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山名勝古跡介紹,稷山名勝古跡介紹作文
記憶中,出稷山縣城,西北方向有兩座土丘圪塔,大一點叫大圪塔,小一點叫二圪塔。大圪塔,當?shù)乩习傩障矚g稱它“圪塔廟”,還有一個大氣磅礴的尊稱“昆侖山”。
傳說,隋唐時,王母娘娘為傳道,啟駕祥云,游歷全國。一日,來到稷山地界,見大圪塔一地瑞氣升騰,便在此定居傳道。王母化祥云甘霖,治病解危,送子添丁,賜福呈祥。大昆侖山是西王母的化身,王母娘娘駕臨大圪塔,大圪塔因此成名昆侖山!
五十年前,第一次上圪塔嶺的情形如今歷歷在目。大約是在城關西校讀四年級的那一年,有過一堂軍體課,名曰防修反修大拉練,目的地是圪塔嶺下一片沙場,任務是每個學生娃用書包背一袋沙子返回學校,注入操場上兩個新挖的跳遠池。又累又餓,所以印象深刻。故天將降大任于紅小兵(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也許,不是也許。
千禧年后,土圪塔舊貌換新顏,縣城有了民樂園。城市化進程作用下,縣城像攤煎餅似的四溢瘋漲,地盤拉大框架擴張,圪塔嶺被一攬入局。城西,一下子有山有水有了綠地,縣城有了園林,市民休閑有了去處,老百姓口口相傳有個好地方:民樂園,為政以民為本,名字不賴!
十年前,在外工作的老寧攝影因一次公務活動回鄉(xiāng),飯后受邀以游客身份去過一趟民樂園,那個晚上夜燈華麗,昆侖岡上居然有那么多跳舞的人,跳舞者的精氣神十足飽滿,勁頭比昆侖山岡更高大,縣長民樂園與民共舞也是當年小城佳話。施政者總是喜歡展示好看的一面,修民樂園真是為民辦了一件看得見的實事。
本土詩人有《昆倉山》詩云:“昔日疙瘩廟/風起塵土飄/草黃半尺高/幾只瘦羊跑。今日昆侖山/翠綠水潺潺/冬去春來到/夜晚人如潮”,勾略了一個土丘的新舊變遷。
辛丑年,夏至時,再次相遇昆侖岡。這次,走的很近,觸摸的更真實,用朋友的話,這回真歇下來了,能在八旬雙親跟前多待些日子了。于是,頻繁進出于昆侖岡對面的那個康寧小院。倚窗而立,開門見山,抬頭對望,看到的全是圪塔廟的樣子,從早到晚滿眼是繞著圪塔嶺在健身步道上的行人。
據(jù)說昆侖岡很有人氣顏值,因毗鄰縣城,風雅獨當,香火旺盛,一年四季,人流不絕。每年的三月十五廟會,更是盛況空前。這一天,山下是車水馬龍,山上是人海潮湧,還有七村八社的鑼鼓、花鼓、高蹺、高抬,耍獅子、跑旱船等等,大張旗鼓,浩浩蕩蕩,熱鬧非凡。
又據(jù)說,清朝咸豐年間,山上曾經(jīng)有十六間的四合院學府,取名昆侖書院。院外,砌造有一座寓意奮發(fā)向上、鴻志凌云的文峰塔,可惜都毀滅于戰(zhàn)亂浩劫。試想,這等文脈遺存如能有心得以恢復,稷山教育勃興鼎盛一定可期!
老寧攝影 敬請關注!