嚴(yán)肅穆,呈說法印的樣子,這跟佛教進入中國后彌勒佛形象演變有關(guān)系,因篇幅所限,以后會專文而論。

    有關(guān)鏈接內(nèi)容來自網(wǎng)絡(luò),向原作者致敬!

    備案號:贛ICP備2022005379號
    華網(wǎng)(http://www.668528.com) 版權(quán)所有未經(jīng)同意不得復(fù)制或鏡像

    QQ:51985809郵箱:51985809@qq.com

    主站蜘蛛池模板: 被女同桌调教成鞋袜奴脚奴| а√天堂地址在线| 欧美无人区码卡二三卡四卡| 岛国在线免费观看|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一区| 欧美日韩免费在线视频| 免费一看一级毛片全播放| 色吊丝永久在线观看最新|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免费看| 三级国产三级在线| 日本高清视频在线www色| 亚洲午夜精品国产电影在线观看| 狠狠操.com| 公和我做得好爽在线观看| 色婷婷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无| 香蕉视频黄色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噜噜噜私人影院|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最好的精华液 | 男女性爽大片视频男女生活| 国产123在线观看| 韩国黄色片在线观看| 国产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另类在线观看| 香蕉久久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亚洲片在线| 97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天天拍夜夜拍高清视频| 丁香六月婷婷精品免费观看| 无码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亚洲国产成人亚| 明星ai人脸替换造梦在线播放|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网站| 美女扒开裤子让男人桶视频 | 国产一卡二卡四卡免费| 91精品久久国产青草| 天天操免费视频| www.fuqer.com| 娇bbbb搡bbbb| 一个人看的www免费高清| 尤物视频网站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