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安縣大地灣博物館-秦安縣大地灣博物館介紹
在秦安縣王尹鎮郭山村新建的陶藝體驗館內,靠墻碼著數堆陶泥,制陶機一字排開,彩陶制作人謝長進彎著腰正在拉胚。這樣忙碌的身影不僅是謝長進的剪影,也是甘肅省秦安縣所有彩陶制作人的生活畫面。
謝長進正在陶藝體驗館內制陶 馬曉梅/攝
在秦安,彩陶制作技藝不僅是家喻戶曉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秦安彩陶制作人世代傳承的民間手藝。秦安彩陶,是陪伴著秦安人家的生活用品,兼具工藝美術價值、日常使用價值與市場價值。
將文化古韻融入創作,將秦安彩陶融入生活,以實用價值開拓市場,如今的秦安彩陶工藝“煥新”了秦安人的生活,走出了發展新路。
將文化古韻融入創作
“咱們秦安彩陶文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它從7800年前到4800年前沒有斷代,都有代表文物出土,文化分層非常清晰?!备拭C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秦安陶藝燒制技藝”項目第四代傳承人康曉剛介紹。走進秦安縣興國鎮康坡村陶藝就業幫扶車間的工作室內,三面博古架上按照彩陶發展的時間順序,陳列著形形的彩陶展品。
據考古發現,秦安制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距今7800年前的大地灣文化時期。歷經大地灣文化發展與仰韶文化興盛,秦安彩陶發展出豐富的彩陶紋樣與器型。
而在其他朝代,制作彩陶仍是常見技藝。在秦漢時期,彩陶制作人除生產生活用具外,還能生產陶豬、狗、俑、鈴等裝飾品;唐宋時期,秦安制陶業達到了精湛的工藝水平;明清時期,秦安彩陶制作技藝廣泛普及,城鄉各地都有作坊。
厚重的歷史使秦安彩陶形成了獨特的制作工藝。秦安彩陶肌理細膩,工藝制作步驟繁復。制作彩陶的原料,使用的是當地的紅膠泥。紅膠泥從山坡挖出,先曬干,再浸泡去除雜質,之后進行晾曬,隨后再次泡濕、踩泥以增加泥的韌性,這樣才能得到制作彩陶的原料。
彩陶的制作,則要經過陶土的選擇、拉胚、修胚、拋光、繪畫、陰干晾曬、入窯燒制、出窯清洗等步驟,一批陶器制作完成,隨天氣變化大概需要一月之久。
出窯后,秦安彩陶的紋樣可以逾千年而不褪色。據康曉剛說:“目前我們繪制彩陶,是用赭石或氧化錳等礦物顏料,先繪制再進窯。而這種‘先著色,后燒制’的技術,是從秦安縣大地灣遺址中的彩陶文物中發現?!?/p>
康曉剛正在繪制彩陶花紋 馬曉梅/攝
除了保留了彩陶文物的制作技術,秦安彩陶的創作,還在內容上借鑒了出土文物。1972年,郭沫若在《古代文字之辯證的發展》中明確表示,“彩陶上的那些刻畫符號,可以肯定地說就是中國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國原始文字的孑遺。”大地灣文化與仰韶文化文物上,都能發現或暗紅或青黑的筆觸,在陶器上組成圓點、弧線等幾何類型花紋,也有魚紋、漩渦紋等具有圖騰意義的紋路。這些花紋與符號是來自先民的絮語,被千年后的秦安彩陶制作人融入在當今的彩陶作品中。
秦安彩陶工藝蘊藏的文化古韻也吸引了其他地區的彩陶制作者前來學習感悟。隴西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隴西陶器彩繪技藝”項目傳承人張熙說,“這次來到秦安縣郭山村陶藝體驗館,就是為了能夠學習交流大地灣文化與仰韶文化文脈,這是秦安縣特有的文化‘血緣’。”
將秦安彩陶融入生活
窯洞里,秦安縣興國鎮康坡村村民康寶生靠墻坐著,面前放著拉坯機,空地上的雙耳陶罐擺放整齊,“摩肩接踵”??祵毶f,“過去沒有塑料、不銹鋼,家里用品都是陶器。”在秦安,彩陶不只是藝術品,也是名副其實的“生活伴侶”。
康寶生正在制作的一批雙耳陶罐,在當地也叫“提飯罐”。農人農活時節提開水、帶飯都用這類陶器,飯菜直接放罐中,類似于今天的餐盒。
農人用麻繩或鐵絲穿過兩個“耳朵”系上結,就能隨身攜帶。平實的底部使陶罐也能隨手放在田間地頭,不會傾倒。最重要的是,陶器透氣性好,食物不會因為受悶而變質?!熬退泐櫜簧铣燥?,罐里的食物放涼了吃也不會鬧胃病。”康寶生一邊展示家中自用的“提飯罐”,一邊說道。
康寶生正在柴窯內制作雙耳陶罐 馬曉梅/攝
不止“提飯罐”,秦安人的生活中,處處有秦安彩陶的身影。郭山村陶藝體驗館內的博古架上,擺放著各種秦安彩陶產品:既有茶具、陶制博山爐等文玩雅器;也有秦安當地制作面魚、熬煮罐罐茶的特色用具,還有陶塤、陶笛等樂器。
“這些有以前秦安人會用的,也有我們后來改造的?!惫酱逄账圀w驗館彩陶制作人謝長進說。如今,秦安陶藝并沒有拘泥于秦安彩陶原有的實用類型,也參考如青銅器、瓷器等其他材質的實用器皿,用彩陶重新進行詮釋。
秦安陶藝也根據當今年輕人的生活,創造出了一批更加時尚的彩陶產品。在北京科技大學的協助下,陶藝就業幫扶車間推出了兼具實用性、觀賞性的文創產品。康曉剛就向實踐隊員展示了代表作品“大地灣特殊符號紋飾創意旅行杯”,杯子的壺紐是兩個桃子,杯壁上畫著象征著彩陶藝術的漩渦水紋,杯蓋上繪有大地灣文化特有的箭頭符號,既實用又藝術。
康曉剛正在展示“大地灣特殊符號紋飾創意旅行杯” 馬曉梅/攝
傳統工藝成為致富之道
目前,秦安彩陶制作產業已形成線上線下銷售相結合,打通縣內銷售與外地銷售雙渠道的銷售模式,并摸索出陶藝體驗與研學旅行結合的文旅融合新形態。
在線下,如“提飯罐”一類的實用器具類型彩陶,由彩陶制作人分批交付到縣城各個彩陶商店,商店負責零售給顧客。康寶生介紹,“線下零售雖然比較辛苦,但一年也能有三、四萬收益?!倍鴮τ谳^大彩陶制作體驗館或車間而言,接待參觀游客、承辦中小學陶藝體驗課等旅游與消費相結合的銷售方式,既能增加了彩陶制作人的收入,也反哺了村集體經濟。
這其中,陶藝就業幫扶車間走出了秦安縣制陶業扶貧創收的新路線??禃詣傌撠煹奶账嚲蜆I幫扶車間建于2018年,占地667平方米。由天津市津南區咸水沽鎮與秦安縣結對幫扶,出資100萬,興國鎮自籌20萬,并在北京科技大學定點援助下建成。
康曉剛在介紹陶藝就業幫扶車間內的電窯 馬曉梅/攝
陶藝就業幫扶車間的出現幫助了16戶群眾從事陶藝產業,主要供貨于大地灣博物館、秦安縣博物館內秦安彩陶線下銷售點。13戶貧困戶效益增加明顯,合作社自主入股分紅,村集體經濟逐年提升,已成為“一村一品”新亮點。
在線上,秦安彩陶制作人成為秦安彩陶的“帶貨人”。在快手、抖音等平臺,秦安彩陶制作人們通過發布陶藝制作或成品展示視頻,初步積累粉絲并轉化為潛在客戶,吸引來自縣內或外地的粉絲通過私信進行訂購。
謝長進在介紹自己制作的彩陶產品 馬曉梅/攝
謝長進的快手賬戶“謝師傅陶藝”憑借在郭山村陶藝館內拍攝的視頻,已經有4.1萬粉絲和23.5萬點贊。在器皿易損與消費者難理解手工成本的難題下,秦安彩陶制作人在提高彩陶品質上下功夫,讓彩陶在更廣闊的領域“活起來”。
從7800年前的先民遺存到進入尋常百姓家的實用器皿,再到成為助力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新路子,集“多種角色于一身”的秦安彩陶工藝,是提高鄉村生活品質、留存鄉村民俗記憶的一個生動案例。
(作者雷裕靜、馬曉梅為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22級研究生、陳莉紅為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21級研究生;指導老師張華、周玉橋為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