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洛伐克與列支敦士登,歐洲杯預選斯洛伐克vs列支敦士登
今年夏天我們游覽了捷克南摩拉維亞州三個與奧地利接壤的邊境小鎮:米庫洛夫(Mikulov)、萊德尼采(Lednice)和瓦爾蒂采(Valtice)。三個小鎮上都各有一座宏偉的城堡,而三個城堡竟都曾歸屬于列支敦士登家族:
1、米庫洛夫城堡(Zámek Mikulov)于13世紀末到16世紀末,歸屬于列支敦士登家族。
2、1249年,列支敦士登家族收購了整座萊德尼采莊園。始建于文藝復興時期的萊德尼采城堡(Zámek Lednice)成為列支敦士登家族的避暑山莊,直到1945年。
3、1391-1945年,瓦爾蒂采城堡(Zámek Valtice)一直是列支敦士登王儲的所在地。
今日的列支敦士登公國,位于瑞士和奧地利之間。這個君主立憲制山區小國,土地狹小且人口稀少,卻擁有極高的國民收入水準,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高達60,000歐元。這個富裕的列支敦士登家族究竟從何而來,捷克摩拉維亞地區有多座城堡都曾屬于這個家族,這個家族跟捷克有什么關系呢?
1 關于列支敦士登祖先的傳說
列支敦士登人為阿勒曼尼人的后裔,傳說他們的祖先是一個貧窮但勤勞而誠實的礦工。有一天,他在礦里開采的時候,出現了一位仙女,仙女握著他的手,領他走到礦洞一個已廢棄的位置,跟他說:“挖這里!”仙女就消失了。礦工鎬了幾下,一塊明亮的寶石石頭從堅硬的巖石中脫落下來,那塊寶石被形容為像一千顆星星一樣閃耀。
猶豫片刻,礦工決定把寶石交給王子,因他所挖掘的礦洞所有權屬于王子。王子被他的誠實感動了,最后把那塊寶石和一塊土地賜給他,使他得到自由領主的身份。礦工和他的后代開始稱自己為列支敦士登(Liechtenstein),在德語中licht是“明亮”的意思,stein的意思是“石頭”。
2 列支敦士登建國史
據資料記載,列支敦士登家族來自奧地利下奧地利州,就是維也納所在的州,跟捷克南摩拉維亞州接壤,維也納以南30分鐘車程就可抵達列支敦士登城堡。這應該是列支敦士登家族擁有的第一座城堡,從1140年開始歸屬于他們。
歷經多個世紀,列支敦士登家族在摩拉維亞、下奧地利、西里西亞和施蒂利亞公國等地奪得了大片土地。這些土地不是通過戰爭奪取的,而是由其他地位更高貴的封建貴族通過采邑制分封給他們的。
簡單地說,他們只是一方小地主,但他們不想從屬于某位權貴之下,他們想要做國王跟前的大臣,在神圣羅馬帝國的議會中擁有一席之地。
在歐洲封建時代有地就有權,經過不懈的努力,列支敦士登家族終于從一個伯爵手中購買了兩塊領地:1699年購得施倫貝格莊園的貴族統治權;1712年購得瓦杜茲的伯爵爵位。兩地現在均在列支敦士登境內。
在買賣正式生效之后,當時神圣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六世在1719年1月23日宣布將施倫貝格與瓦杜茲合并,提升地位為一個獨立的小型親王國,并賜名為“列支敦士登”。從那天起,列支敦士登才正式成為一個“王國”。
后來,拿破侖戰爭瓦解了神圣羅馬帝國的政治體系及制度,1806-1813年,列支敦士登親王成為了他的“保護者”法國皇帝拿破侖一世的臣仆。1815年列支敦士登恢復獨立并加入德意志聯邦。1868年德意志邦聯瓦解,列支敦士登解散自己僅有的一支小型軍隊并宣布轉為永久中立國。這讓列支敦士登避過了兩次世界大戰的戰火波及,一直持續到今日。
3 列支敦士登與捷克的采邑之爭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列支敦士登家族把他們位于捷克斯洛伐克戰區的家族財產帶到自己的領土妥善保管,但土地和城堡帶不走。1945年二戰結束之際,捷克斯洛伐克和波蘭奪取了列支敦士登王朝在波希米亞、摩拉維亞和西里西亞世襲的全部土地及所有權。
列支敦士登親王一直對那些土地提出主權訴求,要求捷克和斯洛伐克歸還領土。1993年捷克斯洛伐克解體后,列支敦士登和捷克之間依然互不承認。直到2009年,列支敦士登才分別與捷克和斯洛伐克建立外交關系。
4 昔日的采邑,今天的旅游勝地
今天的萊德尼采鎮,2020年人口只有2,270人,但每年接待超過40萬游客,因為小鎮的主體——萊德尼采城堡和占地逾200平方公里的花園,在1996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
萊德尼采城堡,這個由列支敦士登家族修建、掌管近700年的避暑山莊,被描述為捷克共和國高度浪漫主義的最重要表現之一,現歸捷克國家所有,由捷克國家古跡學會管理,并向公眾開放。
而瓦爾蒂采城堡內也掛滿了列支敦士登家族多位重要人物的畫像,就像歐洲人在自己家里擺放家人的照片一樣。然而,鳩占鵲巢,物是人非。冷戰期間,列支敦士登公民甚至被禁止進入捷克斯洛伐克。
那些年世界各地土地的紛爭和各國之間的恩怨不計其數,無論如何,今日捷克政府也把那三座城堡打理得妥妥當當的。
只愿世界和平,各國人們都能安居樂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