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漢碼頭輪渡時間表;武漢粵漢碼頭輪渡時間表
【走遍武漢4】青山江灘修建的時候,特地保留了幾座碼頭遺跡。武漢輪渡紅鋼城碼頭便是其中之一。
紅鋼城碼頭遺跡位于青山臨江大道建設七路口的江灘內。碼頭遺跡由堤岸坡道、閘口(票房)、輪渡標記組成。長約百米的堤岸坡道幾乎保留原樣。在50多級的石階左、中、右三邊,砌筑有多條斜坡道,左右斜坡道是供自行車上下,而中間坡道是上下船乘客隔離線。如果仔細點,可以看到每隔一段距離就有一個圓孔,那是當時固定欄桿的柱礎孔。
堤岸坡道
堤岸坡道尾部,是閘口(票房),以前有進出兩個口,現在只保留了一個。而閘口(票房)房間頂部,如今重新樹起了“武漢輪渡紅鋼城碼頭”。至于當時從閘口票房到武青堤堤頂的棧橋沒有保留。
堤岸坡道上的鐵環
紅鋼城碼頭原名蔣家墩碼頭,始建于20世紀50年代。它最先是1954年10月開辟漢口粵漢碼頭至青山航線第六航線的一個中途站。
紅鋼城碼頭的命運轉折點在1981年。那一年4月6日,為緩解乘客過江壓力,武漢市開辟第一條車船水陸聯運航線。武漢輪渡公司依托紅鋼城碼頭開辟第15航線,由漢口粵漢碼頭到青山紅鋼城碼頭。
漢口粵漢碼頭,圖右為開往紅鋼城,圖左為開往徐家棚
水陸聯運是陸上公用車輛與水上輪渡緊密銜接起來,為漢陽、漢口去青山上下班的職工提供一條迅速、方便、連接的“捷徑”。
多艘1500客位的輪渡往來粵漢碼頭與紅鋼城碼頭。根據市公用局的具體布局,輪渡6點到19點運營,早晚高峰上班乘客多,十五分鐘開一班。其他時間大概30分鐘發一班。
紅鋼城到粵漢碼頭船票
起坡上岸。與粵漢碼頭、紅鋼城碼頭對接的公汽線路有10條。其中粵漢碼頭有公汽30.38.45.4路高峰線,以及臨近粵漢碼頭的公交1.101.24.電2路,以及后來新開的68路。而紅鋼城碼頭(公汽五公司叫蔣家墩)則有公汽51.53.112.113.114路。公汽51.53.112.113.114全部開往武鋼、石化。51.53路公汽是常規線路,51路開往高坡地,武鋼廠內行政樓附近。53路則開往武鋼第二生活區白玉山。112.113.114則是高峰線,分別開往高坡地、焦化、高爐。
與輪渡對接的蔣家墩公交站
輪渡開通,乘客洶涌而來。坐公交來的、步行來的、騎自行車來的,依賴著這條航線,乘客生怕錯過一趟船遲到。那時候,輪渡靠岸時,工作人員會開啟架梯,雙層上客,同時也會估摸著船的容量。待人裝不下了,會趕緊把躉船的閘門關上。而兩層客艙加黑隆隆底倉里,全都裝滿了人。有時乘客多到客艙擠不下,騎自行車的乘客自帶掛鉤,將自行車掛在船欄桿上。
搭乘輪渡最怕起霧。大霧籠罩江上,船只停航。沒有了輪渡,急需上班的乘客,只能輾轉長江大橋,繞圈迂回前行。而霧散去后復航,輪渡老水手回憶,至少啟用五艘船才能緩解過江的客流壓力。
輪渡航線(粗紅)
這條航線也是武漢城區輪渡中最有特點的,因為它耗時長。從粵漢碼頭下水到紅鋼城碼頭,大約要40分鐘,而上水得花近1個小時。
初坐船的乘客,會依欄看兩岸風景,看江中綠洲,天興洲,頓覺耳目一新。但坐了幾次之后煩膩了,只能和那些跑月票的“嫂子、老桿”一樣,打毛衣,擇菜或是看雜志、看報紙,打發時間。
紅鋼城碼頭躉船和輪渡
對這條航線,曾在武鋼工作過的作家董宏猷寫道:“我沒想到,當我長大后會在江南上班,而且乘坐的是最長的輪渡航線:漢口——紅鋼城。那是上世紀70年代,我每天凌晨5點就得起床,乘渡輪近一個小時才能到達紅鋼城,再乘車趕赴武鋼廠區。下班歸來也是如此輾轉奔波,水陸兼程。與擠車相比,乘渡輪要輕松得多。盡管一到冬天,北風呼呼地刮,全船人都縮成一團。一到夏天,又會擠出一身大汗,但可席地而坐,從人縫里看看江上的日出日落。我常帶上一本書,慢慢地翻閱,看晨光漸漸鍍亮書中的故事,從一個章節到又一個章節。”
后來15航線改為公交611路
隨著二橋開通、專線車迅猛發展,曾經日客運量達20萬的碼頭,熙熙囔囔的畫面不復存在。后來,乘客少得可憐,輪渡停航。改由公交611路(粵漢碼頭-蔣家墩碼頭)運輸。
碼頭坡道
繁華過后,歸于平淡。好在青山江灘治理,紅鋼城碼頭沒拆,作為時代見證,它還給人留存了一絲回憶;作為城市景觀,它又給人一個念想。
站在長長的碼頭坡道臺階前,回憶那段舟車勞頓的日子,苦和累,但心情卻是快樂著。
眺望閘口那有些年歲的楓楊樹,念想著這世間,此消彼長,自古難全,只愿記憶長久足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