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陵從哪個門進較好(乾陵哪個門進比較近)
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和她的丈夫唐高宗李治一同埋葬在這里。連綿起伏的三座山峰,遠遠望去,宛如一個仰面而臥的婦人,它就是位于西安市西北75公里的梁山上的乾陵。
乾陵俯瞰圖
公元612年,唐王朝建立定都長安,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唐帝國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之一。唐高宗李治是唐朝的第三個皇帝,他很信任自己的妻子武則天,政權也逐漸被皇后武則天掌握。
公元683年,唐高宗病死,次年葬入乾陵。唐高宗下葬時,乾陵還只是初具規模,在武則天的重視下,乾陵的修建工程一直繼續,前后長達28年之久才告竣工。
陵墓若都邑,乾陵就是仿照當時唐朝的都城長安城建造的,這座氣勢恢宏的陵墓,以司馬道為中軸,四周環繞著兩重城垣,城垣的西南方建有宮殿,東南方分布有太子、公主及大臣的十七座陪葬墓。
公元7世紀的長安城是當時世界上最豪華的大都市,一條南北中軸線貫穿全城,東西左右均衡對稱,城市的南部是商業區和平民居住區,中間是皇城,集中了唐朝中央的主要政治機構,北部中心是宮城,也就是皇家的領域。
乾陵的正門位于南面,自南向北僅有三座高聳入云的大門,象征著帝國都城長安的3座城門,宮城在4個方向設有青龍門、朱雀門、白虎門、玄武門,里面建有寢殿和地宮。
在乾陵的東南部分布著17座陪葬墓,按照墓主人生前的地位高低,由遠及近地排列開來。
歷經千年的滄桑之后,今天的乾陵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
但是陵墓曾有的氣勢并沒有因此而減損,兩面山峰形成一道自然的大門,
寬闊的司馬道直通地宮墓門長約4公里,兩旁排列的巨大的石刻群,有動物和人像,統稱為石像生。
石像生
傳說這些石人像的原型叫翁仲,翁仲為秦朝名將,曾經大勝北方的匈奴。他死后,秦始皇為他建石人像,置于自己的皇宮門外,以后帝王紛紛仿效。
鴕鳥是來自非洲的動物。史籍記載唐高宗在位的時候,中亞地區的土火羅國曾經派遣特使獻鴕鳥,刻石鴕鳥于陵墓前就是為了紀念這樁盛事。
當時唐朝之所以能夠將自己的勢力擴展到中亞地區與擁有一支強大的軍隊是分不開的,而在當時的軍隊中,戰馬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唐朝第二個皇帝,唐太宗的陵墓昭陵有聞名世界的精美石刻,昭陵六駿。
昭陵六駿刻畫的是跟隨唐太宗征戰南北的6匹戰馬,向后人昭告了唐太宗的戰功。
而在乾陵也有這種長著翅膀的馬,他們昂首突目,雙翼雕刻成優美的卷云紋,四蹄蹬地堅實有力,神態英姿煥發,瀟灑自如。
乾陵對中國皇帝制度的影響一直持續到公元19世紀,中國最后一個封建王朝清朝,特別是在神道兩邊擺放石像生的形式成為中國古代皇陵的標志之一。
在武則天時代,唐朝不僅擴大了疆土,而且以開放姿態對待外部世界,形成了中外交流的空前盛況。
在司馬道北端,坐落著與真人一般大小的61座石人像,分東西4行站立,這些石人多數身穿武士袍,和唐代一般官宦的打扮很不一樣。
而從這尊殘留的頭部的石像來看,它的原型原本是個大胡子,頭發在腦后梳成辮子,這些石像是當時參加她的葬儀的61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他們在乾陵前恭敬的站立,雙足并立,兩手前拱,表現出對唐朝皇帝的尊敬與仰慕之情。
即便如此,在那個以男子為中心的時代,武則天的行為還是備受質疑。
公元705年,武則天在臨終前傳位給了自己的兒子唐中宗李顯。
李顯并沒有把母親當作一個篡位者,而是下令重啟乾陵,將武則天以皇后的身份入葬乾陵。
在乾陵默默佇立著這樣一塊巨大的石碑,是紀念武則天的功績的,但是這一塊石碑上一片空白,據說武則天臨終前要求死后為自己立一塊無字碑,拒絕對自己的一生作出評論,同樣沉默的是隱藏在秦陵地宮里的秘密。
無字碑
20世紀60年代,考古工作者對乾陵墓道進行勘測,發現墓道口全用石條疊砌,一個大約兩頓重,一層400多個,共39層,并用鐵細腰嵌住,再用鐵漿灌注在石條與鐵細腰之間,要是想進墓門的話得先把幾千個石條先拿開才能看到門,但里面有多少道門誰都不知道。
正是這層層布防,乾陵在往后的一千多年里,很多盜墓賊企圖盜挖,但是都無功而返。
可是乾陵的陪葬墓就沒有這么幸運了。
這是乾陵的17座陪葬墓之一,永泰公主墓。永泰公主是武則天的孫女,唐中宗李顯的第7個女兒,原名李仙蕙,死于公元701年時年僅僅17歲。
20世紀60年代,永泰公主墓被發掘,
墓全長87.5米,寬為3.5左右,在一塊青石上面,詳細地記載了有關于永泰公主的生平。
雖然遭受過盜墓賊毀壞,但永泰公主墓中還是得以保存了一些文物。
在狹窄的甬道兩旁,有6個小龕,里面放著彩繪陶俑,騎馬甬和三彩馬等隨葬品造型逼真,工藝精湛。
在墓室的墻壁上有一幅精美的壁畫,通過這幅壁畫,我們或許能夠領略到當年唐代宮廷生活的原貌,特別是唐代女子的風采。圖中,宮女們個個豐滿性感,流著特別的八字眉,梳著各式各樣的發髻,人物比例勻稱,顧盼如生。
在永泰公主的墓志銘上記載有珠胎毀月的字樣,意思是他死于難產。
可是更為普遍的說法是,她和自己的哥哥李重潤以及丈夫因為議論武則天私生活,武則天盛怒之下逼迫她的父親唐中宗李顯處死參與議論的所有人。
4年之后,李顯復位,追封李重潤為懿德太子,追封李仙蕙為永泰公主,并隆重地將他們的尸骨放入乾陵埋葬。
這是安放懿德太子的石槨,槨身石板內外用細膩的手法雕刻有花卉,草木及各種珍稀的動物。
這副描繪宮女的石刻畫,畫面中可有兩扇大門,門上刻著相對而立的兩個美麗的宮女,他們頭上戴著鳳冠,上身穿短衫,袖口寬大,下身穿長裙,形象豐滿,顯得優美而高貴。
乾陵的另一個陪葬墓章懷太子墓,章懷太子是武則天的親生兒子,唐中宗李顯的哥哥,曾被立為太子,但是因為反對武則天而被貶為平民,后來被武則天逼著自殺,死時年僅31歲。
墓中的一幅壁畫,引人注目的是畫中這位頭梳雙髻的少女竟然穿著胡服的男裝。
出土的文物都可以反映出武則天當政的
時候,女性在社會的地位。
章懷太子墓中還有一些表現男子生活的壁畫,在這副名為打馬球圖壁畫中20多個年輕貴族騎馬在山巒間奔跑追逐。
除了馬球,打獵也是當時貴族休閑的重要活動,唐代貴族還熱衷于馴養獵豹。
幾座陪葬墓的發掘更加引發了人們對乾陵神秘地宮的向往。
乾陵地面的恢弘氣勢壓倒了與他同時代的所有陵墓,與之相配的地宮,無疑也有著非同一般的規模。
考古工作者通過局部探測了解到了更多關于乾陵地宮的情況。
地宮前室擺放著皇帝生前的日用品,后室設有石床,上面放著兩具棺槨,左邊躺著唐高宗,右邊躺著武則天。
地宮的空間約為5000立方米,按其1/4的比例來計算陪葬品,那么陪葬品的體積也在1200立方米左右,文物則最少有800噸。
在陜西曾經發掘過一座唐代的皇家寺院法門寺,地宮出土了大量的唐朝皇室物品,特別是其中的金銀器,華美典雅,令人眼花繚亂。法門寺地宮中還出土了一件武則天的繡裙,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一件武則天的遺物。
武則天繡裙
而且神秘的乾陵地宮中一定保存著更多炫目的皇家器物和武則天的遺物。
是否發掘乾陵一度成為考古學界爭論的一大熱點,但是在現有的技術條件下,貿然發掘乾陵能不能對地下的文物有效的進行保護,這是一個疑問。
學者們相信這座陵墓所蘊藏的秘密會與武則天傳奇命運一樣驚世駭俗,至于將來還有沒有可能目睹武則天的真容,還有多少出人意外發現?謎底的真正揭開,尚待來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